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贝叶经:刻在树叶上的古老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郁葱满目的版纳,有一种阔叶棕榈树,它便是贝叶棕——梵语称其为“贝多罗”(pattra),傣语称其为“戈兰”。在造纸技术传入印度之前,古印度就用贝叶棕的叶子——贝叶——来书写佛教经典或宫廷文献,写贝叶上的经文因此也被称作“贝叶经”。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
贝叶棕是种热带植物,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等地,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我国。在西双版纳贝叶棕树与菩提树一样是佛教的神圣的标志性的植物,常被寺院栽在门前。
傣族人视贝叶棕为智慧和才华的象征。贝叶棕约40年才开花一次,且一生只开一次花,然后结果,果熟,整株即死。一生,用生命只绽放一次!想想都很壮丽。可惜我们无缘得见贝叶棕花开的美丽。
在一家小寺庙里,一位佛爷捧出了一部寺院珍藏的贝叶经。这部有几百年历史的贝叶经,书面也有些泛黄,很难想象是用翠绿的贝叶制成的。将贝叶经捧在手里,一页一页翻看,虽不懂经文,可抚摸有些残损却厚重的贝叶,便宛然感受到了刻经人、诵经者的指纹和手温,恍悟到,镌刻在贝叶上的文明始终是青翠欲滴的。
在西双版纳的500多座佛寺中,保留至今的贝叶文化经籍的书目多达50000多部、2000多种,除了傣文刻写的以外,还有老挝文、缅甸文、泰国文刻写,其中内容也不再只局限于佛教经典,而是延伸到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民情民俗、天文历法、医学医理、建设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贝叶经也由佛教经典变成了傣族的百科全书。西双版纳也是国内继承贝叶经制作技艺最为完整的地区。
贝叶经的制作可细分为砍贝叶、分割、煮贝叶、晾干、削剪、制匣、弹线、刻写、上色、装帧等十几个步骤。一部贝叶经,看似轻巧精致,却极其耗时费力,需经历刀砍水煮、铁笔刻写、金粉装饰等化蛹为蝶般的过程,贝叶棕上的普通叶片才能嬗变成傣族文化“百科全书”。
不是每一棵贝叶棕都适合用来制作贝叶,砍贝叶必须砍8年以上树龄的贝叶棕。采集贝叶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砍下来的贝叶先要逐片修整,除去粗硬的叶脉,再三五片捆成一捆,像煮粽子一样放进大锅去煮,锅中用的是淘米水,还加了一种叫酸角的植物果实。煮贝叶通常要煮半天甚至一天一夜,得等到贝叶的颜色由绿变黄呈淡绿色,质地由硬变软、不易折断后,再捞出锅来,然后用桄榔木棒或细沙将叶子表面的绒毛磨掉,这时,叶片才变得像纸一样柔软光润。
将逐渐光洁起来的贝叶通风晾干后,还要夹进一个特制的木架里压平,这时,贝叶就成了一张张不规则的“纸”。接下来,就得将不规则、不整齐的贝叶,以五六百片为一组,夹进两片木尺中间,用快刀将其切成尺寸一致,一般长约50厘米,宽约12厘米,再用灼红的铁棍分别在距贝叶两端约16厘米处,烫出两个用来穿绳装订的孔洞。刻写贝叶经的材料这才算是准备就绪了,可以着手刻经了。
贝叶经的书写工具是铁笔,将针状笔尖铅笔粗细的原木笔杆内制成,笔尖由好钢铸成,异常锋利,刻钝了用磨石一磨便能锋利如初,笔杆在过去则常以檀香木或樟脑木等珍贵木材制作。为刻得整齐,刻前还需用专制的墨线弓弹好横墨线,帮助刻经人刻得更为工整有序,一般有四行、五行、六行、八行四种格式。一张普通的贝叶,每面可一千五百到二千个字母,字母大小可随意掌握。
在贝叶上刻写经文,要技术,更要耐心和毅力。在橄榄坝能看到刻写贝叶的表演,是在桌上刻写,而正规的是将贝叶放在膝盖上刻写,不但需要纯熟的技艺,还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刻经人要把左手拇指指甲的中间剪出个内凹的弧形缺口,然后将贝叶夹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间,用内凹的拇指指甲按住叶面,右手握笔顺左拇指指甲的弧形缺口,从左向右移动,便可刻出整齐的一行。刻十来页贝叶,如火纯青的刻经人也需五六天功夫。
铁笔刻好的贝叶,还要用肉桂油掺锅底黑烟涂上去,擦干后再用细沙打磨光滑,字才能在淡绿色的叶面上清晰显现,而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非但不会褪色,字迹反倒会越来越清晰。肉桂油浸入贝叶,有防潮,防腐和防虫蚁的功效。刻好的经书装订成册后,在贝叶的边沿还涂上层金粉或红、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
贝叶经做工精细,给人古朴典雅的尊贵感,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能够保存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据说,刻写在贝叶上的经文比写在纸上的更圣洁、更虔诚、更灵验。为显示虔诚,信徒若要捐献经书给寺庙,捐贝叶经无疑是更大的功德。而佛寺里,必须有人掌握制作贝叶经的技艺。
历史上,版纳的每座佛寺都有一个傣语称“林坦”的藏经阁,所有贝叶经都统一保管于此,由佛爷、和尚专门负责看管,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或带出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非常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医药、历法、生产生活知识等世俗知识方面的贝叶经可保留在村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贝叶经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
随着时代的发展,贝叶经制作技艺的传承已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的数量在减少,年轻人几乎不愿学贝叶经制作技巧,老刻经人越来越少。对于诸多像贝叶经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来说,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传承人,只有留住人,才能留住民族文化根脉。在今年文化之旅的探访过程中,除了对沿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富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瑰宝进行深度探访外,BHW还对包括“贝叶经制作技艺”在内的十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总计一百万元人民币的捐助,助力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千年之后人类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些文化瑰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