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海无涯“问”为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海无涯“问”为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问题意识在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有疑到无疑,到新疑,这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氛围、适时评价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 G622

一直以来,是通过网络远距离地崇拜吴正宪老师,为其智慧、睿气、精彩的课堂所折服。在市教育局、进修校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有幸与闽侯、长乐、福州以及成都、深圳市70余位骨干教师一道,参与了吴正宪儿童数学工作站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为期三天的新课标高级培训,与专家名师有了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三天里,吴正宪核心团队成员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课标解读,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让大家受益匪浅,在领悟课标修订精神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吴正宪儿童数学”不愧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三天紧张的培训学习,我们也走入了吴正宪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艺术。

在报告中,吴正宪老师从三个案例来阐述2011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让我们能够根据案例从教学实践来理解新课标。吴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新课标的精髓: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变“解决问题”为“问题解决”,也就是增加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海无涯“问”为舟。而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在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有疑到无疑,到新疑,这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谈几点体会,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所谓好奇心是指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未知的新奇事物的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从而发现问题,并趋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根寻源,引起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再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上课之前先做一个看角猜三角形的游戏,在课件中分别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让学生分别猜猜这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就不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直角或钝角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很想知道答案,学习兴趣自然非常浓厚,学习也就非常主动。教师再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相机提出:“看到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最想知道什么?想了解哪些知识?”学生马上提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里藏着什么样的数学秘密?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用?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一样的?等等” 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望,带着孩子们的这些疑问进入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高涨,探究新知的欲望必然强烈。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在 “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创设与学生学习生后、知识背景息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引起孩子的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教学自认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让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然后中规中矩地回答,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生怕提出的问题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久而久之,课堂上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要破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这种隔阂,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要善加表扬,耐心解答。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做到“我口抒我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颗小苗,茁壮成长。

反观案例:在学校的“一师一课” 教研活动中,我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整理和复习》课中,出示这样的一道练习题:

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3×2÷2+3×2 =9 2、3×2÷2×3 =93、3×2×1.5=9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学生提出方法:3×3=9

学生解释:三角形的高正好是2,老师平时不是让我们要观察数据特点,该巧算的就要巧算吗,那不就可以省略“×2÷2”?

我担心孩子有些想法而列式时不遵循公式,毫不犹豫地否定了孩子的答案:即使是2,列式时也要写上。

事后的研讨活动中,同组的老师们提出了异议,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完全可以对此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你的问题提得非常好,在计算时能互相抵消的就要互相抵消,能够巧算的就应该巧算。不过列式时还要写上‘×2÷2’,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多么好的问题,多么好的引发讨论的机会!通过大家的讨论,明确列式中若没有“×2÷2”,得到的结果将不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通过老师的肯定,使孩子们人人都能向这个同学学习,善于动脑,善于提问。这样不仅掌握了运用公式时的简算问题,而且使孩子们逐渐有了一种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勇于提问的习惯。通过这样的讨论,我想孩子们应该会印象深刻,在今后的练习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师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会问”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案例: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棱的特点时,给学生提供了16根小棒,让学生在16根小棒中合理的选择12根小棒搭建长方体框架,学生在不断地比较、尝试中逐步建立对长方体棱的特征的认识。这里我巧妙地设计了给予个别小组的学具材料搭不成长方体的“小陷阱”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唤醒学生的深入思考:“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就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的棱到底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意识,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质疑,互相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这样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教给学生问的方法,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十几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轻结论,重过程”,必须有意识地将学习方法的形成与优化当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课改之前的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最容易导致学生盲从于老师给出的结论,死记硬背一些公式、结论,不敢质疑老师的、教材的权威性,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质疑问难的方法的传授和指导,培养学生提问的技巧。

如指导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这一方面。“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什么?”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变“要我学”成“我要学”,化被动的接受教学为主动的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譬如,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爱思考的孩子最聪明!”“看到你扑闪的大眼睛,我就知道你有问题了!”……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的过程。有此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又是数学的心脏,只有强有力的心脏才能使数学之花开得灿烂。在此,我希望每天都能对学生说一句犹太人对自己孩子说的话:今天你提问题了吗?

参考文献:邵进峰《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初探》.《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