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越形而上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越形而上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尼采通过透视论超越了传统的表象论,并因此成功地消解了表象的对立面,即自在之物,从而废除了关于自在之物的真理,即形而上学。以此,他就超越了形而上学,成为第一个后形而上学思想家。尼采的透视论具有两重性。它同时具有认识论和存在论的意义,但是只有以其存在论意义为基础,才能看清这种两重性。因为只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它,就会听任其陷入相对主义的危机之中。透视概念附属于强力意志。无论是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还是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它们都是生命的条件,前者是生命保存的条件,后者是生命提升的条件。在保存中透视形成了生命的境域,而在向更高处的透视中,生命得以提升并显现为强力意志。这就是尼采眼中世界的真实状态(Wahrheit)。

关键词:透视;自在之物;强力意志;形而上学;尼采

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3-0007-08

尼采提出透视论,为的就是克服传统的表象论。他是从叔本华那里接受表象概念的。承认表象就必须承认其对立面――自在之物,而他又要废除自在之物,这样就无法在感觉的范围内找到自然科学的最终依据了。因此,尼采必须超越表象论,以便走出这种悖论。起初,他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透视论的,这集中体现在1887年出版的《论道德的谱系》一书,其他则散见于同期的笔记中。《论道德的谱系》中的透视论集中体现于以下文字:

我的哲学家先生们,从现在起,我们要更加提防那种危险而古老的概念虚构,它曾经放置了一个“纯粹、无欲求、无痛苦、无时间的认识主体”,让我们提防诸如“纯粹理性”、“绝对精神”、“自在的认识”一般自相矛盾的概念的触手――在此总是要求去设想一只恰恰不能被设想的眼睛,这只眼睛应该完全没有方向,在此主动性和解释性的力应该被束缚,应该缺失,然而正是通过这些力,看才成为看到某物的看,于是,在此关于眼睛总是在要求某种荒谬和不可把握。只存在透视性的看,只存在透视性的“认识”;关于一件事,我们越是让更多的情绪形诸言辞,我们越是知道让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眼睛转向同一件事,我们关于这件事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越完善。但如果要消除意志,取消全部情绪,假设我们能够这么做:那又如何呢?这难道不就叫做理智吗?

从这段文字看,对于自在之物尼采依然持否定态度,所谓“纯粹、无欲求、无痛苦、无时间的认识主体”指的就是以自在之物为认识对象的主体,而“纯粹理性”和“绝对精神”则是这种主体的别名,“自在的认识”就是关于自在之物的认识。而与此同时,和追求所谓“客观性”的知识相反,他在此提出的透视论强调了主观因素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例如“解释性的力”。与此相关联,在1886年底到1887年春,他为了反对实证主义而写下了如下一则笔记:“恰恰没有事实,而只有解释。”尼采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自在的事实和概念,在我们陈述一个事实、提到一个概念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有一种意义被赋予其中了,当然这意义是我们所赋予的。所以,问题不是要急于撇清主观的因素,而是要认清这样一种实情。此外,他还认为,通常被认作主观因素的情绪也不应当被看作是认识的消极因素,反倒应该更多地让情绪加入到对事情的言说中去。而所谓透视也不是一种单一视角的看,而是同时允许多视角的存在,各个视角对同一事物的考察不仅皆具合法性,更是能相互作用,增强所谓认识的“客观性”。最后必须要看到的是,他在此提出的“主动性的力”其实就是指意志的作用,它说明透视是一种主动的欲求,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所有这一切无不透露着主观的因素,难道说为了推出这种透视论,尼采还非得遵循被其批判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老路,重新设定一个主体概念吗?

