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化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之管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之管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 正视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生态是提高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在枚举其现状的基础上,思考了产生教学生态“亚健康”的原因,并试图探索改善和调整这种低层次教学生态的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 优化 农村初中 教师 教学生态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沛县河口中学。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3-0019-03

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成就。但是,表面上的繁荣始终不能掩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初中教师到底处于怎样的一种教学生态?是否切实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本文对苏北地区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长期处于低迷的种种原因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并尝试探索一些调整的措施和策略。

一、现状枚举

教师的教学生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它具有宽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审视苏北地区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状况,不由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担心不已:除了少数颇具进取心的教师在孤军奋斗之外,绝大部分教师一直深陷低落、消极、被动的教学生态之中,属于基本生存型,距离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发展型和创新型的教学生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 生活无趣,心理盲目。农村初中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未成年人,教师们天天与之生活在一起,其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单一,内容越来越单调,他们甚至有时候会回避社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生活圈子里。此外,受前几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的左右,农村初中教师被评为中学高级职称的人数较多,几乎是所有生活在农村的高级教师都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和认识。虽然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尝试着进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设置了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但是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对农村初中教师的诱惑近乎为零。不再追求新的工作目标成为当前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共性,也促成了教师教学生态走下坡路的趋势。

2. 职业倦怠,状态低迷。职业特点决定了绝大部分教师不可能成为名师,默默无闻地奉献在教学一线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长期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下,教师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每天“两点一线”(从家庭到学校)式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成为工作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零部件,渐渐失去了自我,随波逐流。他们有的只是对某些社会问题或者现象的抱怨和牢骚,缺少一种比较理性的思维方式。目前,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普遍失去了独立性,缺少教学理想和应有的责任感,成了应试教育的忠实执行者和“传声筒”,同时也成了这种教育体制的替罪羊甚至“帮凶”。

3. 愿景迷茫,思想匮乏。希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心理支柱,农村初中教师中的大部分人是看不到希望所在的,他们生活的地理位置一般处于交通不够便利、信息不够畅通的偏僻乡村,如果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似乎有点夸张,但其实这正是他们目前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正因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那种“夜郎自大”的畸形心理大量存在。久而久之,职业愿景逐渐茫然,不仅不求上进,找不到自我,反而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颓废思想占据了主流。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看不到希望更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二、对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呈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剖析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每一种制约因素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认真分析对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产生作用的诸多因素,对于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教育的支持不仅仅表现在物质资助和经济援助方面,更体现在文化对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和熏陶上。苏南地区发达的社会经济为当地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文化的落后不仅不能为教育的发展服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的发展设置了羁绊和枷锁。例如,当地政府不仅不能为教育提供相应的社会环境、人文资源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支持和扶助,反而在经济、行政管理等方面给教育增加额外的负担和压力,使本来已经行走艰难的教育“雪上加霜”。

2. 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十余载,农村初中教师在这个方面到底做的怎样?他们是否已经对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与领会?是否自觉地把新课改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是否真的做到了与时俱进?表面的轰轰烈烈无法掩盖事实:“穿新鞋走老路”和“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在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认识新课程标准的层面,尚未进入实施和贯彻课程标准的层面。

3. 教育教学评价体制不健全或畸形走向。在农村初中学校,介于当地行政部门对教育的失当管理和教育主管部门“被行政”的原因,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学校的中考成绩被硬化为上一级政府部门考核下一级政府部门的主要指标,而置素质教育于不顾。介于此,农村初中只有把中考成绩作为学校发展的惟一方向和目标。与之相应,教师们工作的惟一目标只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进行“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甚至是牺牲学生的未来发展来完成形式上的教育教学任务。这种评价体制的不健全或畸形走向也是造成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学校文化层次比较肤浅。最近几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农村初中的硬件建设基本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这也只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学校的核心文化即精神文化关系不大。学校硬件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只是学校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学校文化的肤浅却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薄弱所在――离开了学校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教师的发展就失去了具体的方向和支撑,教师的教学生态只能是虚无缥缈,华而不实,流于形式。

