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管仲之侈与晏婴之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管仲之侈与晏婴之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仲晏婴,同为齐相,管先晏后,时间跨度大约是100年上下。二人同为齐相,但是,做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对二贤臣各自的态度,从《史记·管仲晏婴列传》中,多少是能看出一些来的,对于管仲的某些方面,司马迁用了“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的评价。比之管仲,司马迁对于晏婴是赞赏有加:“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一、管仲之侈

(一)因为其“侈”,所以孔子“小之”。

司马迁本传提到孔子“小”管仲的话,孔子认为作为人,管仲是小器量的,贪财的,谋私的,不清廉的;对待君王,你管仲就是个无理的、僭越礼法的臣子。这给我们留下一个功高自傲、贪图享受、不把连同齐桓公在内的任何人放进眼里的管仲形象。

但司马迁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齐人”竟然“不以为侈”?为此疑问,细读《管子·侈靡》,似乎有了新的注解。

(二)管仲首倡并身体力行“侈靡”。

管仲提出要让社会形成“侈靡”之风,要构建出以“侈靡”为经济链式结构的“侈靡”社会。

《管子》中有专门篇章,专事宣扬“侈靡”。要义是:“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民力,不用说,就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就是人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欲”和“愿”。如果能满足这样的欲求,你就能使用他们,他们就听从你的。此其一,这里说到生产问题。

其二,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请大家尽情寻欢尽情作乐吧,大家要吃味道最好的食物,欣赏特别动听的音乐,鸡蛋先画上图案再煮了吃,木柴先雕成艺术品再来烧火。这里说到消费问题。

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以令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意思是让齐桓公下令为商贾建筑住所提供好服务。

其三,说到流通问题,管仲提出的是,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国力的有三驾马车:生产、流通和“消费”。让有钱的人尽情地为快乐消费,普通人就能挣到钱,这就有了安居乐业的升平气象。

不用说,管仲以他春秋那个时期思想家的远见卓识,看出社会发展的经济链结构:社会消费是社会生产的重要一环。

“齐人”因为偏爱于这位思想家、改革家,崇拜他的思想,敬佩他的行为,肯定他的功绩,“不以为侈”;后人因为偏爱于这位思想家、改革家,崇拜他的思想,敬佩他的行为,肯定他的功绩,似乎亦“不以为侈”。但今日看来,“侈靡”从词的感彩上来说,确实具有贬意性。管仲倡导和身体力行的“侈靡”,在当时的社会已产生负面效应,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大。

(三)管仲之“侈”产生的社会负效应。

1.必然导致统治集团腐化靡费,荒淫无度。管仲主张的侈靡,即是指一种“高端消费”。“高端消费”的群体,是君主、统治上层和富商巨贾。

管仲认为,人人“可得而用之”,社会财富就会源源不断,社会财富增加了,就得产生“高端消费”群体来进行“高端消费”。而“高端消费”往往又反过来刺激社会生产。不用说,管仲的用心是好的。但“高端消费”的高端人群,能以良好的用心进行“高端消费”吗?实际上,侈靡一旦成风,副效应马上会显现出来。

齐桓公,一代英主,一世英明,“侈靡”之后表现怎么样?他却是日日宴乐,日酒高会,时时迷醉。

“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之后,觉得天下再无可食,齐桓公就想着,不是野味又能比野味更吊胃口的还能是什么?有个叫易牙的大臣,厨艺非常出色,马上回家,把自己年幼的儿子给烹了,做成一道千古未有的菜肴捧给齐桓公。

后来,管仲之后,齐桓公因为生病被活活饿死,饿死后在床上晾了70多日没人理尸,几个儿子在各自党徒的扶助下大打出手,搅扰天下纷争。扶助儿子们作乱天下的得力之人,其中就有厨艺超群的易牙。

2.必然导致社会上层弱肉强食,巧取豪夺。管仲认为,财富足了,远者来了,近者思安了,人心齐了,“守战之备合”了。可由于管仲施行了“侈靡”,社会积非成是,蔚成风气,在当时已经推及到上卿(他本人)及社会上层作威作福,锦衣玉食。导致了达官显贵们的争名逐利和巧取豪夺,也导致了豪商巨贾生活靡烂和屯积居奇。所以管仲不得不调整策略,提出奢俭并重,积散相辅,后来干脆下令把极度“侈靡”的祭祀与丧葬取消。

3.必然导致社会追名逐利,勾心斗角。司马迁说管仲侈比公侯,“齐人不以为侈”,想来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当时齐人,把追名逐利视为常态,见怪不惊。足见当时“侈靡”成风,习非成是,人人欲之。

诚如管仲主张的“侈靡”,或许倒真是一种经济策略、经济手段、经济调控措施了,那样或许社会上的“侈靡”者倒真是尽心尽力为社会作贡献的人了。但实际情形与管仲主张毕竟不相符合。

二、晏婴之俭

晏婴三朝做宰相,一顿饭只吃一道肉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上朝以后,国君如果说话涉及到他,他才恭恭敬敬正正经经地陈述意见;要是国君的话不涉及他,他就正正经经认认真真去做自己分内的事。国君能行正道,就按他的指示办事,国君如果不能行正道,就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办事。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胜于各国诸侯。

比之管仲,晏婴少了些张扬的个性、犯颜直陈的勇气和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刘向说:“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亲附。”这里看出晏婴是以“节俭力行”,增加了君王及百姓对他的信任,提升了自身的威望和亲和力。还有与管仲不同的是,晏婴的“尽忠极谏”,就是在劝谏君王时,往往不直接的强谏而是委婉地曲谏或诱谏,从中既显示了他高度的政治智慧,也看出他委屈求全的处世态度。

晏婴之俭,推及百姓,就是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贫困与疾苦,大家一起过苦日子。推及到“高端消费”者,就是不要过分奢华侈靡。而“高端消费”者的奢华侈靡,恰恰是人民生活贫困与疾苦的根源。这不能不认为是一代贤相晏婴对前贤相管仲追求“侈靡”的一种反对,不能不认为是晏婴对管仲因倡导“侈靡”造成严重恶果的一种历史性修正。

“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晏婴者,“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还有史料称他不去封邑取食甚至不要封邑,自己的俸禄以及君所赐者,大都接济了穷人。与管仲自请有“三归台”种种,侈俭各行其道,大相径庭。

所以司马迁对二贤臣各自的态度,用史学者的口吻,用言里言外的表达方式告知后来人,其用心不谓不良。

(摘自《办公室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