以上这个问题只是他的透视论所要面临的许多个问题之一,我们先来看看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问题,然后再来讨论他是如何解决它们的。对于尼采的透视论是否必然消灭了自在之物,研究者们历来有不同的意见。例如大卫・霍伊就认为超脱于各种视角之外,自在之物依然可以存在。而亚瑟・c・但托的观点则更为激进,他干脆认为即便尼采提出了透视论,也依然无法摆脱自在之物。因为但托认为,尽管尼采用混沌取代了自在之物,但他依然在用传统的形而上学语言来描述混沌,所以他为我们所呈现的依然是一个理智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本质上和自在之物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后文将指明,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透视论的认识论意义,而忽视了尼采完全是在一个全新的存在论层面提出这种透视论的。尽管但托肯定,对于尼采来说自在之物依然存在。但是,这种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已经不再能成为各种视角孰优孰劣的标准了,留给我们的只有某种流行的视角,但是任何流行的视角都不能获得优先的地位。对此,内哈马斯的观点与之近似,因为任何一种视角都不能获得绝对的真理性,所以任何一种视角都不能获得优先性。

无论何种视角都不可能获得绝对的统治地位。如果把透视论的这个特点推向极端,就会引出一种所谓全视角的透视。例如,本德・马格努斯为了理解透视论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形象的图景:他把透视者设想为一个拿着照相机正在拍照的人,其运动的轨迹是“360度围绕对象,(与对象)等距的轨道,这个轨道最终穿越了对象,仿佛这对象被置入一个看不见的球体之中”。这种描述给出了所谓全角度的透视,因为以透视对象为圆心,球体上的每一个点都能成为一个视角的出发点。这是透视多角度的一种极端情况。

于是就会有学者希望从这种纯粹的对透视论的讨论中走出来,去发掘它外在的意义。如柯夫曼,她从学术中隐喻风格和指示性(demonstrative)风格的二分@出发,认为尼采的著作属于隐喻风格,而“隐喻风格是生命充盈的标志……对隐喻的有意使用肯定了生命”。由此,柯夫曼把尼采的著作指向了一个外在的目标,即肯定生命,那么我们就可以推论,因为其透视论也是以隐喻风格写作的,于是它的目的就是肯定生命,而透视论就不单纯是一种关于认识论的学说了。

又如德留兹,他从对尼采形而上学的整体理解出发,作出了一个区分:起作用的和反作用的。前文谈到,尼采认为这个世界是混沌,是一个大的身体,在这个身体中充斥着各种力的作用,而占据统治地位的力就是起作用的力,处于下级的力则是反作用的力。如果用德留兹的原话说,此即:“在身体中,高级的或支配性的力以起作用者而为人所知,低级的或被支配的力以反作用者而为人所知。”从这种区分出发,尼采的透视就是一个隶属于起作用的力的概念。

提升的前提是保存,所以先来看认识中的透视。在此,我借助了海德格尔的分析:“在西方历史上,认识被视为人们借以把握、占有和保存真实之物的那种表象行为和态度。”这里的重点是认识被明确地和真实之物联系在一起,于是认识预先设定了真理,因此追问认识问题,就必须追问真理。真理描述的是真实之物,而真实之物就是“存在着的东西”。所以,最终认识问题是一个关于存在者的问题。而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西文原词中的“meta”是“超出……”的意思,形而上学这整个词的意思就是“超出存在者之外进行追问,但同时又回到存在者本身进行追问”。所追问者就是存在者本身。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存在者本身的真理。

对于这一点,尼采并无异议:“你们这些大智者啊,那驱使你们并且使你们热烈的东西,你们把它称为‘求真理的意志,吗?求一切存在者之可思状态的意志:我如是称你们的意志!”但是,尼采也认为:“对真理的崇拜已经是幻想的结果了。”。所以这代表了:传统的认识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但因为“真理”是生命保存的条件,所以他依然必须对真理作出分析:“‘我相信事情是这样这样的’,这一价值评估乃是‘真理’的本质。”这首先说的是,真理的本质是一种信仰,而不是客观的符合。说真理的本质是评价则是再次言明了真理是生命的条件,这种条件依据生命的保存和提升,分别表现为“保存条件和增殖条件”。“认识器官和感官”、“理性范畴”、“辩证法”和“逻辑学”,这些统统都是生命的条件,而不构成自在的真理。和真理所在的真实世界相对,必然还有一个虚假的世界,立足于真理是价值,那么就可以推出虚假的世界没有价值,因为它无助于生命的保存。

