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子“有无”论对中国建筑空间理论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子“有无”论对中国建筑空间理论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建筑界,各种思潮流派层出不穷;对于什么是建筑,他们各自诠释着他们的理解,争论着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孰重孰轻。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论正道出了建筑的根本,“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

关键词:老子;有无相生;建筑空间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具民族特色的系统,源远流长。之所以中国建筑取得这样非凡的成就,这与中国博大而精深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哲学和宗教对它的影响。20世纪以来,人们在建造大量房屋的同时也在寻找着“到底什么是建筑?”在不同的思潮下产生了不同的建筑流派,诸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及构成主义,他们都在积极的探索着,诠释着建筑的理论。激烈的争论着建筑物的功能与形势孰重孰轻。

看似一个简单的东西,却耗费了许多人毕生的精力。20 世纪中叶,建筑师们终于找到了什么是建筑以及最好的建筑理论,它就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功能与形式之争最终的落脚点也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讲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告诉我们,唯因有车、器、室实有部分的存在,才能给人们便利,所以这个“有”是发挥效益的客观依据。如果没有这个“有”,“无”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然而车、器、室这三者实有便利,正是它们中间的空虚――“无”的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无”,就会失去它们作为“车、器、室”存在的价值。说明“有”“无”是辩证统一的,这就是“有无相生”,而“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论正道出了建筑的根本。意大利伟大的建筑师奈尔维说:“所谓建筑,就是利用固体材料造出一个空间,以适用特定的功能要求和遮蔽外界的风雨。”

世界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美国赖特,他极推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常引用《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来阐述他的空间概念。建筑学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在美国访问赖特。赖特问:“你到美国来的目的是什么?”梁答:“是来学习建筑理论的。”赖特挥手说:“回去!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接着他背诵了这段话,他把《老子》“有无相生”的这段话誉为“最好的建筑理论”,并作为校训,写在他创办的校园的墙壁上。

今天我们生活在大都市里,住的是高楼大厦,各式各样的建筑环立四周,可当我们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感受到的不是愉悦和轻松,而是拥挤、浮躁,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心里充满了压抑。这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太多的“空”,失去了太多的“无”。我们只有来到海边,来到空旷的田野,才能长舒一口气,才能进行自我放大,才能卸掉肩上的重担,释放心头的压力,才能感悟到这“空”这“无”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其实,城市的精华在于空,空即公共的空间,它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城市魅力之所在。例如,上海外滩,西安钟鼓楼广场,武汉的江滩。建筑就是对空间的分隔和组合,如果在建筑设计时就把空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那才是真正的理解了老子“有无相生”之论的真谛。真正的建筑大师们能将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论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建筑,也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引中外建筑师们折腰的北京四合院堪称利用“有无论”的典范。登景山而望,这个城市层层叠叠绿海下面,是青砖绿瓦的四合院,它是人工的、自然的,它是古老的、宁静的。它没有空调,但它本身却是最好的天然空调。这种院落是我国普遍采用的格局,它通常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横长,是从室外进到主院的过渡空间,院中安排一些次要用房,仆人用房或外客用房等。穿过此院的中门便可到达方阔的主院。主院落内可植花草,这种朴实无华而且自然的院落将住宅与外部隔离开来,走出房屋,便来到正院,仰首是蓝天白云,脚下是绿茵青砖,主人享受到的只是平静,而这种平静又是在一片蓝天白云之下,从而这片天也是主人的。闲暇之时一家人可于院内游乐嬉戏、谈天论地、或琴或奕,其自然、安详、舒适的生活可以想象。它留出的“空”,就像围棋中的“气眼”,又像人的呼吸系统,至关重要。现代的建筑师也常常有感于四合院,从而在设计楼房时,在中间留有天井,四周的楼房做成外廊式,可以使楼房里的人共享蓝天。大型购物商厦多设计为中间空阔,直通屋顶,上作玻璃屋面,环四周而设置购物平台,这样既利于采光,又利于人们适当排解内心那种拥挤,吵闹,烦躁的情绪。

建筑作品中的空,类似中国写意画中的“留白”,它留给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使人有充分的空间去在脑海里构图自己最理想的画面。作为建筑物本身,如果对空间设计的恰到好处,它就变得像一个精神控制器,会控制你的精神世界。如北京的紫禁城,它里面那些皇室建筑,其层高很大,内部空间的组隔也非常讲究。大殿之前多为广庭,其大小视建筑物性质、重要与否而定。它不是以单一的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让人置身其间,不由肃然起敬,敬畏皇权,精神上充满无限向往。产生这种感觉与建筑物的体量、空间的组隔是分不开的。而与之不同的是教堂建筑尤其是哥特式的教堂,它的特点是空间处理时采用了增大层高,而且空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步收缩,具有十分窄而高的空间。外观上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其空间意识便是获取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如单纯从宗教祭祀活动的使用要求来看,即使它的高度降低十倍也不会影响使用要求,但作为一个教堂它所具有的那样一种神圣、神秘的气氛和艺术感染力,那种空灵感将荡然无存。它是要一下子把人仍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让人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设计师正是利用了人对空间的感觉,对不同的建筑物采用不同的尺寸,对空间进行不同的组合。

建筑的创空,设计的恰到好处的的当属我国的古典园林。园林的兴起某些士族需要摆脱人间苦恼而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而当时的老庄哲学鼓励人们清静、无为、返回自然,所以人们在居住的宅第以外,常喜建一片极为自然的富于曲折变化的园林。园林的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动人更多的想想象与情感。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虚实的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形成一个自然开阔的整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便是借景,其特点就是通过门窗看它景,会使人觉得含蓄深远,景中有景。一个小小的门窗,使人于有限中看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它的意趣不是一往不复,而是回旋往复。

随着人们对建筑物“空”的理解,大师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去研究,如何留空、组空、创空,如何处理好建筑物的功能与空间、空间与结构、空间的体量与尺寸、空间的形状与比例、空间的围透关系、内部空间的分割处理,如何在多空间组合式处理好空间的对比与变化、空间的重复与再现、空间的衔接与过渡、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空间的引导与暗示、空间的序列与节奏,如何利用空间营造那种舒适的使人思想得以升华的氛围。无论何时何地,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筑事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我相信人们会在老子《道德经》中挖掘更多更深刻的东西,去指导人类建设自己和平、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