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出梁庄记》出版,继续呈现“隐形的中国”,专访作者梁鸿:下坠的村庄,哪里是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出梁庄记》出版,继续呈现“隐形的中国”,专访作者梁鸿:下坠的村庄,哪里是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通过口述实录和现场调查,作者梁鸿还原了故乡河南省穰县(现称邓州)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真实乃至残酷的农村现状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无望,农村家庭裂变,养老、教育、医疗缺失,自然环境破坏……《中国在梁庄》由此被称为“比《活着》更真实的非虚构文本”。

但这还不是完整的梁庄:除了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更多梁庄人已经走进城市打工。梁鸿又花了2年时间,走访了10余个省市340余人,积累了将近200万字的图文资料,撰写了另一部非虚构作品《出梁庄记》,近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书里的51位主人公都是从梁庄走入城市的,他们曾经被称作“盲流”,后来又被称为“农民工”,最后改叫“外来务工人员”。在农村,他们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城市,他们生活在繁华背后,成为一群“看不见的人”。这一次,梁鸿用自己的耐心抓住了他们,也抓住了一个“隐形的中国”。

寻找乡亲:一墙的电话号码

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先在《人民文学》发表,随后成书。梁鸿原本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中文系教授,却意外地在“乡土中国”的主题上摘到了果。

在3年前的写作过程中,梁鸿就已经注意到,《中国在梁庄》写的大部分都是在家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那些在外打工者的生活状态却并没有得以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梁庄的喜怒哀乐是息息相关的,他们是一起存在的。只有把这样一拨打工的梁庄群体写出来,梁庄才是完整的当代村庄,也才是完整的生命存在状态。”之后,梁鸿又陆续和李敬泽(《人民文学》主编)、阎连科(著名作家)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要把后一半工作做完:“等于把梁庄写完,最起码把梁庄的两个群体完整地呈现出来。”

但最初,梁鸿没有头绪,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乡亲们到底去了哪里打工。在回家探亲的过程中,她花了半个月时间“找电话号码”。她的某个父辈亲戚,共有六个儿子,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为方便查询,老人家把家里人的电话都写在墙壁上。梁鸿于是按照墙上的电话,一个一个地打:“有好多个电话已经打不通了,他其实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孙子在哪儿,不是说没有联系,而是变化太快。”相比之下,城市的白领们极少更换电话号码,即便更换了也要挨个通知,生怕别人找不到自己;而农民工们则通常一换打工城市就必然更换电话,和留守家乡的亲人们的联系慢慢就稀少乃至中断了。

在寻找打工亲戚们的联系方式上,梁鸿花了很长时间,她发现他们的活动范围广阔得惊人。在梁庄,仅仅是梁家和韩家两户大姓的儿子、孙子们,足迹已经遍布中国:、内蒙古、青岛、广州、东莞……梁庄共2000多人,其中大约有1000人都在外漂泊。2011年夏天,梁鸿正式开始寻找这些打工的乡亲。“我还是按照自己能够走的地方走,比如西安、青岛。我没有真的跑到去,也没有跑到新疆去。写的时候和《中国在梁庄》保持一致,比如一个家庭,写过一个在家的,就接着把在外的人写出来。这是基本的过程。”

探访青岛:光亮堂叔的电镀厂生活

和张彤禾写《打工女孩》不同,梁鸿写梁庄,有一个基本立场:梁庄也是她的故乡,所有梁庄人都是她的乡亲,“我们是同一条河流里的人”,她经常这么说。这让梁鸿拥有一种非常人性和充满情感的视角。

梁鸿有一个堂弟,叫小柱,在青岛的某个电镀厂打工,去世了。小柱死后,梁鸿的堂叔光亮和堂婶还继续留在电镀厂工作。她一直想看看那个电镀厂是什么样子的,就去了。

电镀厂轻易不让外人进出,光亮堂叔求了人情,才把梁鸿带了进去的。梁鸿说自己一进去就感觉“非常震惊”:“工厂非常简单,是敞开的,里面雾气蒸腾,我在书里用‘幽灵’这个词来形容,因为你只能看工人们的半边脸,他们呼吸的空气都是有颗粒的,污染程度超乎想象。”梁鸿说,绝大多数城里人包括她自己,在此之前都不知道“电镀厂”到底是干什么的—虽然城市生活和此息息相关。金属被氧化之后才能镀到首饰上,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氰化物溶到水里。氰化物是剧毒,极少的剂量就会毒死人。