但是,无论是认识,还是信仰,都不是生命的外在条件,它们作为条件都是由生命本身所设定的。因为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强力意志的不同形态,而强力意志则是尼采所规定的生命之终极形态。生命为了继续生存,就必须把一些东西看成是固定的,也就是存在着的。从西方传统哲学的观点看,那就是“真实”的,并因此被生命本身赋予真理的价值。因此,尼采必须从透视的角度重新理解传统认识的本质:“不是‘认识’,而是图式化――强加给混沌以如此之多的规律性和形式,以满足我们的实践需要。”所谓图式化,其实就是在生命固定过程中的内在标准,各种规律和形式都是用来使生命得以固定的工具。所谓实践需要,其实就是指生命本身持存的需要。而混沌就是尼采所认为的世界本身,即强力意志,因此它也具有透视的特征,以透视为基础混沌才是可以图式化的,因为图式化其实就是通过认识的方式使世界显示出来,而这种显示的结果在他看来就是透视,但是当形而上学将这种透视作为真理固定下来时,透视就成了假象。因为世界是混沌,即生成,而绝不是被固定之物――存在。所以认识在他看来并非主体对客体的表象,而是通过图式化使世界得以显现的方式。

那么,这个混沌何以能够图式化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把握尼采的“身体”概念,因为在他看来人的身体就是混沌的片段,同时身体也是我们最为确信的存在:“在一切时代,身体都是我们最确信的存在。”和身体比较,精神或灵魂都是不确定的存在者。其实这种关于混沌的观点也是源于透视论。因为尼采认为透视是所有存在者的基本特征。世界如此,人亦如此,而人作为存在者首先是以身体的形式存在的,只因为一切存在者都是同质的,即都是透视的,作为存在者的人才可能认识其他存在者,关于混沌的图式化才可能发生。在身体中,人可以感觉到混沌之流的涌动,而图式化的工作就是使这种隐匿着的混沌显现出来。

前文已经说过,生命的实践就是生命获得持存的活动,那么就可以把实践的目的理解为依靠图式化来形成境域,而所谓境域对尼采来说就是生命持存的条件。境域总是和透视相联系的,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这种情况就是:“境域始终处于一种透视范围内。”对于生命的提升来说,用以保存自身的境域永远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随着向着更高处的透视,现有的境域必将被打破。而随着生命的提升,新的境域会不断地被构建起来,永不停止。

那么,境域靠什么来构成呢?答案是以理性作为工具。因为对尼采来说,图式化就表现为理性的活动。理性的各种工具,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对生命的固定:“在理性、逻辑、范畴的构成中,需要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不是‘认识’的需要,而是归结和概括的需要、图式化的需要,目的是为了达到理解和计算……”无论理解还是计算,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对生命的一种固定,所不同者就在于理解是把“人们当作这个同一者固定在他们的自身中”,而计算则把“涌逼者和变化者固定为那些能够得到计算的事物”,以供人类取用。在此,知识不仅是生命的对立面,更是生命内在的组成部分,因为若没有知识对混沌的固定,那么生命的所谓提升就不会有起点。

那么生命的提升靠什么来完成呢?靠艺术。艺术是对生命的提升。因为本质上艺术就是强力意志。艺术更适合于真正的存在者――生成者,因而是更高的价值。艺术的世界由美化者所组成。美化者不是固定的,而是生成者。只有生成者才给生命的提升提供了可能。那么,艺术的这种美化作用是通过什么东西来实际起作用的呢?尼采的回答是通过风格来起作用,而在他看来,风格就是一种起统一作用的东西:“一般的案例、规律受到尊重和强调;相反地,特例则被撇在一边,细微差别被抹煞了。”和强力意志相关联的风格被称为“伟大的风格”,它所寻求的正是在实行统一作用时所建立起来的艺术活动的法则。而艺术也已经具备了强力意志的形态,所以伟大的风格必定是最高的强力感。与强力意志相匹配,对于艺术的观念来说,重要的是身体和混沌,因为“尺度和法则只有在对混沌和陶醉因素的掌握和抑制中才能够设立起来”。这里的陶醉显然隶属于身体。于是,艺术就是对认识的提升。

