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500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结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500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结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对我所收治的2500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研究选取我院体检部门在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2500例正常体检者,对其进行液基薄层法检查,共发现1500例宫颈脱落细胞异常患者,研究1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这些资料(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对25例患者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2.05%,癌前病变阳性率为45.55%。

结论:研究发现,像宫颈炎和早期宫颈癌,仅凭肉眼时难以观察,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只有充分发挥病理学检查的优势,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宫颈癌或宫颈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宫颈脱落细胞学宫颈炎宫颈癌液基薄层技术(TCT)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52-01

作为宫颈病变的宫颈癌,其属于一种癌症逆转周期比较长的疾病,因此对于早期的宫颈癌患者来说,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据相关研究表明,早期的宫颈癌患者在4~5年的治愈率都高达85%以上[1]。为了能够充分了解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效果,对此选取我院体检部门在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2500例正常体检者,对其进行液基薄层法检查,共发现1500例宫颈脱落细胞异常患者,研究1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这些资料(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所体检部门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500例宫颈脱落细胞异常患者,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就诊的宫颈炎,宫颈癌,白带异常以及接触性出血患者。

1.2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对2500例妇女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具体操作如下:①将宫颈取样毛刷的中央刷毛的部位插入子宫颈管处,进而使刷毛能够完全接触到妇女子宫处。②按同一个方向柔和的向前抵住毛刷(转动5周即可)。③在取得足够的样本后将毛刷取出,并将样本按入液基薄层技术(TCT)专用保瓶中。4制片。在检查时,按分类标准在III级以上包括III级时,我所将这类患者进行宫颈活体组织检查。

1.3统计学分析。在统计方法上使用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软件,数据用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脱落细胞学分级结果。结果显示,III级以上共25例患者,所占比例为1%,III级以下所占比例为99%。具体分布情况如下:1650例患者属于I级,825例患者为II级,15例患者为III级,8例患者为IV级,2例患者为V级。

2.2对比分析如下表1。

3讨论

对于宫颈癌的演变分析看出,患者的宫颈管首先会出现粘膜炎症或者出现糜烂的症状,后宫颈管的粘膜将会继续导致患者宫颈管出现堵塞,腺管四周的炎细胞也会出现浸润和出现结缔组织的增生。其次,宫颈炎中的淋巴细胞中的炎细胞将会出现浸润,进而进一步的刺激到粘膜组织的增生,从而出现炎肉。由于受到宫颈的炎症的长期作用[3],使得宫颈组织进一步的充血,从而导致了宫颈肥大。最终使得宫颈口发生了上皮鳞化生,最后演变成宫颈癌。

据相关研究发现,宫颈癌一般在宫颈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加大对宫颈管的图片以及活体组织检查,将能够提高发现该病症的时间以及诊断准确率。作为女性生殖道的恶性肿瘤之一的宫颈癌[4],目前,已经严重的威胁到女性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早期的宫颈癌妇女来说,对其越早治疗,治愈率也就会越高。

综上所述,像宫颈炎和早期宫颈癌妇女,仅凭肉眼时难以观察出,因此在对患者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只有充分发挥病理学检查的优势,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宫颈癌或宫颈炎的诊断率,因此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Lambert AP,Anschau F,Schmitt VM.p16 INK4A expression in cervical premalignant and malignant lesions[J].Exp Mol Pathol,2011,80 (2):192-196

[2]贾薇,潘晓琳,陆天才,等.子宫颈非典型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Ⅲ级形态学及增殖分化特征比较[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4(4):423-427

[3]周卫强,路沛,邬美玉等.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7,14(1):72-74

[4]董志伟,主编.中国癌症研究进展:中国主要癌症的筛查及早诊早治[J].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1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