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民经济“热”而不“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民经济“热”而不“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经济没有因为美伊战争的阴影逐步散去而出现好转,相比之下,我国经济则在上年的基础上一路走高,各项经济指标节节攀升,随之而来的是,近来“经济过热论”又起。我们认为,经济还未出现过热,当前还要在保持基本政策稳定的前提下,采取一切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有效需求,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长期增长的支撑作用。

全部工业增长中,出口的贡献率为21%,拉动GDP增长约3.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出货值同比增长42.1%,高于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4%,纺织业增长21.8%。

三组“良性互动”拉动新一轮增长

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速(达到17.2%)为1994年以来最高,投资增长是3年来最高,外贸出口连创新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消费价格指数在持续了14个月的负增长后转负为正,标志着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增长的通货紧缩也在逐步消除,银行信贷也一改往日惜贷局面出现了迅猛增长态势。种种迹象表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我国经济确实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呢?从中长期来看,主要是“入世效应”和政策效应带动了经济增长自主性的加强,具体体现在3组“良性互动”:

新一轮以汽车、住房消费为主的城市消费结构升级与汽车、房地产业产销两旺之间的良性互动。一季度汽车工业实现产销两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3个月汽车产量10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54%,其中轿车生产39.9万辆,同比增长1.2倍,汽车销售增幅也超过3成。由于产业链条较长,汽车高增长带动了合成材料工业、轮胎制造业、钢铁工业、机床工业从而对整个工业生产都将发挥巨大的带动作用。汽车工业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同时,出乎人们预料的是,房地产投资并未出现大幅回落,反而增势更猛,以房地产为核心的“房地产族”高增长产业群,包括钢铁、建材、装饰装修等成了工业生产“不断”提速的重要动力源。

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纺织产品出口高增长与国内相关产业生产不断加快之间的良性互动。一季度,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5146亿元,同比增长30.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5个百分点。出口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继续增强,据测算,全部工业增长中,出口的贡献率为21%,拉动增长约3.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货值同比增长42.1%,高于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4%,纺织业增长21.8%。

外商投资的高增长与外商企业产品出口之间的良性互动。当前消费需求迟迟不能启动而工业生产节节攀升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随着中国吸引外资能力的不断扩张,外商对华投资继续加速增长,而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而是出口到国际市场(尽管我们还不能排除他们会把长期眼光盯在国内市场),这一趋势在经济较发达、外向性比较强的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表现得最为突出。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大多数中小企业也把眼光瞄向国际市场。出口持续加速增长,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

国民经济虽“热”但并未“过热”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人认为已经出现过热苗头,理由是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一季度达到35%以上,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增长幅度,局部地区和某些经济领域,存在着头脑发热、乱上项目、重复建设的问题,部分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太快。但笔者认为,当前国民经济实际上正处在由政府主导型增长方式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阶段,这是在实施多年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自主性增强的集中反映,并不存在过热现象。

经济过热,是指社会总需求大幅增加而供给不足导致物价水平持续的、全面的、大幅的上升,是经济供需矛盾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反映。但实际上这些条件并不具备。从持续性来看,自2001年5月至2002年10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一直为负增长,直到去年11月才转负为正,并且增幅较大的只有今年2月份(为6.9%),3月份已经有所回落。再从消费物价来看,过去的一年一直为负增长,正增长仅持续了3个月。并且,短期内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与美伊战争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也有直接的关系。另外,从全面性和增长幅度来看,消费物价刚刚转为正增长,增幅不到1%,生产资料价格也才维持了4、5个月的正增长,并且前3个月累计增幅也仅为5%左右,这只能说明我国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有所缓解,摆脱通货紧缩的基础都还不太稳定,离经济过热还相当遥远。

