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巧才能心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巧才能心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造灿烂人生的手

伯镛

人类的手是那么普通,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但它又是那么奇妙,是它创造了今天21世纪辉煌的人类文明。是的,我们人类用双手创造了历史。

我们的双手是那样不可捉摸,它在不同的人身上有那样大的差异,有的人因为这双手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有的人因为这双手创造了新的历史,有的人虽然拥有它,却很难做到丰衣足食。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对手的要求不高,但是谁有了一双灵巧的手,谁将享受快乐的人生。因此,作为个人来说,他的手决定着他的一生命运。

从手的解剖结构看,手分骨、肌肉两部分。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腕骨一共8块,都是小短骨,排成两列,掌骨有5块,指骨有14块,形成近40个关节。有大约40块掌管着手指、手腕屈伸各项功能的肌肉,其神经末梢极为丰富,再加上上肢关节的参与,构成了人体最复杂的区间,每个关节都有它的有效功能,但是我们人类一生中一般只利用30%,钢琴家、工匠利用50%,手的功能随着现代文明而退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手的工作主要是这样完成的:通过手上肌肉的力量、手与手的配合、手指与手指间的有机配合,以及手指、手腕关节的活动状态,如推(指推、指腕推、指腕臂推)、拉(指拉、腕拉、指腕臂拉)、提(指提、腕提、手腕提)、夹、捏、抠、抱、绑、捆、拧、搬、撕、揭、贴等近百种动作所组成。在常规的教育开发中,我们只能关注到其中的一部分功能,而腕部、中指、无名指、小指的功能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无名指。

手功能的开发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被动开发,这是指在人出生的早期,也就是婴儿时期,大肌肉功能没有完善之前,我们成人主动刺激婴儿手的行为。在我们欣喜地将婴儿从母腹中接生出来之后,我们就有了接触他(她)的机会,因此我们就非常慈爱地抚摸他(她),当然也会抚摸到他(她)的小手。这种刺激就是被动式开发。这第一种形式时间短,形式单调;第二种形式是自我主动探索。这种形式时间长,方式多,而且千变万化,效果更加明显。比如婴幼儿自己让手在空中挥舞,抚摸自己的身体,抓东西直至玩玩具等等。

心灵手巧,手巧则心灵,这是被人们公认的真理。在开发婴幼儿童手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婴幼儿的专注力、持久力,特别是对空间思维中的呈像思维、差异思维、拓展思维、组合思维和透视思维的开发。这是本世纪人才成功的基础。

绘画给儿童的手带来什么?

嘉男

绘画是一种艺术,因此,许多父母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绘画。虽然家长们不一定都抱定让孩子成为艺术家的想法,但大多数家长都想让孩子早些接触艺术,以期能够开发孩子的艺术细胞和形象思维能力。其实,儿童学习绘画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发了孩子们手的功能,比如握笔能力、运笔的熟练程度以及技巧等。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知道,儿童绘画是开发右脑的最好方式之一。孩子绘画时,右脑对曲线的感受更明显,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多画这种曲线的图形。曲线拓描和联想是比较有趣和容易实现的绘画方式。如妈妈在纸上画一顶圆圆的帽子,让孩子用笔描画其中的部分曲线,看看这一条线是帽子的哪一部分;也可以妈妈画一段曲线,告诉孩子这是帽顶,让他继续画出帽沿。这一过程要综合许多思维、想象和具体表现等能力,因此在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尤其是促进右脑和手的发育上,绘画是很好的训练课程,也是提高儿童观察能力的好方法。

然而绘画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训练的结果,它包括了许多项内容,如视觉感受、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此外最关键的还有动手能力。在绘画过程中,手是大脑的工具,大脑是手的指挥系统。如果大脑和手不能形成一致的行动,那么绘画是不成功的,头脑里想象出的美好情景就不能用手中的笔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具有了相当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却不能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则成为“眼高手低”,说明他的手没有经受过良好的训练。

