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饱食之后求平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饱食之后求平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食不精、脍不细”在这个物质丰盛的太平盛世已经不再是荣耀,而是带来“富贵病”的罪魁祸首。淡味回归,才是正确的健康之道。

大羹必有淡味

忘了我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了不放盐的汤,清炖鸡汤就放鸡架、香菇、大枣、枸杞几样,顶多加几片姜,葱蒜也一律不放,汤鲜美且不油腻。猪排骨、牛羊肉也总是加萝卜、洋葱、西红柿先烧出一锅好汤,剩下煮到六七成熟的肉正好接着做菜。鱼类、淡菜等用葱姜蒜爆锅,放清水或白葡萄酒少许,出锅洒点柠檬汁即可。

朋友们听说不放盐的反应都是:“啊?那淡得一点味儿都没有。”

其实,这些貌似清淡无味的汤,多喝几次就能尝出所煮食材特有的自然真纯之味,这是任何调味品也调和不出――那些常被掩盖的味道,其鲜无以形容。

至此,就能了解老子《道德经》之语: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即。

清汤淡水,貌似淡然无味,真喝起来会欲罢不能。

曾经去洛阳旅游,经当地朋友引导着连喝了三天羊汤。虽然比起洛阳老城人数十年喝汤的年头,这几日实在是短暂一瞬,但是却从中略略品出喝汤的一些门道。就拿咸淡来说,从喝汤的咸淡程度,就能够看出一个人喝汤的“道行”。年龄越大,喝汤时间越长,要求汤的味道越淡,习惯喝“甜汤” (即不放盐)的人,才是最正宗的“喝家”。这种汤滋味平和,却“越喝越有味儿”。而那些敢于卖甜汤的汤馆,其汤滋味一定纯正。因为汤不加盐会原味尽显,如果汤滋味不地道,汤馆一定不敢出售。

如果说“喝头汤” (头锅汤)、“喝双椒” (双份辣椒)、“蹲着喝”等只是喝汤者外在形式划分的话,“喝甜汤”则是从口味来划分喝汤者的段位。

为何喝“甜汤”的人才是最正宗的“喝家”呢?

“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这一脉淡味中隐藏的真味,只有新鲜正宗的食材才具备,也需要灵敏的味蕾去捕捉,更需要清澈澄明的心去体会其中的真意。“大羹必有淡味”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经验之谈,也是尝尽人间百味,品过肥甘厚味之后的回归。洛阳羊汤的正宗“喝家”们也定经历过双份辣椒、有盐有味的段位,多年后,岁月洗尽铅华,褪去繁华,却发现平淡朴素的滋味静静地铺在生活的底层,散发着柔软温暖的味道,令人身心舒适。

味觉的回归之旅

我们的饮食方式就是走在这样一条曲线上,在过年大鱼大肉之后,由衷地想来一碗清粥小菜。

过去,国人长期处于“饥饿时代”,形成了旺盛的食欲。进入“饱食时代”,面对油香蜜甜、鱼虾肉蛋的诱惑,往往食欲难当:腻了之后,就不断寻找繁复、新奇、浓烈的味道,给味蕾带来各种巅峰体验。长积久累,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吃得过饱、过于肥腻”,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和破坏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

一部分先行者在反思与寻找中,终于发现一脉真味静静地站在饮食源头,期待回归。

这就是“淡味”!

“淡,薄味也”,淡是相对于浓、厚、重而言的。淡味养生古已有之,与老庄、道家思想结合,成为文化一脉,贯穿中国饮食文化千年。

“淡味益于养生”!自古以来,人们早已从生活实践中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受到庄子的“返璞归真”、“恬淡虚无”的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到了晋唐时期,养生学家就已明确提出“淡味饮食养生说”: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还曾提出:“每学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杂陈。”

三国时期的谋士董昭,对曹魏政权建立起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写董昭奉汉献帝之命宣曹操入宫议事。曹操见他眉清目秀,精神充足,就问道:“公尊颜充腴,如何调理至如此?”董昭回答:“我也没有什么妙法,只是食淡有三十年了。”他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屡建功勋,终年81岁,在当时可谓高寿了。董昭所说的食淡,按传统说法,一是少盐为淡,二是少荤为淡。

淡味作为一种饮食类型,讲究原料因时因地、配膳平衡、用火调味适度,与我们的农业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礼记》曾有言:“甘受和,白受采”,这说明食物之美在于味甘,是为养生之本,倘重调原味,则甘味尽失。比如荤之鲜在于得山林之气,莼之美皆因水择清虚之物。这些主张正符合现代烹调学的理论。

淡味统领五味,为五味调和之果。它对于脏腑、气血的滋养,中医更有诸多论述和实践。清代美食家李渔认为:“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现代美食家和医学家也认为,苦、辣、酸、甜五味都应以淡为先,味浓重对人的健康不利。淡食,就是要多吃清淡食品,多吃五谷杂粮,以素为主,少吃大鱼大肉。

在西方,人们深受厚味佳肴诱惑而引发疾病之苦以后,也提出了各种饮食回归自然的方法。比如反对在食品中投放添加剂,提倡吃绿色食品、掺杂糠谷的粗粮制品,尽量生食蔬菜,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摈弃高糖、高脂、高蛋白的“三高”饮食结构,用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观点,寻找有益于健康的功能性食品等,也正是对肥厚之食、浓烈之味的否定。可见淡味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类型。

淡味不仅是口味的回归,身体的回归,更是感觉、心性的回归。

古人认为养生重在养心。以“淡”为字根,我们可以组合出诸如“恬淡”、“淡泊”、“淡定”、“淡然”等等为人处世哲学的词。万历的进士祝世禄在《祝子小言》中说:“世味酽,至味无味。味无味者,能淡一切味。淡足养德,淡足养身,淡足养交,淡足养民。”有诀曰:“原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我师。三千功行从兹始,天鉴行藏信有之。”

医家经典《内经》则从身心医学的角度解释了淡何以养心,进而养生。《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患得失,心态平和,气血运行自然就容易顺畅,脏腑功能也容易运行正常,阴阳平衡,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人就容易健康。

太平盛世,有着各种新鲜异域美食的刺激诱惑,要寻到淡味需要眼力、智慧,更是心性修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