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析传统媒介在构建中国社会婚恋话语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析传统媒介在构建中国社会婚恋话语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当下电视相亲热潮折射出来的时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出发,分析了从古至今人们的婚恋观念在话语表达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由此体现出的人们价值观念的大转轨和拜金意识的升级,以及婚恋价值天平上的物质升级和精神萎缩。经济杠杆的启动,击碎了传统意义上才子佳人的乌托邦幻象,经济话语开始高频介入世俗化的生存空间。但人们在择偶过程中,对男女迥然不同的要求,则体现了社会对两性角色的刻板印象。文章反思了传统媒介在社会婚恋话语的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婚恋话语 传统媒介 性别角色 性别规训 刻板印象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从电视荧屏上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电视相亲,到每逢周末各大城市公园中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父母为各自儿女进行的白发相亲,婚恋、择偶,过去这一只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终生大事”,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且带动了一股全民参与的热潮和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尚不论这各色相亲节目最终促成一对佳偶的成功率有几何,居高不下的收视率表明,时下年轻人的婚恋观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二、婚恋观的话语变迁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感情观、婚恋观,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完美的“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婚配模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取而代之的是“郎财女貌”。男性的能力、个人价值的体现似乎仅仅表现在他所提供的物质生活水平上,而且女性对物质的追求也凌驾于感情之上。如“小三儿”(前缀“小”和“三”在语音上的“儿化”都是表示轻蔑厌恶色彩的语言手段,还比如“小偷儿”)、“二奶”等词便是对主要以追求物质为目的,传统一夫一妻制婚姻的颠覆者、破坏者女性的歧视性表达。而在九十年代,人们讨论婚外恋问题,还是用“第三者”这个中性词汇。男性的外表、人品、能力、是否有婚史也都不是问题,只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就会成为在婚恋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争夺对象。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林林总总的各种恋爱、结婚条件中,“住房”作为主要的财富象征,被不约而同地摆到了首要的位置上。《纽约时报》今年四月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到了中国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和中国男人找老婆所背负的买房压力。该文章的调查报告说,超过70%的单身女性只愿意与有房的男人结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及其一线城市的房价均位居全球前列,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对于不少城市青年来说,购买一套住房不仅要掏空父辈的积蓄,更预支了今后二三十年的消费潜力。因此是否有婚房成为人们在婚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也就不足为奇了。最近从国五条出笼到地方细则出台,近一个月,众多城里人为之纠结,有的家庭甚至选择“离婚”规避,当政策落地时,一些人又忙着结婚、复婚。当房子让婚姻成为游戏,这无论如何都是一场悲剧。若干年后,孤独地守在大房子里的人们,也许会追悔曾经的物欲时代和迷失的灵魂。

如果说过去细水长流的柏拉图式爱情还有一席之地的话,那么当下“闪婚族”、“八分钟约会”的大行其道,似乎说明现代爱情以“快餐”、“速配”的方式在高速发生。中国古代对于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有“三不去”,其中一条是“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也有“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但当前社会,一起白手起家共同奋斗的夫妻已是难能可贵,许多人要求结婚时“现房现车”,做着“嫁入豪门”的美梦,婚姻似乎成了不劳而获的有效途径。人们还把女孩和男孩分别戏称为“招商银行”、“建设银行”。

与从“郎才”到“郎财”的变化相比,“女貌”却仍然是恒定的评价指标。“郎才女貌”的释义认定的“男女双方相称”,指的是“郎才”和“女貌”的条件相当,借此维系婚恋角色的心理平衡,这种虚幻的表面平衡,掩盖着一个不平衡的事实:人们对“郎才”和“女貌”的价值认同出自不同的评判角度,具体地说,对“郎才”的承认,由社会认定。男子功成名就之日,便是“郎才”的社会地位实现之时。但对“女貌”的承认,多半由男子认定。“女为悦己者容”,“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等俗语,很能说明“女貌”迎合的是男人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似乎仅作为取悦男性的价值而存在。古语中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到“女博士”的污名化,女性的价值似乎仅仅体现在外表和婚姻地位上。在当前社会,人们评价男人时会考虑他们的职业、挣钱能力,或者还有他们自身的能力,换言之,即通过男人做什么来评价他们。但是女性却是因其如何显现来得到评价的。由于人们不是以妇女的职业或职业成就来评价她们,因此,其他显示地位身份的符号,包括外表、谈吐在内,这些相对来说就更为重要。人们也常常以对男人有吸引力的身体特征来定义妇女,如头发的颜色,“金发女郎”,或者用其他特点来界定女性,“美女”,“尤物”,“性感”,或是从家和家庭的意义,尤其是按照女人与男人的关系来定义她们,如“X太太”(X为丈夫的姓氏),“孩子他妈”等等。在工作场所,婚姻状况对男性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大龄单身男青年成为“钻石王老五”,而大龄单身女青年则被称为“老姑娘”、“剩女”。“剩女”一词根据年龄差异还有不同程度的细分,如:“剩斗士”、“必剩客”、“齐天大剩”等等。