如果一个人的绘画技巧很高明,表现手法很巧妙,很娴熟,说明他绘画的手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训练,与之相辅相成的是,这个人的思维也一定非常丰富。这是因为他在开发手的功能的同时,大脑也进行了很好的功能开发。用手去绘画本身就是对手与脑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手的动作也反过来刺激大脑皮层,在绘画的反复练习过程中,经过无数次手与脑的刺激、指挥,再刺激、再指挥……使手与脑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因此我们说:手巧必然“心灵”。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各个部位的肌肉本身也存在着“记忆体”。比如篮球之所以能在远距离被投中篮筐,如果不是手指上的每个关节和每块肌肉都集中一致地把握着微妙的角度和力度,那么篮球很难被投进去。在这一瞬间,所有的动作和力度不可能完全由大脑来控制。要想成为“神投手”,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每天无数次去做准确的投篮动作,让手指的每块肌肉都熟练于准确的投篮动作,形成“记忆体”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让球在几米之外准确进入篮筐。

根据这一原理,绘画也同样需要手的这个训练过程。儿童握笔的手的姿势,力度的掌握,角度或弧线的运笔,都在每个关节和每块肌肉之间形成,只有在手的这些关键部位都形成“记忆体”,才能达到心(脑)到、眼到、手到,互相协调一致,才能够画出优美的图画,在上小学学习写字的时候,孩子将会从容应对。

因此说,儿童学绘画所得到的不仅仅是艺术和技巧,还能开发右脑,丰富形象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的手变成一双神奇的手,让他终身受益。

小制作与儿童动手能力

郭建国

我们的童年是60年代,那时不像现在,家家孩子们几乎没有多少可玩的玩具。然而我们似乎比现在的孩子们玩得更加尽兴。当时我们普遍玩一种“转陀螺”,大多是自制的。截一段10厘米粗、10厘米长的圆木,保留一头圆整的平面,另一头削成一个尖尖的底。为防止尖底被磨坏,也为降低摩擦系数,那陀螺的尖底还要镶一颗自行车轴承里的滚珠。跟妈妈要点儿线绳儿,编成女孩子发辫一样的一条粗绳,系根竹棍就成了鞭子。先把陀螺用鞭子缠绕起来,紧紧攥住,冬天找块有冰的地方,双手用力往地上一撒,陀螺就飞快地旋转起来。再及时以鞭相策,那陀螺则是越转越快。除此之外,泥巴也是天然的好玩具。泥巴的玩法更有意思,用它能做出种种自己喜欢的、不属于任何物种的形象来。全然没有现在的孩子玩橡皮泥的局限。你还可以做成一个圆圆的泥盅,厚厚的边缘,薄薄的底,做好后找块平地用力一扣,随着泥盅底部爆裂,会发出清脆的一声响亮。我们整天乐此不疲。

如今儿童的童年,让我既羡慕,又感到悲哀。因为他们比我们小的时候玩具多得多,但同时,他们能够玩玩具的时间却少得可怜,他们从小就要背负比我们上小学还重的学习负担,周末时间也安排得一个项目紧接另一个项目,弄得孩子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如果靠这样的学习就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为神童或才子,整个中华民族早就变成博士、硕士的天下了。只可惜,教育是一门科学,不是靠父母单方面努力就能达到目的。即便我们的孩子们把美妙的童年全部搭进去,仍然难以保证上学后都成为成绩优异的所谓“好学生”。学习能力差的孩子被列为“差等生”,“差等生”最普遍的表现就是考试成绩低,原因之一是他们写字速度慢,跟不上学习进度。而目前老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途径,仍然是靠作业和考试,所以这样的孩子每当遇到考试,当然就像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关卡。我真想让这样的孩子去多玩一玩泥巴或小制作之类的玩具,或者是动手做一些适合他们能力的小制作,因为这都会让他们写作业的手灵活起来。

