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阎家宪:玩赏古砚享乐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阎家宪:玩赏古砚享乐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部中华文明史,都是由笔和砚写就的。古代文人把砚称作“田”,砚维系着生存,寄托着梦想,承载着文物价值和审美情趣,被誉为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

一方方精美的古砚,叩之不响,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分明就是一部部风生水起而又波澜不惊的人生

心有灵而砚有形,砚有形而心欲醉。难怪,古人视玩砚为“享清福”,坡、米芾、纪昀、金农等名家,都是善于享清福的人,他们为砚倾倒,为砚痴狂,给后人留下很多美谈。

当今,在文风蔚然的京华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古砚收藏家、鉴赏家――阎家宪先生。他与砚结缘近60年,在他的300余方藏砚中,有砚的祖型――新石器时期的磨盘磨棒,有秦汉到唐代的出土古砚,也有宋元明清历代各种材质的名人砚。时代不同,非珍品不藏;材质各异,以端砚为主。仔细聆听他与古砚的故事,如品葡萄美酒,在悠悠的酒韵中感悟人生。

爱砚情缘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阎先生收藏、鉴赏古砚,源于他对书法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投入。8岁时,他就开始学习书法,临摹“二王”之帖;入伍前,还认真读过4年书;15岁(1948年)参加革命后,大部分时间都在部队大机关工作。

能与古砚结缘,无疑是件幸福的事。1952年的某个周日,在广州的一个市场上,一方古旧的端砚闯入阎先生的视野,他立即掏出5000元旧币(相当于现在人民币5角)买了下来。

当时只有19岁的阎先生,只是出于喜欢把它购买回来。哪曾想到,5角钱买下的这方砚,却引出了阎先生一生的追求,从此他与古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一见如故的惊喜,很快便转变为痴迷,并促使他不断地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他痴迷古砚的情结也越来越浓。

谈及藏砚过程中的种种趣谈,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炯炯的双眸更加明亮了,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了:

在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之时,一方宋代长方形渠田式姜黄色澄泥砚,伴随着“春天的故事”,被他喜纳囊中。那是北京早春2月乍暖还寒的时候,有朋友给阎先生写了一个条子,告诉他中关村的老槐树下有一个卖旧货的老人,可以去拜访。阎先生连续两天顶着风沙骑车前往,因风沙太大而未能见面,直到第三天,才好不容易接上头。问价时,老人伸出了1个指头,阎先生便伸出巴掌还价一半,两人心领神会,结果成交价竟是个位数字。

在寻觅宝砚的过程中,阎先生除了有许多天缘凑巧的欣喜外,还有一些失而复得的巨大惊喜。同样也是多年前的一个周日,阎先生逛潘家园市场时,遇到一个卖旧货的山西人,得知他有一方三彩砚,双方便商量估好一个价钱,约定下次过来时成交。可惜阎先生因家事耽搁未能如期赴约,便眼睁睁失掉了这个机会。

过了一段时间,在琉璃厂的一家店铺里,阎先生与这方砚台竟然有了再次相遇的机会。但是指砚问价时,这时的价格竟然比原来的价格高出了一倍。尽管如此,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因为,凭借过人的眼力和丰厚的学养,阎先生知道:“法华”这种陶瓷装饰技法的运用,在寺庙供器上较多见,在砚台上则极为少见。这方明代雄狮法华三彩陶砚,在林林总总的砚台中,稀有、独特、耐看,且意趣盎然。

收藏宝砚,当然需要耗掉大量的资金。尽管阎先生工资一直不低,但毕竟是“穷不了30天,富不了一个月”的工薪阶层,更何况,乡下的父母弟妹要接济,孩子的学费也要交纳,为收藏而遭遇经济窘况,在所难免,多亏他有一位好太太。阎太太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高知女性,学习的是机械专业,虽然专业不同,但深深理解并全力支持着阎先生和他如痴如醉的收藏。

藏砚诀窍

美好的器物,并非人人能懂,人人会爱。阎先生在砚海中游弋了半个多世纪,辛苦奔波,勤于积累,他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从来不让古砚珍品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从来不让赝品鱼目混珠。砚台圈里有“南刘北阎”一说,大家公认,阎先生和广东肇庆的刘演良先生在识砚、解析砚的理论及阐述砚所蕴含的妙义玄旨上,各有其独到的特点。

阎先生说:“收藏家至少要具备三力:一是眼力,好东西不能错过,垃圾玩意儿不要接纳;二是精力,身体要健壮,热情要饱满,寻觅砚台时能不辞劳苦;三是财力,随时准备充足的现金。否则,可遇不可求的宝砚就会稍纵即逝,失之交臂。”

阎先生特别强调,砚台有新老之分,收藏时要注意“新砚要精,老砚要真”。

初步识别老砚时,要从以下六方面着眼:一是看砚的形制,汉代砚一般附有砚杵,唐代流行箕形砚,宋代砚有抄手,明代砚简朴,清代砚考究;二看铭文,观察铭文中的字体、文风及叙述背景,像不像是铭文中落款的这个人所作;三看铭文中的书法与刻工,铭文作得好,刻工精细,字体符合本人称谓,年份也对,就是真品;四看铭文字口是否有包浆;五要分析石料出现的时间和人物在世的时间;六要留意市场上重样的东西。