经济过热,意味着实际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从而导致社会经济资源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升。对于我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率,不同的机构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摩根斯坦利(2001)认为,中国潜在增长率为10%,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则认为在7%~9%之间,经济学家刘国光(2002)认为在9%左右,而吴敬琏教授则认为在8%左右。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对经济资源利用的程度来看,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潜在增长率。原因在于,(1)劳动力利用程度偏低。与经济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就业压力不仅没有减缓,而且日趋严峻,就业弹性持续下降,目前全国城镇失业率估计在5%以上,加上农村隐性失业人口,这一比例将更高,中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从资本投入来看,虽然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较快,但金融结构存贷差依然呈扩大趋势。截止今年3月低,各类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4.7亿,比去年同期净增加1.6万亿;(3)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在大量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的同时,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中小型因得不到技术支持而生产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性能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依然低于潜在增长率,并不存在过热现象。

此外,经济过热与否,还要从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来具体分析。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自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在低迷的运行状态,虽然政府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使得经济维持在8%左右增长率,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始终没有激发起来,始终没有摆脱政府主导型增长的格局。直到去年下半年以来,由入世和多年扩张性政策的双重作用才使得经济增长的内生性显著增强,再加上新一届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基本上没有减弱,使当前经济增长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良好局面。如果这时采取限制性措施(如拉闸限电等),无疑是前功尽弃,自毁前程。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在不断增加。虽然伊拉克战争接近尾声,但美朝核危机、阿以冲突、国际政治经济割据的演变和组合等,都对今年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非典型肺炎的发作和传播,在找到根本治疗对策之前,不仅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比如出口、消费、旅游、交通等各行业),而且可能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失业等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的),都会对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挑战。

所以,在物价总体水平低下,在大量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在经济刚刚好转时马上认为经济过热,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维持消费继续增长

如果把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如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和外部因素(如出口和政府投资)的话,从当前经济运行来看,与外部因素异常活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部因素作用有限。前3个月,以政府主导的投资增幅依然高于民间投资增幅,外贸出口增速高达33.5%,而国内最终需求――消费的增幅仅为9.2%,扣除物价因素(上涨0.3),实际增长水平还低于去年。

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的增长,投资形成的产品或服务必需要被最终需求――出口和消费所吸收。否则,再高的投资增长也会因其产品和服务滞销而被迫延缓甚至停止,导致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投资强劲增长,带动了一大批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最新数据,在监测的131种生产资料中,价格上升的就达92种,其中石油、钢材、棉花、橡胶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均达到两位数增长。但是如果没有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要长期保持仅由投资和出口带动的增长,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短期来看,尽管前3个月经济快速增长为刺激消费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消费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由于非典型肺炎(SARS)大范围的传播,今年“五一黄金周”将遭受较大影响,旅游、餐饮、购物、交通等行业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预计5月份我国消费增长将会有所回落,初步预计为8%左右。当然,也有一些有利于消费的因素,一是随着消费物价的上升,人们持币待购心理将会改变,必然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二是宏观经济形势不断走好,增强了人们收入预期,从而增加即期消费;三是近期股市趋于活跃,也会使一部分人的资产性收入增加而扩大消费支出。

虽然消费启动任务艰巨,但并不是无路可走,应当摒弃只喊口号而不见行动的做法,只说不做或者做得很少与事无补。当前可选择的手段有:(1)减免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2)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同时完善住房体制改革、医疗、养老制度改革,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改善人们的收入预期,增强人们消费信心。(3)进一步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解决人们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增加和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矛盾。针对当前房地产热销势头,有人提出要采取措施抑制房地产的过快增长,其措施之一是限制消费信贷。事实证明,对消费者的信贷风险是远低于其他信贷,尤其是前几年银行热衷的对国有企业贷款。房地产发展过快,除了写字楼、公寓、别墅等高档房产空置率过高,而能够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经济适用房依然供不应求,而需要贷款买房的人恰好是急需房子的人,银行对这部分人的信贷风险远远低于其他人。为此而限制消费信贷无疑是“头疼医脚”的更为荒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