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迪尔凯姆与中国社会自杀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迪尔凯姆与中国社会自杀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每个个体的自杀背后都有除了个人原因之外的社会原因。如何正确的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不论对个体、家庭还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杀 社会学 迪尔凯姆

在全球每年100万自杀身亡的人群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学术界曾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国每年超过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率为23/10万人,属于高自杀率的国家。自杀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尤其近年来一系列的自杀引起人们广泛的讨论,自杀作为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现象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 中国社会自杀问题概况

1. 中国社会自杀问题由于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与人格结构,致使中国人自杀现象有别于西方。简单说来,中国的自杀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农村地区的自杀率高于城市;②青年人的自杀率高于中老年人;③女性自率高于男性;④未婚者的自杀率高于已婚者;⑤自杀诱因,主要包括躯体和精神疾病、家庭矛盾和人际纠纷;⑥自杀方式,以服毒、自缢为主。

2. 中国社会的自杀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社会问题,显然与社会失范有密切的关联。根据加拿大医生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率:1995—1999》一文,在费立鹏的调查中,中国所发生的自杀与其他国家有较大不同—在这里,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5倍,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中国15-34岁的青壮年人群中,自杀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在北美国家,自杀只是这个年龄段死亡原因中的第三位或第四位。这一明显社会失范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其中高自杀率和特殊的自杀模式也成为中国自杀问题集中的焦点。

二、社会学对自杀问题的理论认定:

在社会学界,对自杀问题研究最为透彻的经典著作当推迪尔凯姆的《论自杀》,他把自杀问题定义为社会的病态并对自杀原因作出理论假设:1.心理原因,2.自然原因,3.社会因素。根据自杀原因,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性自杀、宿命型自杀。迪尔凯姆认为自杀不能以自杀个体心理而论,而要从社会因素去分析,认为自杀反映了社会的混乱。社会因素而非个人因素在自杀中起决定作用。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自杀率,自杀率可以看为社会层面的基本表现形式。社会性质保持稳定,自杀率也基本保持稳定;基本性质出现变化,自杀率也相应波动。社会的基本性质包括社会整合和社会规范,社会整合、社会规范共同影响着社会的自杀倾向,它的平衡状态起着遏制社会自杀倾向的作用。只有二者处于适度的状态,自杀率才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过度或不足都会影响自杀率上升。迪尔凯姆认为,当每个社会有机体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在原有的结构秩序被打乱而新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社会成员失去了自己和社会发展原有的方向感,无法对自己的社会生活做出基本定位,要么放纵、要么克制,人们的各种欲望不断上升,这都增加了自杀的机会 。

结合迪尔凯姆的自杀类型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令人瞩目的如富士康十三连跳,就比较明显的可以用利己型自杀来解释,富士康的管理比较严格劳动时间强度较大,造成员工个人和社会的疏远,员工感觉不到个人价值的存在只是如同机器的延伸,员工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和整体整合,当个体在群里里面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自杀概率就大大增加了。我们在看到这些自杀的背后,固然感慨生命的脆弱,而背后社会关怀的缺失,个体在社会面前的渺小和无力,制度性保障的缺位都是早上成悲剧的原因。

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环境。。一个不够健全的社会是一个制造相互敌意和猜疑的社会,他把人变成供他人利用和剥夺的工具,他剥夺了人的自我意识,使人除了屈从于他人或变成一个机器人之外别无选择。实际上,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时代青年。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旦进入人的思维空间,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是个体心灵的污染本源。

三、如何减少自杀的发生是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

基于自杀的成因分析,我们要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毫无疑问解决社会存在的病态因素是首要任务。既要科学分析典型性个体自杀的社会原因,又要从宏观入手,健全相应的社会制度来确保公平公正和人性,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人类价值的切实尊重。

1. 探索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机制,通过法律、道德等多方因素改善生存环境,让生活更加理智、和谐,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让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社会的整体融合度更高,让奸诈者越来越少。,防止社会断裂和社会腐烂。

2. 尽快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强有力的减少心理问题、防止“心理震荡”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心理卫生工作队伍尽快走向专业化。对于个体来说,应该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预防机制,帮助个体寻找生命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目标。加强自杀预防知识教育,引导意图自杀者珍爱生命,提高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增强勇气和自信,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

3.应该加强社会文化的创新,营造能够使社会成员感受到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在社会转型加剧的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地显现出来。它不仅具有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的意义,而且具有抚慰心理、调适行为的作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系将会表现出鲜明的导向作用和强大的整合功能。

自杀是人类弱点的最集中、最简单的体现。中国社会出现的自杀问题,反映出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要降低整个中国社会的自杀事件,必须从改良社会开始做起,在促进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中国人自杀的本土化特点》,《社会学研究》,1995年02期。

2. 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理解自杀”札记之三》,《读书》2005年第9期

3. 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44页。

作者简介:田谢军,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