堂叔堂婶在电镀厂工作了近十年,她认为他们已经轻度中毒:“他们的脸是往下垮的。”她曾经问过堂叔,为什么不戴口罩作业?堂叔的回答是:“车间里温度高,又湿润,戴个口罩非常憋气,呼吸不上来……老工人,都不戴,习惯了……干这个活儿都是慢性自杀,不是早死,就是晚死,早晚都是一死。”

死神早已光顾过这个家庭。《中国在梁庄》里,梁鸿写过一个11岁的调皮大王宝儿,在河里淹死了,那是光亮堂叔的大儿子。这一次,梁鸿在堂叔家住了7天。白天,堂叔从来不提死去的大儿子,但他晚上睡不着,会絮絮叨叨地反复诉说,听到宝儿的死讯如何像听到了晴天霹雳,不敢回梁庄看一眼,只有让家人赶快把孩子埋了。之后两年,夫妻俩根本不敢回梁庄。

这一叙述成为在整个探访过程中最令梁鸿动容的细节。她开始为堂叔的心理状态担忧:“白天他从来没有提起过(儿子去世),但你能说他不悲伤吗?悲伤的海洋在心里面翻腾,没有人让他诉说,没有机会诉说,但是他的痛是存在的,是被日常的风景忽略掉的。”梁鸿所指的“日常风景”,是电镀厂工人们机器人一样的生活流程: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此外就是吃饭、睡觉。

“富士康跳楼”一度让人们关注工厂打工者的生活,但当新闻淡化,讨论随之终止。梁鸿记录这家电镀厂是“没有新闻热点”的,但工厂现状已足够触目惊心:“一个工人,正常工资是每个月1250块,这是最高的,一般工资是每个月950块。他们只能依靠加班再挣点钱,朝七晚九,一个月才能挣到2000-3000块。他能散步吗?能谈恋爱吗?能聊聊天吗?每天晚上只有赶紧睡觉,早上6点钟又要起来上班。工人像机器上的零件一样,是非人类的存在。无论是老工人还是年轻的农民工,都是这样。这是在青岛让我最痛的一个地方,我流泪了。”

从物质到精神全面崩盘

梁鸿曾经在《中国在梁庄》里记录过一件荒唐事,被读者评价为“耸人听闻”:一个沉默寡言的18岁少年,某天深夜杀害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然后用两分钟的时间了她。迫于舆论压力,警察在村里四处调查,逼疯了一个人,村里一时鸡飞狗跳。当警察找到这个少年时,他冷静地收拾好文具,好像一直在等这一天。梁鸿试图借此寻找少年犯案的动机: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爱、压抑、没有性教育。

因为有“耸人听闻”的评价,采写《出梁庄记》时,梁鸿一度想拿掉书中一个“更离奇”的事件,但最后还是放进去了:“我跟这个女孩儿在一块儿,只有一天时间,但我的情感真的像过山车一样,没有办法控制。”

女孩去年9岁,被邻居老头了。梁鸿的嫂子是乡村医生,发现了这件事,和梁鸿一起把孩子逮到县城,找医生朋友检查。这个小女孩并不聪明,甚至“迟钝”, 9岁才上一年级,考试经常不及格。医生反复问她“为什么不告诉奶奶”?小女孩回答:“我怕我奶奶伤心。”她说因为自己的哥哥调皮,奶奶天天生气,所以自己不能惹奶奶生气。

“当时我正在录像,一听到这个,眼泪哗哗地流出来,觉得心脏狂跳。一个9岁的孩子,情感还不是那么敏锐的,但是她自然地考虑到不想让奶奶伤心,所以才不跟奶奶说。但她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对她以后的生命有多大影响。”梁鸿说。

几经考虑,梁鸿决定把这件事记录下来:“生活就在你面前,你在家坐着,它就存在了。如此的普遍的残酷,你没有办法回避。最终我还是又把这件事写上了。我觉得这就是梁庄。”能出走的人们都出走了,留下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全面崩盘的村庄:“道德败落。整个村庄在那样一种空虚化后,从各个层面衰败、下坠,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我终将离梁庄而去。”梁鸿最后在书里写道。她这样解释这句话:“这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仅仅因为软弱或者羞愧,是你没有办法面对这样的生活。面对这样灰暗的普遍存在,你特别想逃跑,有非常多复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