通过艺术而被提升了的生命就显现为强力意志。在这样一种透视性的显现中,还需要一个主体吗?人和其他存在者一样都是具有透视特征的存在者。而其他存在者的透视无需特别经过人就能实现。所以,在透视论中并不需要有一个起基础作用的主体――人。但是,尼采为什么又要提出关于超人的学说呢?在我看来,尼采的“超人”和叔本华的“天才”一样,都是各自哲学思想的见证者。而超人并不是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取代了原本属于人的位置而成为一般主体,超人所超越的就是受自在之物限制进行表象活动来认识现象的认识主体――人。这个世界只是假象,但已经是超越了真假的假象了,因为真和假都是对应自在之物来说的,现在已经没有自在之物了,所有的只是通过透视而获得的强力意志的自身呈现,这种显现的结果即为假象。而在他看来,显然只有超人能把这种假象作为假象来看待,那么超人所看到的和尼采所写下的对这种假象的描述,就应该是一种实情,也就是真理。但这只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真理,即“wahrheit=真实状态”,如果我们把尼采的思想理解为对这种真实状态的描述,那么就可以认为,他提供了一种终极的真理。但是这不再是一种关于自在之物的“真理”。如果承认了这一切,尼采的思想就已经超越了形而上学,是第一种后形而上学的思想!

那么,就这种超越而言有没有一种标准呢?也就是说,他如何能证明自己超越了形而上学?而艺术对生命提升的标准又何在呢?于是,就来到了尼采真理问题中关于公正的部分。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在其真理问题中,公正问题何以变得不可避免呢?正如前文所言,生命通过图式化来获得自己的境域,借以自我保存。但理性的图式化的产物为何一定能成为境域呢?在这里有没有一种标准呢?公正就是这种标准。对生命来说,境域只意味着超越的起点。而作为固定的真理相对于涌动的生命来说就是一种不符合。因为生命是生成,而不是存在,对尼采来说,存在是“空洞的虚构”。只有公正才能保证在生成中的艺术是一种美化活动,即提升生命的活动,并且在提升中使生命本身作为强力意志显示出来。其实,公正原本就是强力意志题中之义,因为公正是“生命本身的最高代表”。因为强力意志具有透视特征,那么公正也必然有此透视特征了:“公正,作为一种向远方四处眺望之强力的作用,它超越善与恶的微小视角去观看,于是具有一个更宽广的优势境域――意图为保持比这个和那个个人更多的东西。”

综上所述,通过隶属于存在论的透视论,尼采最终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自在之物被彻底摧毁,真理被认定为错误,最有价值的艺术带给我们的也是假象,那么除了虚无,这个世界还留下了什么呢?虚假的艺术世界和错误的真理世界其实是一个世界,现在只有一个世界了,在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分被尼采取消之后已经不再会有两个世界了:“我们已经取消了真实的世界:剩下的还有哪个世界呢?也许是虚假的世界吗?……可不是的!和真实世界一起,我们也取消了虚假的世界!”再也没有东西可以坐上自在之物的位置了,强力意志也不能。这个世界就只是虚假的世界,此外就是虚无:“‘虚假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只是多出来的谎言……”而强力意志也不属于“真实的世界”:“意志是不存在的。源自痛苦和思想,产生了一种空想――我们把它命名为‘意志’”;“开始时就有错误的大灾难:意志是某种起作用的东西――意志是一种能力……今天我们才知道,它仅仅是一个词语……”说强力意志是虚无,仅是从自在之物的角度出发来说的,从唯一的生成世界看,强力意志就是“有”,万物无不是强力意志的。

这唯一的世界就是由感性之物所组成的世界,就是每个人生活于其间的那个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强力意志是其不断提升自身的源动力,表现为不断地创造假象,使这唯一的世界显现出来,正因为此,海德格尔才能这样说:“强力意志的本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在形而上学上思考‘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可能性。”当然我们已经证明,尼采通过透视论已经超越了形而上学,但在他的强力意志学说内依然隐藏了酒神的因素,如果强力意志本质上是一种创造的话。所以,尼采的整个思想是神秘主义的,只要神秘主义意味着和绝对之物的沟通,而只要哲学是追求这种绝对的,那么所有的哲学都是神秘主义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海德格尔的存在本身都概莫能外,区别只在于一个是形而上学的,另一个因为尼采的缘故而成了后形而上学的而已。而尼采只能在此岸寻找这种绝对,这是他的思想和形而上学的最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