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民办高校职业生涯制度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本文在分析民办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民办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民办高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化建设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1164文献标识码:A
从1999年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伴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为促使各高校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有关教育部门多次指出,对就业率一直低于某一水平的专业应当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这无疑增加了各专业、各学科、各高校之间的竞争程度。面对这样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面对自身的就业情况,民办高校应主动地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而近年来,就业工作中引进职业生涯教育,是其中方法之一。
一、民办高校职业生涯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并于九十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个人对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适应和职业的发展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的道路,确定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时间和方案(杜林致等,2005)。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对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绝不等同于传统的学生工作。
精心规划职业生涯,正确面对现实生活。职业意识是我国学生最缺乏的一个方面。美国每年都有一个职业日,在这一天,美国的每个职员都可以带自己的孩子到公司上班,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这种职业意识。我们国家的学生则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被关在学校里,很少接触社会,很少去接触职业,职业意识非常淡薄。 大量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要经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25岁,我们把它叫做探索期;第二个阶段是25~35岁,我们称之为职业的建立期;第三个阶段是职业中期,指35~50岁;第四个是职业后期,50~70岁;衰退期是70岁以后。职业生涯的模型表明了学生时代刚好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要不断地去了解社会的生存结构,领略现实社会各种各样的职业,不断地积累社会工作经验。探索期一过,进一步需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进行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毕业生刚步入社会,会遇到很多与理想有差异的事情,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有耐心,能够承受曲折,对工作岗位的变动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吸取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生存技能,坦然面对现实生活。
二、民办高校职业生涯工作现状
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仅是挂靠在学工部门就业指导中心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生涯教育并没有发挥其潜在的作用。比如,有些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中的就业办公室,定位在学生就业工作上。这样的结果是其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就定位为就业教育,安排在大四期间进行。工作重点是关于当年就业政策的分析、就业技巧、邀请一些著名校友或已经成功就业的同学讲解职业人生或就业技巧、举办一些招聘会,等等。从事这些工作的同志一般由就业办同志及各学院(系)该年毕业班的辅导员来完成。在资金配置上,也主要从学生就业工作经费中列支。
总的说来,民办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从具体实施上都只能说是刚刚起步。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工作是对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而非职业教育,因此当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到传统的学生工作后,职业生涯教育对传统的学生工作就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从而造成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诸多误区。虽然民办高校己充分认识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但从目前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只停留在个人层面,忽视了学校作为组织应尽的主体职责;大部分学校只行使了为学生提供自我决策的指导职能,缺泛学校作为主体应进行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具体说,应该从涉及到专业、课程、学制等教育、教学体制的变革入手,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规划,给学生搭建一个充满选择机会的、信息以外的、真正的规划平台,使他们有一个施展自我的空间。目前,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因此,尽快建立一支专业的大学生职业咨询师队伍是民办高校现阶段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工作。
三、制度化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措施
我国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党政干部,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学生就业指导,并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学校还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人员的专业化方面下工夫。同时,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走综合化发展道路,即必须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综合教育机制。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职业生涯工作有效展开,克服对传统学生工作的路径依赖,制度化建设职业生涯教育是必要的,也应当是有效的。
(一)建立职业生涯教育制度体系。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首先应当有制度实施的主体与对象。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制度实施的主体缺失是导致职业生涯教育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要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主体,必须引入相应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与资源调配。
1、组织机构。在组织机构设置上,主要解决的是是否需要为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部门专门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比如,新设独立于学生工作部(处)的新部门,以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育。在这个新设部门中,主要由专业教师兼职担任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这种做法的最主要特点是:(1)可以通过专业教师将专业与职业知识有效地结合在教学辅导中,并且贯穿于学生的四年学习过程之中;他们将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贴近职业发展现实的职业生涯教育。其提供的职业教育无论在知识面、宽度、深度上都较前述方式有较大的变化;(2)可以将学生职业、就业工作中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反馈回教学管理中,促进学校的专业改革、课程改革与学科建设。彻底改变前述模式存在的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近乎脱节的局面。
2、人员配置与资源调配。笔者认为,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力资源,广泛存在于各高校的专业教师中,因此在解决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上不应当存在问题,关键在于组织体制上应当有所突破。比如,可以采用聘请制,邀请有关专业教师、校友、业界精英、外部职业生涯教育专业人士为各年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
(二)从职业生命周期的视角规划大学生涯。职业是专业化的反映。大学的专业教育是每一名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育视
角应当立足于大学生个人的一生,即从生命周期的职业视角为立足点。同一个专业不同的学生由于性格、爱好、能力不同,会有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比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可以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也可以成为一名财务总监,还可以成为一名财务教师,等等。显然,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需要不同的知识架构、不同的能力结构,而其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需求是基础的,也是必需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存在不同职业、了解不同的职业差异、了解不同职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从而引领学生专注于目前的专业学习、拓展职业能力;立足于一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而不应当将大学四年的学习教育看成是孤立的四年学习教育。
(三)注重生涯教育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应片面强调短期性。四年的大学教育,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特征,从而使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也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递进性。
四年的“学涯”是未来职业发展的起点。大学四年制教育实质上是呈现梯度性的专业教育,它使每一位同学由专业的门外汉成为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士,它同样使每一位同学由对职业的不了解到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大学职业生涯教育天然地与大学四年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相匹配。大学四年中,每年均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与任务,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从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开始分阶段、分重点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不应当仅是针对毕业生的求职技巧进行一些培训,或者邀请一些成功校友做经验交流讲座的就业教育。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不断修正规划,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动态特征。借鉴国外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我国学校职业指导应实现制度化,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合理地设计自己接受教育的计划和选定未来的职业;二是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传授具体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规则。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侯德琴.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凯里学院学报,2008.2. [2]杜林致,张旭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拓展[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