中国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女性应该始终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一个没有挣钱能力的女人是可以被社会所接纳的,而一个没有挣钱能力的男人却不被社会所原谅,被称为“吃软饭”、“小白脸”。当下社会也有“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的流行语。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以社会性别为依据的社会分工也反映在使用语言的模式上。“家庭主妇”显然比时下刚流行起来的“家庭煮夫”流通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高。男人“挣钱养家”,这在广大的话语范围中一直根深蒂固,它被看作是男性气质的本分。

当下“美女经济”的盛行也是对女性外貌的一种过度消费,但凡各种职业活动,被冠以了“美女”及其相关字眼似乎就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如“美女总理”、“美女作家”、“最美车模”、“足球宝贝”等等,无一不是各大商业媒体及其商业机构争相使用的字眼。各种整形机构,瘦身产品的火爆,居高不下的化妆品消费,让现代女性似乎更加追求外在美。当男性看重女性的美貌,看重的是女性不能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的东西时,女性便成为取悦男性的视觉景观,成为被凝视、被欣赏的对象,女性的才能就变得不重要了。貌美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这种审美标准也内化为女性的标准。这种标准让现代女性在心理和物质上陷入贫困,城市职业女性把她们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贡献给了“美容”。有的女性为了美丽不惜摧残自己的身体: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而过度节食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郎才女貌”到“郎财女貌”的修辞置换,在语言学意义上只是一点小小的话语改造,但在社会学意义上却是价值观念的大转轨。

三、 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解构和社会是如何维持性别规训的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性别刻板印象即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当人们以性别为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产生了。从宏观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层面看,性别刻板印象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塑造的,是普遍存在于人们周围的文化产物。

一旦传媒认同了“刻板印象”,其传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榜样等会对社会上的每个人造成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不但对女性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潜能的发挥构成障碍,而且也加剧了社会对男性的高成就期待和男性的高成就动机,逼迫男性面对非成就事业不可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焦虑,最终还可能使他们丧失作为一个人同样也应具备的情感能力。

四、传统媒介在构建中国社会婚恋话语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广告所呈现的对社会性比的关注是其他任何文化类型都难以企及的。在现代广告中,社会性别或许是广告商们最惯用的社会资源。每天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数以千计的广告形象都在重复着社会性别的套路。广告似乎迷恋于社会性别与性。广告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传达意义,因此就要充分利用社会别显著的符号。社会性别是人们能够最深刻感知的主体性和社会结构的要素之一,因此它也是最有成效的象征性符号:它可以在任何社会情境中快速传递,也最能击中个人的基本特质。广告中出现的妇女职业种类要少于男人,而且大多数妇女的职业集中在家庭主妇母亲这个条目中。此外,有妇女出现的广告中,75%是在推销厨房或浴室用品。妇女主宰化妆品和个人卫生用品的广告;与此同时,出现在告广中的男人则拥有高等职业,并且购买像汽车这样的高档消费品。此外,广告画外音和产品代言人也几乎都是男人。在电视广告中,我们看到妇女所购买的货品大多与家务、美容和服饰有关。在平面广告和电视广告中,男人很少以工人的形象出现,但是这一数字仍相当可观,为50%。男人在平面广告中的职业角度从商务转到娱乐、体育界,并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职场之外,这表明他们的装饰性功用得到凸显,而并非强调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