阎先生收藏的古砚多为端砚。端砚是四大名砚之首,阎先生对于端砚的研究颇有心得。他认为砚有三德:下磨、保湿、不损笔,唯有端砚,三德兼备。端石有十大名坑,其中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的石质最好。人们普遍认为老坑石必有眼,阎先生却说,其实未必,有眼的老坑石,只是卖家提高价位的筹码。

对于如何鉴别端砚石质,阎先生给出了一个独门方法:各名坑样石的色泽、石品,沾水在日光下看是什么样,不沾水看又是什么样,一定先要把它们的特征先了然于心,再与资料中的描述对照,与所能见到的古砚反复对照,鉴别的眼力就会大大提高。

除了具备鉴赏古砚的慧眼以外,阎先生还有一双巧手,能美化古砚。在他的藏砚中,就有一方古砚,刚被买来的时候,灰头土脸,了无意趣。阎先生细心琢磨,精心养护,还在上面刻了一句“人生似舟,一叶知秋”,这方古砚随即便焕发出新的生机。

更难得的是,阎先生会制砚。20年前,他喜得一方山东的红丝石,便欣然捉刀,用这块难得的红丝石刻成一砚,上饰漂流的木排,排上二人在撑篙操控。木排飘摇在浩淼的烟波中,情景鲜活,令人赞叹。他制砚不限于用石材,一块东汉时的“大中大夫南阳”城砖,在他手里也能变成一方端庄古朴的砚台,同样令人叫绝。

令人叫绝的还有他的古砚拓片。拓片是文物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为了研究、欣赏书法艺术,采用的就是这种有效的复制方法。那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可否用照片代替拓片?不可以。阎先生拿出一组古砚的照片和拓片给我们看:拓片上的线条黑白分明,如同少女顾盼生辉的双眸;而照片上的线条则模模糊糊,像是一片浑浊不清的目光,二者的清晰度不可同日而语。

古代的碑帖、墓志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拓片功不可没。当文物原件被损坏或丢失,“下真迹一等”的拓片是可以替代文物原件的。正因为如

此,阎先生亲手为自己收藏的100余方古砚做了拓片。在拓片上,可以更清晰地观看到古砚上的镌刻与字迹,可谓纤毫毕现,悦目怡神,同时,也可以领略到阎先生独具的匠心以及他对古砚的一往情深。玩砚心经

阎先生可以不惜重金购一方珍品,却从不贪图便宜购买鸡肋物件。他指出:“收藏家一定要有方向、有耐心,经得起金钱的诱惑。收藏砚台时,要考虑它的三层价值:一是材质价值,二是工艺价值,三是文物价值。前两者是有形的,而后者是无量的。”

提到古砚的文物价值,阎先生信手拿出多方砚台,用实物说话。比如南北朝的雅士磨墨粉红色大理石砚:雅士身穿民族服装,手持墨锭在旋转研磨,这是那个时期墨文化与砚文化的真实写照,为判断当时的磨墨姿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又如北魏的方形粉砂质泥灰岩石砚,它有4只方腿,其中1只残缺,据此可以印证在此砚的出土地――山西大同,在北魏时期,有人为敲残随葬品的葬俗特色。

阎先生探究古砚的文物价值,也追求古砚的审美情趣,他与古砚是灵犀相通的。古砚在他眼里,不仅是藏品,更是心心相印的挚友。他收藏古砚的爱好,与商业操作中的文物拍卖无关,只是出于心灵的召唤。

经常被阎先生津津乐道的是清代的瓜瓞绵绵椭圆麻子坑端石砚,其上有火捺、胭脂晕、青花、天青、翡翠点、石眼等石品。正面前端雕刻哈密瓜,瓜蔓垂落水池,一只彩蝶似乎闻到了瓜香,围着瓜蔓飞绕。锈刻圆活,细致精到。这方砚台散发出来的古意,让阎先生有一种妙不可言的舒心感觉,陶醉不已。

大家都知道诗是以景以情取胜的,阎先生认为,砚亦如此,无景无物,难成珍品。清代的《山居图》椭圆形坑仔岩端石砚,刻工精良,情景交融的画面,淡泊幽静,让阎先生嗅到了其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从而体会到足不出户就能神交自然的无限乐趣。

关于古人视玩砚为“享清福”,阎先生是这样理解的:清是高雅之意,玩砚实际是一种高级娱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玩儿什么项目,都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在玩儿的过程中,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相应的知识。尤其是进入暮年之后,玩砚可以代享天伦之乐,可以消除寂寞,愉悦身心,延年益寿。当茶余饭后,端坐书房,面对晴窗,摩挲诸砚,似与古人神交,心境明朗,神态安闲。不论时俗如何变化,人们怀旧的情怀依旧,玩赏古砚就是一件赏心悦目又能颐养天年的高级享受。

“传万世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留千古而永存”,这是古砚精神的写照。能与古砚相亲相伴的人。一定具有一种精研细磨的精神,能够打开澄明净洁的心窗,用一种孜孜以求的心态,写下飘满墨香的人生篇章。观瞻阎先生在砚林中从容游弋的人生境界,如同品味一杯上好的葡萄佳酿,留下的是美妙的陶醉与永久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