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西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西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江西省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大多是松散的、以安排就业为主要形式的合作,真正按照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的不多。本文通过调研江西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分析江西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利于技工院校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技工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直接接触市场,了解市场,为企业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提供一系列高新技术,从而实现以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身发展。技工院校和企业通过人才的流动不仅带动了知识技术的传播,也更好地实现了资源的相互利用和转化。虽然江西的技工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很多学校也仅仅和少数用工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足,设备、教师等资源流动和共享不足,未能有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合作。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江西省技工院校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方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者”或功利性的投资者,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

(二)目标冲突

企业追求的是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在南昌汽车机电学校的调研中就发现企业一般不会为实习的学生购买保险,学生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南昌工业技工学校调研也发现一些企业大量安排实习学生加班,甚至双休日都没有休息;这些都是企业以赢利为目的造成的对校企合作的阻碍。

(三)层次较浅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员工培训,实习基地提供等方面。这种合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告诉我们,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前大部分的校企合作离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具有良性循环机制的,能将技工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还相距甚远。

二、校企合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引导力度不够

虽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现在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南。还没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不够。同时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推行、监督、和考核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于获得企业主管单位、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充分协调。另外技工院校办学体制滞后,弹性学制还未建立,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技工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

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只注重短期效益,认为没必要进行校企合作,对于用人来说企业更是买方,技工学校毕业生那么多,不愁招不到现成的。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职业培训学校;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就会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另一方面技校还未能真正树立起为企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办学思想意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主动性有了,但又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或提出这样那样的条件,在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合作深度上还未能出现较大范围的的突破,缺乏强烈的改革意识与创新的精神。

(三)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

据统计,在江西省技工院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学校主动通过各种关系资源寻求与企业合作教育的项目在70%以上,而企业主动出面与学校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教或订单人才培养的不足30%,政府和行业出面牵线搭桥的少之又少。没有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就使得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实际运行只是在某一点和某一时间段获得成功。这其中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动力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在事关产学合作教育的三方即政府、企业、学校中,只有学校一方面因就业难而有足够的需求动力,而其它两方,特别是企业因处就业的需求方,即劳动力的买方市场,缺乏足够的动力。其二,整个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没有构建,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对产学合作教育体系运行的效果也没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江西省还没有成立由政府或行业牵头的校企合作教育协作组织,还没有建立校合作教育的工作机制。

三、促进江西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校外部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的外部保障机制是技工院校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教育中既要坚持技工院校和企业的主体地位,又要把发挥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要选准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并根据产业发展对技工教育人才质量的要求,确立和制定技工院校发展政策,使技工院校的发展同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使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同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抓住江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核心增长级的契机,积极推进技工院校的发展转型。

为此应该尽快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构建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积极借鉴江苏、上海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技工校企合作发展的经验尽快制定《江西省技工教育校企合作行动纲要》、《江西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指导手册》、《江西省技工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实施细则》等系列规章制度,构建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基础。二是建立建全江西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由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吸收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各行业代表性强的现代企业集团参加的全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协会,并注意充分发挥各种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在参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从组织上保障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协调发展。三是制定鼓励和引导学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优惠措施,增加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

(二)建立内部互动机制

校企合作能促使技工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受企业用人部门欢迎的“适销对路”人才,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通过参与技工院校的教学活动,可以带来企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要求等信息,如果这些信息纳入学校的教学改革方案,落实到人才培养,企业用人部门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称心如意的应用性人才,促进企业自身不断发展。根据江西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践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江西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内部互动机制的建立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由技工院校、园区企业联台组成。确定目标,建立制度,制定计划,定期交流,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紧密度,确保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工作联系网络,具体实施校企合作计划,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专业设置论证,课程内容的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企业需求。组织队伍,确定实习项目,指导学生实习,全面将校企合作教育落实在每个育人环节中。

(三)建立校企合作驱动机制

为了驱动企业和技校双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我们应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要落实国家财政部有关政策,制定行业、企业参与技工院校办学的鼓励性政策,对于长期为技工院校学生实习提供实训基地的企业和长期为技工院校提供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第二,要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技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制度,定期对积极参与、支持技工教育的先进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予以公开表彰。第三,要合理扩大技工院校办学自,积极引导技工院校拓展办学功能,鼓励其自建企业,或争取社会投资合建企业,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学校广泛建立和完善有行业、企业单位代表参加的校董事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制度,真正发挥企业参与和指导办学的功能。第四,要深入实施技工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技工院校教师企业轮岗实践制度;要改革和完善技工学校教师聘用政策,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高技能、“双师型”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第五,由政府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召开技工院校与当地企业,特别是工业园区企业对接会,组织各地市的技工院校的代表前往相应工业园区与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互通双方的需求,排除合作的障碍,建立长期点对点的合作模式。

只要政府、企业、技校三方共同努力,技工院校通过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就能够达到培养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的,就能真正实现学校与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使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实现多方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 吕静锋.企业校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视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

[2] 辛国庆.浅谈高职社科类专业如何开展校企合作[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9.6(5).

[3] 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

[4] 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经济师,2008.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