小制作真的有那么神吗?从小制作的过程上说,真的是对孩子的手部训练很有帮助。

现代文明越来越需要人的手去应付写字、敲打计算机键盘或其他种种流水线等工作,如果一个人的手从小训练有素,那么他无论是在上学写字方面,还是长大成人后的工作中,都会得天独厚,会成为佼佼者。人的大脑对全身的运动神经无疑具有指挥作用,但首先,大脑先要靠身体无数次重复运动来形成对脑细胞的刺激,使之建立神经元,大脑才能有意识地指挥身体统一完成某个动作。因此手部训练其实就是靠手的肌肉与感觉神经等无数次刺激大脑皮层的过程。一些孩子的手从小没有经受多种多样的“训练”,上学后让他们拿笔都很困难,更别提写字,而且更何况老师还要求把字写好!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太难了,这会让他们很痛苦。可见,如果从小多做一些诸如小制作这样的精细动作,他们拿笔的手就会变得十分灵巧,对于拿笔写作业这样的事情就很容易成功。成功会促进他们继续进取,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成为“好学生”的捷径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手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活跃思维的过程。因此,让孩子做小制作,正是动脑训练和智力开发的过程,如制作“不倒翁”,如何使自制的“不倒翁”不倒,这不但是制作的技巧,更是一种对自然的认识和领悟,孩子除了要掌握制作的技巧,还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才能让“不倒翁”真的不倒。

再有,小制作能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在小制作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某项作品,促使儿童从事大量使用剪刀、小刀、小锤等工具的活动,或是用双手进行折、剪、挖、粘、钉等动作,使动手的技能技巧得到训练。通过小制作,不但较好地训练了儿童的大脑与手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还为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小制作还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科学家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具有超人的创造能力。儿童在小制作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有浓厚的兴趣,容易产生相应的灵感,有效地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好的作品就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实践亲身劳动的过程,体会劳动的美,体验成功,也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对儿童今后的人生观的确定也有很大的帮助。

用筷子与儿童做“家务”

一鸣

让孩子用筷子,这在中国人家庭里并不新鲜。可是要让一个3岁孩子能做“家务”?说起来恐怕有点儿耸人听闻。

然而许多国家的孩子只要进了“保育院”或“幼儿园”,不管多大,他们都要学着自己洗手洗脸、拿小勺吃饭,甚至穿简单的衣服,做起自己的“家务”。尽管他们做得不好,但老师总是非常有耐心地等待他们把事情做到差不多才罢休。

让儿童早早自己做“家务”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锻炼儿童的自理能力,从小就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平等和独立的意识,这对他们将来成为社会的普通一员非常关键;二是可以让他们的身体,尤其是手得到有效锻炼,人的精细运动主要是手的运动。让他们造就一双巧手,是给他们一个美好人生。

孩子们的手能否经得起这种“魔鬼训练”呢?没问题,如果加以科学训练,孩子们的手是能够开发出无限能力的。

就普遍的中国人来说,婴幼儿双手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

新生儿的手常常表现为握拳的形状,偶尔能张开。到了3个月,手便经常呈半张状态了。婴儿在爬行动作时,就依赖手的参加。

4个月的时候,小儿的双手能够凑到一起玩,能够把衣服拉到脸上,或用手去抓周围的东西,但这个时候的手准确定位较差。

5个月的婴儿能够主动抓取物品,经常把东西往嘴里送,但动作不协调,不准确。

6个月能双手握住奶瓶,可以有意识地去取面前的物体,但再去取第二件物品时,他会把第一件物品丢掉。

到了7个月,孩子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倒换到另一只手,而且能够成功地把食品放进嘴里。

9个月的孩子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较小的东西。

10个月的孩子会用拇指和食指这两个手指头捏取东西。如果要他手中的玩具,他会把玩具伸给你,但不懂得松手。

1岁的孩子喜欢把东西往地上扔,当你拣给他后,他还会再次扔到地上,并且越扔越高兴。

1岁3个月后的孩子很少再乱扔东西,此时他们的手已比较灵巧,可以搭简单的积木。

2岁的孩子可以将6-7块积木搭起来,能旋转圆的盖子。

3岁的孩子可以用笔画一个圆形,会自己脱衣、穿衣、扣扣子。

4岁的孩子会用笔画“十”字图形……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适合儿童动手的“家务”。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用筷子夹食物就是一种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它可涉及肩部、臂部、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50多条肌肉的运动。一日三餐使用筷子,对儿童来说,不但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手指活动的机会,而且有促进其神经发育的作用。有人曾调查50个不同层次的家庭,让家长回忆其子女用筷子进餐开始时间的早晚。统计发现:在72名子女中,有9人很早就使用筷子进餐,其智商和学习成绩都比一般孩子高。

