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课堂中的“伪分析”与“伪结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课堂中的“伪分析”与“伪结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这些年,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展开、推进,科学教师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提升,做教育者而不做教书匠,早已被教师所接受且努力践行。但是课堂之上,存在的一些“伪课堂”现象也日益暴露出来,令人担忧、深思。

关键词:“伪课堂”;“四位一体”;科学课堂

课堂怎么会有“伪”的呢?这里的“伪”,是指虚假、不真实、不科学,却当作真实、科学。

科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有其特有的学科属性。“科学”的定义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其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小学科学则是以培养“科学素养”(课标修订稿中是“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在亲历“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标修订稿中更是提出了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实际课堂中,教师在处理“教”与“学”“知识”与“过程”“预定教案”与“实际探究”“生活问题现象”与“模型探究”等问题上,均暴露出“伪”的一面。

课改之初,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或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成为科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继而“提出问题”这一做法日渐成形,并被“模式化”,成为大多数课不可缺少的必备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本意应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激发探究兴趣、激活聚焦思维、把生活现象引向更深层的认识。教师实际充当了学生问题的“灭火器”,把学生的真问题、真兴趣“扑灭了”。

一、“伪分析

让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和分析实验得出数据,一直以来是科学教学里的薄弱环节。

学生(家长)经过一番努力搜集得来的资料信息,在课堂上或被荒芜遗忘,或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沦为无效的劳动和过程。问题产生的根源自然在老师身上:想通过这一途径做什么?学生能做到什么程度?做后怎样用?教师是要考虑清楚的。尤其是用,让信息资料派上用场格外重要。这不仅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是对信息时代科学发展和资料的认可,也是培养学生学会理性处理、分析繁杂信息的需要:科学在发展,学习科学的方法途径多样,学生要乐于接受并学会信息探究;人类的认知有限,科学发展且无限,以有限探无限,就决定不可能事事亲为探究,不可能全然学会领悟。从浩瀚的资料信息中选取、分析、加以整理吸收,变为“为我所用”的信息,才是学习之正道。

二、“伪结论

关于科学课堂重知识(概念、结论)还是重过程,是不少专家争议的话题。不管如何争论,科学知识概念是必须要有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让学生获得。不做教书匠,让我们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把科学知识的获得容纳到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用探究的方式经历获取的过程。实际课堂中,“伪结论”屡见不鲜。

用错误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论。如在山东省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听《生物的启示》一课,教师让学生了解葱叶的特点后,提出假设并引导“建模”,用“筒形纸”和平板纸的承重来作对比实验来验证。教师早已给学生准备好材料,其中“筒形纸”是由平板纸卷成粘好,共有两层厚,粘贴处有三层。而平板纸只有一层。开始放螺母,“筒形纸”能承重四十几颗,平板纸只能承受一颗。实验中,还有不少组为了使放在“筒形纸”上的螺母不滚落下来,还用双手固定住纸筒的两端……最后学生得出“筒形结构承重能力强”。孰不谈“单单两种物体比较就能得出大而广的结论”是否有疑义,其如此不严谨、不科学,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法得到的能是真结论吗?此外,有的课教师建构的探究过程还不足以得出“教材上的结论”,或是只探究了一半、一部分,教师因为时间、环节安排等关系,就急急忙忙地加以总结并下定论。还有的课由错误的逻辑推理(如因为结论所以结论)得出“想当然”的结论,这些都是“伪结论”。也许对于教师而言,结论是早已知晓且必须如此的,但于学生而言,这样得到的结论是有益还是有害?

我们是科学教师,我们行走在科学教学改革的路上。回眸走过的路上——那些清晰或模糊的足迹,我们自豪且冷静。憧憬未来的路程,漫长且光明。我们还应一起行走,一起追寻,一起风雨兼程!

(作者单位 山东省新泰市平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