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透析数学教学的“隐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透析数学教学的“隐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全民动员、人人兼兵”的新课程改革中,大家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充满了新意与生气,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人人唯新课改的各种理念为上,可以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在尽情收获硕果与甜头的同时,还是看到了一些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尝到了不该有的迷惘与苦涩。在教学中人为地将学生的自主作用绝对化、扩大化,课堂上一味地迁就、放任学生。于是,教师洒向学生的是“糊涂的爱”,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牵着老师走”、“走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学生的数学基础受到严重的削弱,计算能力下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是什么原因造成此等现象的发生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虚:虚化“双基”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由于认识上的不清晰和理解上的不深入,盲目跟风,使数学教学越搞越复杂,越搞离数学越远。教学目标预设成“膨胀式”、“悬空式”的:太多、太杂、太虚、太功利,而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设置上却是——模糊不清、不明不白。致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目标或被冲淡、或被虚化、或遭抛弃。课堂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看不出有什么教学效果,就连最起码的一课一练一得都没有。也看不清是上什么课,是哪一个学时的内容,学生总是在说说、唱唱、跳跳,课堂气氛倒是热闹非凡,就是不见学生有一丁点儿安静的思考时间。

同其他学科一样,数学“双基”教学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我国数学教育的进步,并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势和特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践中出现过分强调记忆、过度强化训练、“双基”要求被拔高、“双基”成了“应试双基”等异化现象。如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改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但是,有的教师却疏忽了“双基”的教学,削弱了“双基”训练,出现了将“婴儿与脏水一起泼掉”的极端现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丢掉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是丢掉了教学的“根本”,一个没有“根本”的改革,一定是没有前途的。“双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与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目标,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英国的中央圣马丁学院,是一个设计了全世界一半时尚大牌的学院,一个以培养标新立异者和突破条条框框者著称的学院,该校的信条就是“创造力来自基本技能”。教育实践证明“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忽视基础必定要受到惩罚。因此,我们要重拾数学“双基”。

二是讳:隐讳讲授

常言道,改革需要破旧立新,然而改革也容易使人激进、走向极端。“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结果这三种学习方式似乎成了所谓的“新旧课”的“分水岭”,一些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也根本探究不出来结果,教师仍旧布置学生去探究……教师错误地认为讲授教学就是注入式教学,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课改的“大忌”,要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台,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尽量让学生去活动,去探究。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因为,现有的教材不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学活动也不符合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的学法不恰当,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无异于放任自流。

难道一堂课,只要教师多讲了,就铁定“差”?讲得少,甚至不讲,就肯定很OK吗?在教学中,我们不排除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接受式学习也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决定了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变化。我们不可能将任何知识都要求学生在课堂的某一阶段短暂的时间内去“发现”、“讨论”和“探究”,特别是一些学习内容(或方法)的原始发现,其过程是很困难、很复杂、很漫长的。过分要求学生去探求去发现,结果只能培养学生的“假发现”、“假讨论”和“假探究”,这种现象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

其实,讲授法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私学”和柏拉图的“学园”,延续至今,有着不可否定的优点,在教学重难点和归纳总结等方面都有着点石成金的奇效。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讲解者个个妙语连珠,层层推理,让听众欲罢不能,用的也是讲授法。在同等的时间里,能够很经济地同时向多人传授知识,学生从讲授中能获得远远大于自己阅读得到的知识量。如果彻底革除教师的“讲”,以“都探究”、“满堂问”、“齐动手”、“全讨论”取而代之,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学生没学到新东西,又进入一个新的误区。我们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大胆地讲,放开手脚去讲。应该承认,讲授法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使用讲授法,应该把握时限,应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整合,综合运用。

三是忌:禁忌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频繁出现的表述语是“了解”、“理解”、“领会”、“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加上相关部门的N条“减负”措施,于是,就有教师认为作业练习可以少布置,甚至有些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练习为什么在今天衰败到可有可无,甚至被排斥的境界呢?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练习”的理解有误,认为“练习”就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减负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也不是所有的负担都需要“减去”,如果什么“负”都“减”,这是曲解了“减负”的真正意义,走进了对“减负”理解的误区,其结果虽然能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但必定也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叶圣陶老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让“练习”缺席,该练的要理直气壮地练。其实,在课后布置适量作业,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既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

我们的教师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惧怕“练”,怕“练”会失去人文性,成为落伍分子,似乎一提练习就有违背新课改之嫌。殊不知基础的奠定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扎实的练习。当然,练习也要讲究方式与艺术。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精心设计,分量和难易要适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的作业要具备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新颖性和典型性,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乐此不疲,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巩固、延伸。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讲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热衷于花哨的教学形式;不能因为强调学生为主体,而忽视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不能因减负,而一“减”了之,放任自流。我们要扎实基础,追求双赢,达到形式与内容的交相辉映、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