耐人寻味的是,如今日本特别重视吃饭用筷子,并视为“国粹”,甚至把日本人的机灵归功于使用筷子。近年来,日本出现了“筷子热”,还规定每年8月4日为“筷子节”。文部大臣提出恢复使用筷子的计划,有90%的学校在午餐桌上收起勺子和叉子,放上筷子,并且要求家长协助,让孩子在家里也用筷子进餐。在社会上,还出现专门教授使用筷子的营业性培训班,据说筷子已成为畅销货。作为筷子故乡的中国,我们更应该鼓励儿童自己用筷子进餐。

一般孩子到了两三岁,就喜欢模仿大人用筷子吃饭,有拿筷子的要求,这时父母就应当因势利导,让他们学习用筷子进餐。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使用筷子不熟练,边吃边掉饭粒,吃得太慢,常常不让孩子用筷子进餐。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此外,让3岁以上的孩子自己洗手绢,洗简单的衣物,这都让孩子的手得到锻炼,我们做家长的不应该剥夺孩子这一锻炼机会。

玩具与儿童手的训练

中昌

玩具是儿童的伴侣,更是儿童的良师益友。中国是开发手功能玩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玩具通过对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的刺激,使各种能力,尤其是儿童的手得到相应的发展。玩具对儿童有“四大”教育功能:1.大运动:走、跑、跳和身体的平衡运动;2.精细运动:如手的技能技巧、眼睛和手的协调运动;3.自我服务能力:如自己用餐、穿脱衣服和鞋、大小便自理、做简单的家务;4.语言能力:从简单的发音过渡到咿呀学语,最后说出成句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中精细运动一项,主要提高儿童手的技能技巧,以及眼、手协调功能,更使玩具成了儿童必不可少的好教具。众所周知,对儿童手的锻炼有帮助的玩具有:拼插玩具、积木、橡皮泥,甚至水和泥等等,但是儿童是一个变化很快的成长时期,因此,应该按照孩子的月龄或年龄来选择适合的玩具。

一般情况下,从初生~4个月的孩子应选体积稍大、色泽鲜艳或有声玩具,这有利培养婴儿的注意力。5~10个月的孩子应选择能抓在手里摇晃、有声响、能活动的硬塑玩具。11~18个月的孩子应选择简单积木、小套圈等,让孩子认识事物,锻炼眼手协调能力。18个月~3岁的孩子选择玩具的面可广一些,如小板凳、小餐具、小水桶等,提高儿童的手对生活场景的适应程度,还有各种彩色笔、油画棒、各类画纸、彩色纸、颜料、剪刀、胶水、写字板等等,让孩子自己随意涂鸦,这能锻炼他们手、眼和脑的协调能力。4~5岁的孩子应选择能够穿、脱衣服的布娃娃,以及小炊具、小医疗用具等,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运用工具能力。5~6岁的孩子应选择一些智力型玩具,如橡皮泥、建筑积木、智力拆装车、游戏棒、塑料拼拆玩具等,以进一步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聪明才智,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发展。

目前市场上有几种玩具值得家长们注意:一是价格过高,让家长们望而却步;二是自动化程度过高,孩子只须启动一个或几个按钮,便傻傻地看着玩具在“自娱自乐”,而丝毫没有得到动手操作的锻炼效果。这种玩具的智能化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玩具胜于高价的“精品”玩具。然而遗憾的是,传统玩具如拨浪鼓、响铃鼓、有弹跳力的皮球、立方体积木、小哑铃等,在各大玩具商场已销声匿迹;三是攻击性玩具会强化孩子的攻击。如大刀、宝剑、仿真手枪、机关枪等等越来越多,使孩子不自觉地与“动作片”中人物相呼应而模仿,有意无意产生攻击。

除了到商场买玩具以外,家长不妨跟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玩具,比如折纸,或利用瓶瓶罐罐改制成各种各样的小物件,鼓励孩子参与动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但要注意材料必须安全无毒,还要容易清洗,以免伤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