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村“七”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村“七”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建筑设计总院

协办:乡村营建社

时间:2013年10月11日

地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演讲嘉宾

华黎 TAO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黄印武 云南沙溪镇低碳社区中心项目负责人

任卫中 安吉黄浦源生态民居推广中心创始人兼执行主任

郝琳 乡村营建社主持建筑师,Oval Partnership,Integer Intelligent&Green董事合伙人

卢强 北京德懋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穆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系主任

王忠 洪雅竹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3年10月11日,由《建筑技艺》杂志社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建筑设计总院共同主办,乡村营建社协办的乡村“七”望论坛,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功举行。

在全国建设与城镇化的浪潮下,无论是有着传统特色的古村落,或是处于常态的乡村,还是易发生地震等灾害的村镇,都面临着太多的问题。那么,真正适合乡村的建筑是怎样的?乡村生产如何继续?乡村生活怎样维系?乡村环境如何保持?美丽乡村在哪里?

围绕着这些问题。论坛特别邀请了TAO-迹・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华黎、安吉黄浦源生态民居推广中心创始人兼执行主任任卫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主任穆钧、云南沙溪镇低碳社区中心项目负责人黄印武、Oval Partne rship/Integer Intelligent&Green董事合伙人郝琳、北京德懋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强、洪雅竹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七位深入广大乡村进行实践的学者、设计师、志愿者,讲述他们各自的乡村建设实践和对乡村的期望。

黄印武老师讲述了自2003年起担任沙溪复兴工程瑞士方代表,十余年扎根沙溪的故事。从四方街修复、古村落保护、沙溪坝可持续发展,到生态卫生设施、脱贫、对外交流,不同层面为我们展示了沙溪古镇的复兴。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只局限于文化遗产,更重要的在于当地百姓观念的改变,即提升对乡村价值的认同,从而使村民参与到整个乡村的复兴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己的乡村”。

穆钧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农村地区建筑可持续发展策略、建筑技术、设计方法等的研究和实践,他结合毛寺生态小学、无止桥系列扶贫建桥项目、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以及2011年至今做的现代夯土建筑研究与示范等贫困乡村实践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设计师、志愿者与村民共同建造的故事,这是在城市建造中从未触碰的。穆老师最后的一席话:“对于乡村以及其中的每一个人,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关爱,以平等的方式引导村民自力更生。”这应就是“授之以渔”,也令每位听众深受触动。

郝琳博士不仅是Oval Partne rship/Integer Intelligent&G reen董事合伙人,也作为乡村营建社主持建筑师,非常关注并实践于为乡村和平民的建筑。郝博士指出,鉴于城乡分离的现状,我们需要在乡村中做出三个引导,即空间策略与环境计划、生活方式与产业创新、社会包容与产业发展,这些理念在Integer生态竹屋、毕马威安康社区中心、安吉竹创中心三个已经和正在实施的案例中得到生动体现。对乡村有关怀、对乡村的建筑有观察、对乡村的人有关爱,由此能够看到人们脸上绽放的可爱笑容,这也正是设计师的期望。

任卫中老师是最特殊的一位乡村实践者,他自己出资设计并建造了五幢实践性住宅,一心希望建立心中的“生态村”,并自行研发泥土技术。他从泥土配比、强度,夯土强抗水性、开裂、掉渣等细节问题,进行了逐一讲解,为大家展现了现代化的土屋建造。同时“生态村”中也引入种植农业。俨然一个微型循环经济。

华黎老师从乡村的三个低造价的实践一一北京通州常梦关爱中心、云南腾冲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四川武夷山竹筏育制厂,讲述了一个城市建筑师进入乡村的故事。在乡村无定势和束缚的情况下,建筑实践反而更具创造性;同时以城市(外来)元素进入乡村(本地),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只有这两者“联姻”结合的产物才是适合此时此地的乡村。

同为建筑师的卢强,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德懋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从不同于单纯建筑师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乡本无界,只是在一些政策下使得城乡被人为地分离,乡村变成文化沙漠,资金无法进入,连环境也渐渐遭到破坏。城乡如何互补?卢总以“德懋堂一一基于本土文化的新乡村”为题,从徽居再生、传统民居现代化、现代建筑本土化,以建筑为载体的人才重回乡村、二十四节气乡游、乡村支持计划,一步步以设计改善乡村,靠近乡村,从而引导乡民的生活方式。

最后一位嘉宾王忠则作为材料生产商,从一种大家熟知的产于乡村的材料一一慈竹入手,通过对竹子性能的研发、加工,加以利用于建筑、家居、装饰中。对于三年砍伐一次,不砍即枯萎的慈竹,有效地利用同样是创造了支持乡村发展的一种产业,而研发出的竹钢强度相当于钢,未来将成为应用于乡村建设的好材料。

七位嘉宾演讲之后进行了沙龙讨论,由郝琳主持,继续就乡村实践中的物质层面保护、建设到精神层面认同感、自觉性的建立,与在座的建筑师一起热烈探讨着对乡村的期望。我们每个人心中之乡在何处?也许真如“此心安处是吾乡”――心静之处将是未来之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