时尚杂志引导女性的生活方式,几乎所有的以女性为受众的时尚杂志在内容方面都跳不出三大类:服饰、美容和情感。无论各类时尚杂志提出什么样的观念去抓住自己的受众,时尚杂志以激励受众消费的诱惑引导女性生活方式的事实不容置疑。综观所有针对女性受众的时尚类杂志,其涉猎的核心内容:首先,关注女性的身体。男人生活的根基是工作,他们不化妆,正式场合扮以西装、领带也就足矣,男性需要的是报道性的资讯。但女性不一样,无论是在职场角逐,还是在家在政的女性都希望身体与穿着都有“美丽”、“青春不老”的风采,这是社会和女性一种同质的内在化要求,也是女性日常生活的课业之一。时尚杂志以“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模式,借助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美容学、服饰设计的光环,鼓舞、导引女性对梦寐以求的青春、美貌、健康幸福进行坚持不懈地用钱追求,再配以相应的肌肤护理、饮食调理,健身实践,使身体已成了一个被大众社会审美原则塑造的既有资本价值又有偶像价值的物品,彻底丧失了灵魂的意义。同时,时尚杂志对肌肤白皙,身段苗条的倡导使无数女性痴迷。女性要造就美丽和优雅的气质,就必须节制饮食,压抑自己的欲望,并定期消费护肤美容用品和参加各种健身项目。

仅有白净的肌肤、美丽的容颜还不足以构成一个优雅女性的身体要素,不同季节,场合的服饰搭配也是装扮女性身体的一个核心成分。男性时装不特别区分季节,所以男性时尚杂志广告投放的利润就相对有限,世界上仅有四分之一的珠宝由男性购买,购买之后,还未必由男性消费,故广告商并无多大兴趣做如此投资,男性时尚杂志的生存空间自然狭小。而女性则不一样,不但有四季时令变化的生活周期,而且社会对女性的一个天经地义的要求就是要会穿衣服。时尚杂志把春夏秋冬四季的时装告示、流行品牌组合,做得精细入微,不仅体现时装变迁的最新趋势,而且从色调、布料、质地分门别类、别出心裁的组合夺人眼目。那些身段苗条的超级名模往往占据正版篇幅,为某一时装品牌展现秀姿,杂志在合适的页角标注该品牌在各大城市的哪些百货商场有专柜出售,及时为追求时尚服饰的女性提供消费地图。

时尚杂志如何强化了业已确立的性别关系?就时尚杂事的广告内容和正文内容的分析而言,女性是被欣赏的,女性能给人以女人气的、性化的审美愉悦。读时尚杂志的女性接受以消费主义为基本目标的杂志,赞同杂志体现的价值标准,或者说是对女性、休闲与消费主导秩序的认同,时装、美容、明星的美丽生活规划出女性领域的界限,女性的团结与友谊,敬业操守等本色不会出现于这类杂志,杂志的主题远离严肃政治、会议新闻、或是职场种种烦人的琐碎事务与明争暗斗的竞争。这种修饰性的时尚读物并未展现女性主义的图画,对性别的意识与描绘依然没有超越传统的文化陈规,反而在充当鼓励女性参与消费的同时,导引女性成功扮演被男性倾慕、爱恋的角色的助手。

时尚杂志意在培养一种女性特质的文化,塑造并宣传典型的女性精神气质。杂志鼓励女性消费的同时,其传播的理念也在今后的生活中担当妻子与母亲的角色作好准备。如此看来,社会建构的性别观念不过用另一种审美形式添加给白领女性新的约束和限制,男权与商业经济仍然支配着社会性别观念。有真正独立精神的都市职业女性的本色几乎不可能从时尚类杂志中发现。

为了获得社会性别化的身份,妇女不得不以男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培养可以吸引男人的女性气质。人们所公认的女性化外貌是大众传媒、时尚及相关产业塑造的。具有女性化特征,除了别的因素外,涉及到特定的消费模式。按照传统规范,具有社会性别特征的外表要通过大量的服饰和美容来完成,尤其对女性而言是如此。必须通过努力来建立女性化的身份,而这种努力也让大多数女性乐在其中。打扮是女性日常生活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个过程,女性才有可能为自己建立起社会所接受的女性身份。女性也被我们称之为的“消费者的女性气质”所左右。这种消费者的女性气质,通过女性用以使自己女性化的物质和视觉资源进去妇女的日常生活;资源既指女性所购买的产品,也包括她们所需要培养的使用这些产品的观念、实用技巧等。在很大程度上,消费者的女性气质是大众传媒所建构的。

五、 结语

本文分析了从古至今人们的婚恋观念在话语表达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及其背后传统媒介在社会婚恋话语的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希望更多的学者能把对学术智识的兴趣转化为反思和行动的理论资源。在学界与社会联起手来,知识与行动相互促进,共同为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玛丽・塔尔博特.《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祖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祝平燕.《性别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孙沛东.《谁来娶我的女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 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