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语 沟通东西 连接古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语 沟通东西 连接古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是存在之家,里面居住着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与灵魂。

承载中华文化的汉语,不但经受住了沧桑岁月的砥砺穿越时空绵延至今,而且为后世子孙保存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形态,成为华夏民族永恒的精神家园。

跨越历史时空的语言奇迹

语言是文明的活化石。谈到语言,我们很难绕开人类的文明历史。

文明古国衰亡,古老的语言文字也随之尘封,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梵语在今天都只能作为一种僵死的语言用于考古和学术研究。据语言学家预测,在本世纪前50年内,目前全球尚存的6700多种语言有一半会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也将不复存在。而汉语作为当今使用人数最多、跨越时间最长而且最稳固的语言体系,却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成为人类语言史上的奇迹。

是什么赋予了汉语如此强劲的生命力?这至今仍是一个被东西方语言文化学者关注的焦点。文字诞生之前的语言我们已无从考证,文字的创制却使语言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神奇力量。对汉语而言,汉字的意义就更加重要,甚至有学者指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跟西方用字母记录语音表达语义及形态变化相比,汉字不仅阅读方便快捷、单位信息量大,而且更直观、更简洁地概括、把握了世界的本质。

洪荒时代,华夏先民观照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并进行抽象概括,进而创制了象形表意的汉字,反映出华夏先民认知世界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直觉体悟,辩证综合。于是,水流波动,形如曲线,一“水”字即可像水流之状。以横为界,点划指事,“上”“下”“本”“末”遂成。困倦之时,倚树小憩,见“休”字便能会休息之意。同类之字,以义符归类,声符别之:江河湖海,梧桐松柏。推挡拉打,都是手之能耐,跳跃蹦踢,尽显脚下功夫。于是商周秦汉晋,唐宋元明清,甲金篆隶,真楷草行,一代代薪火相传,不改的是对方块汉字的无限痴情。屈原的忠诚,司马迁的怨愤,李太白的冲天豪气,杜子美的忧国之情,都化作曼妙音韵从诗文歌赋中汩汩淌出,汇成长河――坡正泛舟赤壁扣舷而歌,马致远已西风瘦马天涯飘零,牡丹亭下西厢记的爱情还没有收场,大观园里一片花落水流红……

当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几乎同时崛起于亚欧大陆两端,当汉语作为统一的语言在东方使用之时,拉丁语在欧洲的地位也如日中天。然而,时至今日,拉丁语已随罗马帝国一起灰飞烟灭,却留下了一大群操着不同语言的子孙力不从心地讨论着欧洲统一大业。汉字却早就将散落华夏各地的部族凝聚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东方文明并成为其永恒的守护之神,而且护佑着它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跨越漫漫历史直到今天,成为令人惊叹的文明奇观。

文明之间平等沟通与对话的桥梁

站在历史的角斗场上,汉语有资格傲视一切语言。然而,中华民族却不是一个骄傲自大甚至目空一切的民族,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使华夏民族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汉语也自然成为文明之间平等沟通对话的津渡桥梁。

先秦时代,汉语(时称夏言、雅言)就为中原华夏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秦汉之后,各民族间交流更加频繁。汉语在成为各民族交际语言的过程中,也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流播四方,对周边民族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也为中国遥遥领先的文化所吸引,竞相仿效,在长期使用汉字记录本国语言的过程中又以汉字为基础创制出了本国文字。直至今天,在这些同属东方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我们仍可以感受到那种亲切的文化氛围。

