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几种慢性疾病实施营养干预后的效果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几种慢性疾病实施营养干预后的效果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选取本年度本市居民体检中100名年龄在60-70岁的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者为研究对象,经过营养干预措施,观察了以下指标的变化:1)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2)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3)血压和体重;4)症状评分。用配对t检验、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采用营养干预措施10周以后,以上各项指标均有显著降低。可以认为合理饮食是控制这几种慢性病简便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营养干预; 慢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72-01

饮食治病,源远流长,饮食治疗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与医疗和护理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营养原则。本研究对四个社区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者进行营养干预,并评价其效果,旨在探索对社区居民常见慢性疾病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11年参加全市居民体检的四个社区人群中,选取100名血糖、血压、血脂异常但无其他并发症者作为研究对象,女性,年龄在60-70岁;研究对象均为家属。

根据WHO标准诊断为糖尿病者(空腹血糖≥6.7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20人,糖耐量异常者(空腹血糖5.6-6.6 mmol/L或餐后血糖7.8-11.0mmol/L)23人;高血压患者(收缩压≥21.3kpa或舒张压≥12.7kpa)17人,高血清胆固醇者(≥5.7mmol/L)13人,高血清甘油三酯者(≥1.7mmol/L)12人;肥胖者(BMI>25)15人。要求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用药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1.2 仪器 德国罗氏卓越型血糖仪,NON-MIC型试纸;科信KX-21半自动生化检测仪;江苏常州产立式体重称;江苏产鱼跃牌台式血压计。

1.3 营养干预措施

1.3.1 膳食原则、配置食谱 参照NCCW2011营养软件分别制定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膳食原则,配置食谱,人手一份,每2周更换一次,指导研究对象遵照执行。

1.3.2 营养教育和咨询 以集中授课形式结合研究对象的异常指标,分析其饮食情况,进行有关营养健康干预工作。

1.4 观察指标及分析方法 在开始及实施营养干预措施后10周分别取手指血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取空腹静脉血测血清胆固醇(胆固醇酯酶法)和甘油三酯(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每两周测量一次血压和体重并记录症状。

1.5 数据分析和资料处理 数据输入Foxpro数据库后用SPSSforwindows软件经配对t-检验、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营养干预控制血糖和血脂的效果 营养干预后血糖异常者空腹血糖降低(P<0.05);餐后两小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显著降低(P<0.01)。

2.2 营养干预控制血压的效果 营养干预后血压异常者收缩压平均降低2.27kpa,舒张压平均降低1.97kpa(P<0.01)。

2.3 营养干预降低体重的效果 肥胖者体重平均降低2.57kg(P<0.01)。

2.4 营养干预改善症状的效果 有80%的研究对象在干预后症状评分降低(P<0.01)。

2.5 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引入年龄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以下结果:空腹血糖下降值与餐后血糖下降值呈正相关(r=0.651,P<0.01),说明空腹血糖下降多的人餐后血糖也明显下降;血糖随主食减少,豆制品、粗粮摄入的增多而降低(P<0.05)。

胆固醇下降值与甘油三酯下降值呈正相关(r=0.341,P<0.05),说明胆固醇下降与甘油三酯下降呈平行关系;干预前胆固醇较高者在干预后胆固醇下降幅度也大(r=0.757,P<0.01)。

血压随血清胆固醇的降低而降低(r=0.372,P=0.01),干预前收缩压较高者血压下降更明显(r=0.370,P<0.05)。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100名住在本市四个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中的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者进行营养干预后发现,合理饮食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者确有改善代谢、稳定病情、减少症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锡桂.我国高血压、冠心病的流行现况与展望[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2):52-53.

[2] 袁鸿江.老年医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268;273;533.

[3] 叶应辅.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198.

[4] 葛可佑.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