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对新闻采访对象心理调控的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对新闻采访对象心理调控的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50001)

[关键词]新闻;采访;心理调控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要想把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写得鲜活具有打动观众的力量,记者就必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顿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人为基础写成的。”而尤其是我们广播电视行业的新闻记者,采访的对象大多是要以人为素材基础的直接新闻报道,所以说,每一次采访工作的成功与否,能否从被采访者口中得到记者所需要的真实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本人就新闻实践中摸索出的掌握与调节采访对象心理的基本方法谈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剖析参考。

一、日常注重对人心理调控艺术积累,种下日后采访收获的种子

世界上有专门从事采访职业的记者,却没有以专门接受记者采访为职业的专门采访对象,对于采访对象来说,记者总是一种突然闯入的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和改变着采访对象原有的心理状况与活动方式。而记者采访的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方方面面,生活经历,职业特点,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其心理状况,心理活动也纷繁复杂。而记者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是很难对被访者的心理进行全面剖析的,所以职业特点就要求记者日常加强自身学习,善于动脑筋研究身边的人物特点,对不同人群表现出的不同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剖析分类,摘取一些身份,处境,工作相同人群的有共同表现的群体心理特点。例如,一般干部善于归纳分析,谈话较有条理;教育工作者善于言谈,语言流畅,热情耐心;科技工作者态度严谨认真,说话讲究分寸,而普通百姓语言质朴,性格粗犷豪放,等等,这是所谓群体心理,而每个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有心理也是千差万别的,那就要看记者把握人物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对待记者采访态度方面去衡量,将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分以下类型:1.积极配合型。即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对待记者采访活动主动热情,有问必答。2.一般协作型。即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3.蓄意应付型(也叫消极对抗型)。即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采访工作,态度冷漠生硬,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甚至与记者唇枪舌剑,挖苦嘲讽记者。这三种分法也只是笼统的分类,实际采访中会出现远比它更复杂得多的情形。但如果在采访前选择好最佳的采访时机,采访中又能千方百计的倾心相待,与采访对象和睦相处,知己知彼,避虚就实,采访活动就能顺利的完成预期的目的,取得好效果。

二、采访前对被采访对象相关情况做好精心准备是收获采访果实的基础

记者在采访前,一定要明确采访的目的,想要了解些什么事情。同时对采访的对象和事件还要有一些概括的了解,有了充分的准备,提出的问题才能问到点子上,被采访者也就会很自然的接受配合记者的采访。由此可见,记者在工作前明确的掌握采访对象不同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采访的对象和事件配备多种采访“钥匙”,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与采访对象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可以轻车熟路的打开各种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锁,达到采访的目的,收获到最佳的采访果实。

采访中,只有目的明确,记者的提问才能问到点子上,当然,谈话中也可能有意外收获,这在采访中也是绝对不能放过的。同时对采访对象的一些概括性了解,例如简历,业绩,性格以及发生事件的一些简单过程等等,都可以减轻记者在采访中摸不着头绪带来的采访压力。列出采访谈话提纲也不失是一种好的工作习惯。可以根据采访的目的,以及初步了解到的被采访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有必要时还要考虑到报道需要,列出谈话中所要了解的问题和需要启发引导的问题,做到先打后攻重点,攻破记者需求的采访“堡垒”就会指日可待。

而能否做好与采访对象谈话的准备,既是方法问题也有责任感问题。在听广播或看电视时,有时就会发现有些记者的提问很不在行,甚至问出笑话,出现这些就是记者对采访前准备的不充足,重要性认识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就是新闻写作的“米”,采访效果如何,是涉及新闻是否真实,感人的关键一步,只有事先做好酝酿和考虑,才能使采访内容更具有确定性,材料获取的更全面细致,制出的节目才更加“顺耳悦目”。

三、寻求“共同语言”,适宜的采访地点,时机,以及谈话技巧是调控采访对象心理的基本方法

在采访中,记者应该努力寻找与被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引起“心理共鸣”,这样就可大大缩短采访与被采访者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最佳的采访效果。全国优秀教师,我区第二中学的杜东林老师是我的中学老师,本人深知杜老师为人师表,是怎样把自己一生献给三尺讲台,鞠躬尽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像蜡烛一样默默燃烧,照亮每一位学子成功的历程。正是我们有着师生情缘这个共同语言,采访就会很快达成共鸣。记者采访时,如果有条件,尽量选择被采访对象比较熟悉自如的环境,这样可使他的心情放松,农民出身的科技致富典型王子富,平常话语就少,一对记者的镜头话筒他就紧张得不行,为此,采访时我们选择在他的山上鹿场实验室,利用他在做着配种实验这一空当进行,一讲到自己初中毕业给别人在山上放鹿,到逐渐爱上这一行,自己经过艰难的创业路程,逐渐发展到今天有了这样大规模养殖场,他都十分自如,一点也不拘谨,根据这次采访素材写成的《磨盘山上的养鹿人――王子富》播发后,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并被评为省农民科技致富典型。

“朋友就是生产力”本人认为用在采访工作上也没什么不妥,语言和心灵做到沟通,才能打开被采访者的“话匣子”。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有着所谓“投机”的缘分,这既是一种契合,也是一种交流。记者不应简单的掏出本和笔从采访对象口中挖材料,更不应向法官审讯式的一问一答,而是应该与采访对象朋友式的交流情况,思想,看法,共同探讨问题,让采访对象感到不见外,愿意与你推心置腹地谈话。交流时还要讲究技巧,记者应具备娴熟的语言技巧,这样可以引导采访对象的思路,有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提出的问题要准,使采访对象能够回答乐于接受。

总之,在采访活动中要掌握并调节采访对象心理,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交际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并在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这样采访成功率才会高,写出的新闻报道才更贴近实际,更生动感人。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