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放性试题怎样拿全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新课标卷与往年相比的突出变化,在于开放性试题数量增加。比如政治第38题(1)问、39题(3)问,历史第41题、48题(2)问,地理第37题(3)问、42题(2)问、43题(2)问、44题(2)问等都属于开放性试题。就全国卷看,如此众多的开放性试题同时出现在一张试卷中还是第一次。那么,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设问有什么特色?怎么回答?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笔者就上述问题在阅卷现场进行了多日的思考,并就部分内容请教了国家考试中心的老师,今天写出来以期给学生一点启发。
所谓开放性试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性试题而言的。传统的试题通常表现出问题情境理想化、问题条件完备、结论确定、解题过程程序化等特征,而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过程体现探究性、知识呈现体现综合性、思维方式体现发散性等特征。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来回答。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甚至可能出现相反的观点。这样的设计给教师评分和评价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却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但这并不说明解答开放性试题时可以随意发挥,相反,其答案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答案内容限定类型与层次。另外,解答开放性试题也必须运用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下面笔者就开放性地理试题的类型与答题进行分析。
1.条件开放性试题
此类试题给出问题结论,让解题者分析探寻得出该结论应具备的条件,而满足结论的条件往往不是唯一的,这就是条件开放性试题。回答该类试题最好的思维方法是:首先从问题的结论出发,逆向追溯,多途寻因,然后再正向按照逻辑关系正确表述。
例1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评分细则: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2分),因为地形高差大(2分),河流落差大,流速大(2分)。②入海泥沙量较少(2分),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2分),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2分),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2分),水土流失较轻(2分)。(8个得分点)
错因分析:本题得分率仅21.31%,平均分为3.48分,令学生非常失望,老师非常伤心。总结失分原因:①论据不充分,即要点不全;②论证过程不能环环相扣,即思维的逻辑性欠缺;③缺少总结性的语言。
那么,此类问题应怎样思考呢?
基本思路:首先从结果出发,通过假设,逆向一步步向前推,寻找形成的条件或原因,然后再正向答题。
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因为形成三角洲需要河流有泥沙沉积,没有形成三角洲则可能是河流没有泥沙为什么河流没有泥沙呢(可能是流域上游植被覆盖率高)为什么植被覆盖率高呢(可能是降水量大,植被长得好)为什么该地区降水量大呢(因为其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常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思考结束后正向答题:从图中看,该地位于赤道附近,常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大,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河流中泥沙含量少,所以没有形成三角洲。
另一个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可能是河流在入海口处含有泥沙,但没有沉积为什么泥沙没有沉积呢(因为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强)为什么流速快呢(因为落差大)为什么落差大呢(从图中等高线数值看,入海口处的落差达200米)。思考分析后正向答题:从图中看,河流入海口附近落差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所以没有形成三角洲。
第三个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可能是河流中原本有泥沙,但泥沙在到达入海口前沉积在河流上游某处,所以入海口处泥沙含量少,没有形成三角洲。假如泥沙在上游某处沉积,则此处的流速应缓慢,该处可能是地势低平或建有水库。从图中看,上游河流流经盆地,泥沙可能在盆地中沉积,所以下游泥沙含量少,没有形成三角洲。分析后正向答题:因为G河流上游流经盆地,地势低平,流速慢,泥沙在盆地中沉积,所以到达入海口时,河流的泥沙含量少,没有形成三角洲。
由以上思维过程可以看出,如果使用假设、推理的方法来思考此类问题,答题的思路会很宽,答案要点自然就会考虑全,成绩也会大大提高。
2.结论开放性试题
此类试题给定了问题条件,让解题者根据条件探索相应结论,或者要求对条件进行优化组合,或者要求对相应结论是否存在进行推断,还可能要求探求条件在变化中的结论,往往符合条件的结论呈现多样性,这就是结论开放性试题。若想答好此类开放性试题:第一,抓关键词,有针对性地回答;第二,分类型,全面回答。
例2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
评分细则: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2分)。理由:扩大就业(3分),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或国际市场广阔,或市场的需求量大)(3分)。(说明:理由从社会、经济两方面回答,各3分)
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2分)。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3分),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或气候干旱,或降水量小,或水资源不足)(3分)。(说明:理由从水资源供、需两方面回答,各3分)
(以上两种观点任答其一即可得分。其中,表明观点得2分,理由合理且充分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总分不超过8分;不提出观点,上来就写,得0分;适度种植也是一种答案,放在“不同意”一栏)
学生得分情况统计图
错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特别是满分率达42.5%,令学生高兴。错误一般出现在:①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题目为“是否应大力发展”,有同学写“适合/适宜”在当地种植,或“利于/不利于”种植,或“影响/不影响”种植等,这样的回答都没有分。②观点模糊,缺乏针对性。如写“降水、光照、热量都能满足芦笋生长所需”,这样的回答似乎很有道理,并且气候的几个方面都说到了,但是没有具体阐述怎样的气候条件,怎样的降水、光照和热量条件能满足生长需求,所以是不得分的;或只说“气候条件较差”,却不阐明“在哪儿,什么气候,怎样差”,当然也不得分。学生请记住:答题必须结合具体地点,有针对性才可以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