5. 教育信仰的缺失导致教师发展失去源动力。在现代社会里,教师职业相对而言是清贫的,横流的物欲几乎淹没了教师的理想和心灵。教师首先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群体,他们无法摆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但这并非最为重要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看不到生活和工作的前途,缺少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追求,不能自觉感知教师职业的幸福和愉悦,而只是简单地把教书作为自己谋生的一种手段而已。教育信仰的严重缺失直接导致教师发展的滞后或者倒退。例如,教师不喜欢阅读,教师缺少爱心和奉献精神,教师职业倦怠等等。美国心理学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在《幸福多了40%》一书中提出一项幸福感公式:幸福感=50%的遗传+10%的环境+40%的个体行为。由此可见,幸福的关键在于人们的主观意志和行为。苏北地区初中教师普遍缺少这种感知幸福的能力,这也是他们教育信仰缺乏的原因之一。

三、改善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状况的对策

目前,江苏的基础教育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快车道”,农村初中的教育也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而时下的教师教学生态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善,一定会给整个初中教育的发展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苏北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改善的过程又是十分的缓慢――农村初中教师不良的教学生态已经成为苏北地区教育发展的桎梏。

1. 自我调整心态,重新定位职业。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生活和工作心理的特殊性,特别是受时下社会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迷失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完全陷入了追逐物欲的陷阱。教师追逐物质利益的途径和方式是极其狭窄的,这也导致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亵渎――一种人为地远离职业幸福的心理渐渐滋生,种种误入“歧途”的职业行为大行其道。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教师进行一次心理革命,重新定位职业方向和使命,让教师明白一个道理,即幸福就在自己身边,而不在他的对面;如果自己不能珍惜,身边的幸福就会成为别人的幸福!由此促使教师的心态逐渐回归平常,从极端走向常态,从畸形恢复正常,从不良转向健康。

2.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综合素养。多年来,省教育厅举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诸如中小学教师出国进修再充电项目、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省市合作农村校长提高培训、名师送培、英语教师雏雁培育、送培到市等系列培训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参培教师人数的限制、培训质量的质疑以及培训内容的脱节等因素又让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生态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内容适时实用、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培训评价务实有效。农村初中学校也要积极开展相应的适合本校教师发展需要的校本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激发教师教学生态的内在动力,为之提供有利于自我改善教学生态的外部环境支撑。要适度拓展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涵盖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各个方面,避免纯粹教育教学业务的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使之多样化、生活化;尤其注重对教师完美人格的塑造、精神世界的建构和思想层面的引导,着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培育有一颗健康之心、有一腔沸腾之情、有一种健康之魂的教师。学校还要引导教师主动完成教学生态的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从基于物质的、情感的教学生态发展为基于思考的、生命的、道德的和责任的教学生态。

3. 建构学校文化,沉淀发展底蕴。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了文化的支撑,教育就一定会失去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农村初中学校普遍缺少文化的沉淀和熏陶。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初中学校应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教师教学生态的调整和提升提供“正能量”。首先,物质文化走在前面。近年,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建设,农村初中的物质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学校硬件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与苏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相比,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网络已经覆盖校园,但是多媒体教学设备尚未完全装备到位;经济条件还没有得到改善,部分学校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债务,没有能力提高学校物质文化品味。这就要求有关政府部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教育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和保障。其次,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为教师教学生态的调整提供依据。虽然依靠制度来约束教师的教学生态是一种低层次的管理方法,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教学生态微调的作用。最后,建设好学校文化。这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是调整教师教学生态的“杀手锏”。学校文化实质上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丰富的学校文化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内在动力,深厚的学校文化能为教师教学生态的自我调整提供“场”效应。所以,学校应立足本校实际,着力挖掘自己的文化元素,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并用这种文化浸透师生的心灵和思想,让无限生机时刻充满校园的每个角落。

4. 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品味。缺少在生活中感知美的能力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灰化”的内在原因。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打造人文课堂、书香校园以及文化校园来引导教师们去感知校园里的美,感知师生交往的愉悦,感知教育事业的神圣;可以借助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走出偏执,主动感受生活的真滋味;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职业论坛、教师培训等方式调整教师的异常心理,让美的感觉占领教师的心灵,让美的执着感染教师的情绪,让美的创造引领教师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

人是生活和工作的主体,农村教师的教学生态关乎课程改革的成与败,关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格外关注农村初中教师的生态状况,采取相应的引导和调整措施,为教师教学生态注入“正能量”,帮助他们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