文明交流在唐宋时代扩展向更远的西方。长安、洛阳、开封等大都市里,西域胡族、波斯、大食人操一口流利的官话,或经商贸易,或结交文人雅士,甚至定居中国入朝为官,“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玄奘西游,更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典籍在大雁塔下被唐代僧侣翻译成汉文,中国文化也从中吸纳了新鲜的血液,最后汇成浪漫奔放的唐宋文化大潮。当印度本土佛教被毁灭殆尽之时,它在中华大地上却不断发展繁荣并远播至朝鲜、日本、越南甚至更远的地方,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其间汉语更是功不可没。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清两朝随即闭关锁国,封建社会发展渐趋停滞,而此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整个社会呈现一派万象更新的朝气。然而《马可・波罗游记》当年对如梦如幻的描绘却让西方人难以忘怀。16世纪后期,利玛窦、汤若望等一批传教士不远万里先后来华,为顺应中国习俗,他们不畏艰辛,焚膏继晷“习华言,读儒书”,广交士林。原本肩负着传教使命的他们此时却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的先驱。在向中国展示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天文、历法、数学、物理等先进科学的同时,他们也通过日记、书信、著作等多种形式向西方传递“远东伟大帝国”的各种信息。启蒙时代的整个欧洲都被这些有关东方的信息激动得彻夜难眠:启蒙大师伏尔泰对孔子推崇不已,并把东方称为“一切艺术的摇篮”,歌德、黑格尔对中国文学赞扬有加,莱布尼茨受《易经》启发进行的二进位制研究成为数理逻辑的基础……汉语再次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启蒙运动在这次被誉为“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最高范例”的激励下,渐成澎湃之势――历史在传教士们跋涉万里苦习汉语的艰辛中给了整个欧洲最丰厚的回报。此时的中国,却已不再像汉唐时代那样具有主动出击的勇气和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徐光启等人翻译的西方著作连同传教士带来的先进科技,最终只能安静地躺在皇家园林或士大夫的案头,一卷卷方块汉字书写的原本可以改写华夏历史的著作落满了灰尘……

经济全球化时代汉语的困境与突围

三百年后,西方的战舰火炮轰开了东方古老帝国的大门,充斥着英语霸权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英语,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对整个世界的冲击毫无衰退迹象,并在二战后随着美国的崛起显得更加有力,大有成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之势。

利玛窦当年苦苦研习肩负文化交流大任的汉语,在尘封许久后已显得老态龙钟,面对欧美语言特别是英语的挑战,失去了昔日历史角斗场上睥睨天下的雄风。

近现代百年,华夏大地山河破碎,救亡图存成为整个民族与时代的主题。针对传统汉语言文脱节严重影响知识普及与社会进步的现状,中国知识界展开了长期激烈的论争,是否废除汉字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激进派斥责汉字是阻碍民族进步的绊脚石,主张废除汉字,采用西方拼音文字;保守派则坚决反对任何改变。历史最后选择了较为折中的方案:古代汉语演进为实行言文一致的现代汉语,汉字虽经多次改进但仍保留了方块字的精髓,从而避免了被送进坟墓的命运。保住了性命的汉语却并没有真正走出内忧外患的困境。五四时代文化精英对汉语和传统文化过于激进的批判使中国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出现了裂痕,后来的“”摧残又加剧了这种断裂,由此造成国人对外语的迷恋贯穿了整个20世纪,更使急功近利的年轻一代忽视了对母语文化自觉的学习和传承。虽然我们的语文教育从未中断,但关于国人语文功底的负面报道却屡屡成为新闻:语文高考古文翻译超过万人得零分,汉语比赛外国留学生夺魁,人们对影视广告中比比皆是的错别字早就麻木甚至习以为常,习惯于用英语撰写论文的中国教授写出的汉字仍处于小学生水平,台湾官僚恬不知耻地为用错“罄竹难书”的成语进行辩解……作家韩少功的话仍回响在耳边:“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多少年后,难道我们也要像埃及人一样依靠他国的语言转述自己的历史与文明?

与此同时,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经济奇迹却使整个世界刮目相看,海外迅速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汉语热”:3000万外国人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万所中文学校学习汉语,这个数字在2008年将达到1亿。在亚洲的韩、日、越南等国,懂汉语就意味着多了一个找到好工作的筹码。美国总统也专门签署了有关汉语的教育法令,在全美开展中文教学。巴黎的街头直接打出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上面赫然写着:学汉语吧,那将是你未来20年的机遇和饭碗!

汉语在国内外的遭遇实在令人深思!

我们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赢得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又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引擎之一”的经济强国,然而我们距离真正的大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可以影响世界的大国绝不能只靠左手攥着的钞票和右手握着的利剑!成吉思汗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开创的帝国却因为没有发达文化的支撑而迅速崩解,美利坚傲视天下的实力竟换不来伊拉克人的心悦诚服,当年的汉唐帝国却因为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光耀千古的文明而引得万邦来朝――只有强大的文化才能够给予一个国家和民族睥睨天下的自信和迈向未来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