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味茵陈蒿汤治疗黄疸30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黄疸 茵陈蒿 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16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内径》中即有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及女劳疸和黑疸5种,并创建了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主要方剂。近年来采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黄疸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0例患者中,高胆红素血症所致黄疸10例,胆结石所致黄疸15例,病毒性甲型肝炎所致黄疸5例。30例患者总胆红素80~200。
治疗方法:以古方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处方:茵陈蒿30g,栀子15g,生大黄10g(后下),黄柏3g,茯苓10g,滑石20g(后下),车前草20g,郁金10g,日1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10天1个疗程,最长服用3个疗程。
结 果
经1~3个疗程,治愈10例(黄疸消失,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好转20例(黄疸减轻,胆红素较前明显下降)。无效0例(黄疸未消,胆红素未下降)。
例1:患者,男,40岁,皮肤发黄半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双巩膜黄染,黄色鲜明,伴全身瘙痒,无恶心、呕吐、无厌油腻饮食。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查肝功能ALT、AST在正常范围,r-GT在正常范围TBIL 200U/L。查HAV(-)、HBV(-)、HCV(-)、HBsAg(-)。西医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中医诊断为“黄疸”(阳黄)热重于湿型。予以茵陈蒿汤加味治疗,1个疗程后,黄疸减轻,查TBIL 120U/L。再予本方续服2个疗程,黄疸消退,肤色正常,巩膜无黄染,查TBIL 20U/L,予以出院。
讨 论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发为身黄、目黄、小便黄之病症。茵陈蒿汤重在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本方重用茵陈蒿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大黄、黄柏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使邪从小便而去,加郁金疏肝理气。
现代药理研究:茵陈蒿汤能促进实验动物的胆汁分泌和排出,在增加胆汁排泄的同时,还可降低胆总管括约肌张力,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时间缩短,开放时间延长,开放直径增大,有利于胆汁的排出。另外,茵陈蒿汤内含有一种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物质,能抑制肝脏疾患时升高的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胆红素及有害物质从肠道再吸收,间接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
用以制麻黄之温辛悍之性,三药和用一宣一降,一辛一寒相制为用,为以佐药。甘草既能调和麻黄、杏仁之宣降,有能缓和麻黄和石膏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之用。加葛根,以增强发表解肌、透热生津之功效。有研究实验表明[4],麻黄与方中其他各药隶属性最小,对方中诸药起统辖作用;杏仁、甘草对方中诸药均有一定的调合辅助和补益作用;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能减轻骨骼肌兴奋,减少血管渗透性,有抗炎作用,使疼痛之症得解,调节体温中枢神经;故能奏解热镇痉抗敏作用。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在解热时间、临床痊愈率以及证候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体温下降平稳无反复,无不良反应,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治疗时间短。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60.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8:256-320.
3 奚肇庆.中药治疗病毒性上感[J].中医急诊,2010,19(3):371-384.
4 尚坦之.中药学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