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营销,构建新伦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两天,碰到国美电器上海公司的总经理宋林林。他颇有感慨地说,在国美打交道的企业中,索尼和西门子都明确限定了每年在中国的增长率,分别为15%和8%,略高于其在全球的增长率(10%和5%)。这两家企业一直坚持“恰当的增长”,“保守的增长”,把利润放在规模之上,因此能够控制节奏,宁可让市场有一定饥饿,也决不让新品“烂销”,而是维持一定的利润空间。
几个月前,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打电话给我,提出了“经济环境保护”的概念,也就是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市场和竞争,创造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良好环境。他说:“我们不少企业太短视,动不动就是价格战,说是‘薄利多销’,其实是低水平竞争的表现。把利润都打没了,就没有可能推动产品创新、研究开发,长期看消费者也是受害者,他买的东西是便宜,但价值也很低。”
我问:“你当年做步步高,能避免价格战吗?”段永平回答:“我们至少做到不主动打价格战,有时降价是属于被动降价。正因为感到企业陷入价格竞争的负面后果,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要着眼长远,走提升价值之路。你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从来不是互相比降价,而是创造差异化的消费者价值。”
我们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于“物美价廉”,习惯于“平价”。麦肯锡上海公司一项对6000个中国消费者的调查表明,从表面上看,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十分在意,80%的中国消费者至少“偶尔买名牌”,69%的消费者说如果有更多的钱会买更多名牌货,而在英国、美国这个指标是57%;但是,调查同时显示,价格和销售现场的促销很容易改变他们的品牌选择,65%的消费者说,他们从商店里买的商品不是进商店之前的意向。这就是说,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偏好是普遍的,但不是牢固的,而会受价格因素和卖场环境及促销的强烈影响,从而使得品牌在中国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这种以价格竞争为核心的营销伦理,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就是使得整个中国的产业链缺乏利润支撑,企业互相倾轧,导致整体干涸。所以,中国企业的营销始终走不出“只有数量增长、没有内涵发展”的怪圈。例如,200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截至11月已达到1570亿美元,但大部分来自加工贸易。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1月到5月,中国外贸总顺差为838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就占76%。给外国品牌做加工车间,虽然顺差很高,但中方真正所得只是低廉的加工费而已。2005年,中国出口贸易额为7600多亿美元,90%都是代工。没有强大的自主品牌,中国就走不出“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的宿命,就会在国际贸易摩擦中饱受挤压,朝不保夕。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有一句名言:“在国际经贸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丰田是我的右脸。”诚哉斯言!没有品牌,中国企业就行之不远。
建立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例如,韩国高丽人参(园参)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是中国产人参的10倍以上,这固然与韩国长期树立“韩国人参公社”的品牌有关系,但不能忽略的是,韩国进行了多年的科学栽培和经营,尤其是在利用农田土栽培、对园参的农药和化学残留物的有效控制上,而中国人参在这方面差距很大。中国企业习惯于追逐近功速效,不肯一开始慢一点,但是起点高一点,品质好一点。
那么,出路何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个着力”,即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从营销的角度看,中国企业也必须从旧的“量产加低价促销”的模式转向以“价值创新加合理利润”为中心的新营销。在这里,有必要大力向消费者传达新伦理,即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分钱一分货,物美往往价高。
(本文作者为《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