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渝经济区中国新的增长极呼之欲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渝经济区中国新的增长极呼之欲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成渝经济区以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涵盖了四川和重庆主要的城市群和产业聚集区。为促使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遵照省委指示,省政协专门成立调研组,组织有关专家分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报告》。报告博采众长,内容翔实,观点鲜明,为国家制定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了让读者了解成渝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本刊特对报告予以解读。

决策背景:注入新活力,开创新局面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和增长潜力极大的区域,具有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符合国家总体战略,顺应合作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国家战略调整开创新局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作出了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向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的重大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的难题,力争在全面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新局面。

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活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经济基础较好的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必将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重要引擎。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成渝经济区的资源条件、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不但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而且将为我国下一轮经济高速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为西部大开放开辟新途径

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按照充分开放的要求,在继续扩大东向、北向和西向开放的同时,顺应我国加强与东盟、南亚合作的大趋势,抓住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及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全面实行零关税的政策机遇,突出南向开放,努力开辟便捷的出海通道,将为西部大开放开辟新途径,根本改变西南地区乃至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构筑新屏障

成渝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人口和产业密集,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把成渝经济区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与川西北水源涵养地和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地相配合,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构筑新的有效屏障。

功能定位: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要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已在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总量超过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具备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和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依托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通过全面的区域合作,更加突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开放,变体制阻碍为体制推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开放滞后为充分开放,变技术跟踪为自主创新,成渝经济区完全有条件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

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

成渝经济区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别明显。抓住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努力破除体制障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将从扩大有效需求和增加要素供给两个方面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我国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成渝经济区既是重点开发区,又承担着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达、适宜人居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既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有利于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部地区提供科学发展的成功模式。

产业支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以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引领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为成渝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清洁能源产业以水电和天然气开发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成渝经济区作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大力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的开发,努力提高新能源在清洁能源中的比重。

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重型装备、石油钻采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环保设备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特别是以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发电设备的研发为重点,为新能源开发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品牌优势,以绿色和高附加值的饮料、食品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研发优势,加快成渝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以物流、信息、金融、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贸易、旅游、会展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努力获取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益,增强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改革发展:用好统筹城乡试验区试验权

成渝地区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要用好率先改革的试验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和谐发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公共服务。

构建统筹城乡的制度保障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城乡一体化的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实现城镇功能向农村延伸。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推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拓宽耕地和建设用地来源。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基层和农村覆盖,努力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要以优势产业为支撑,强化综合功能,依托交通枢纽,形成“两圈三群”的城市布局框架。包括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和川南、川东北、攀西三大城市群。

成都都市圈。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重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为中心,覆盖绵阳、德阳、眉山、资阳和雅安等主要城市的核心经济圈。

川南城市群。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次级交通枢纽,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体,形成以宜宾、泸州、乐山、自贡、内江等城市为主要节点的成渝经济区南部腹地。

川东北城市群。构建川渝陕结合部的次级交通枢纽,以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以达州、广安、南充、遂宁等城市为主要节点,形成成渝经济区的北部腹地。

攀西城市群。构建川滇结合部的次级交通枢纽,以水电能源、钒钛新材料和亚热带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以攀枝花和西昌等城市为节点,形成成渝经济区的西南腹地。

通过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广大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业现代化。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发展农村经合组织,支持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劳动者综合素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竞争能力,从根本上巩固农业基础。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统筹城乡规划,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为改善公共服务创造必要条件。通过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显著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人均投入,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成渝经济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软硬环境: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成渝经济区要成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必须实施充分开放战略,全面改善开放的软硬环境,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改善投资贸易环境

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快成都综合保税区建设,设立双流空港空运保税物流园区。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实现通关便捷化。积极引进国外人才、技术和资金,鼓励跨国公司加快本土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对国际经济风险的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努力消除体制障碍,推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

对外突出南向开放

既要重视利用长江水道、欧亚太陆桥和拟建的川藏、川青铁路,扩大东向、北向和西向开放,更要积极拓展西南出海大通道,扩大南向开放。面向东南连接北部湾,面向西南连接孟加拉湾。特别是积极打通中缅铁路,经缅甸直下印度洋,使成渝地区到西亚、南亚、北非和西欧的海上运输距离显著缩短,形成西南地区和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

对内扩大区域合作

在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以加强区域合作为标志,积极扩大对内开放。继续扩大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的合作,重点扩大与周边省(区)的合作。在壮大成渝经济区实力的基础上,积极研究以成都-重庆-西安为依托的北部西三角合作,高度重视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南宁为依托的南部多角合作。

配套建设:以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

基础设施既是经济区建设的必备条件,也是扩大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必须以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满足要素充分流动的要求,支持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交通设施建设

强化交通枢纽。通过建设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国际航空港和多条高速公路节点,完善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与此同时,加强配套的次级交通枢纽建设。主枢纽和次级枢纽合理分工,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功能。

扩大对外通道。在利用长江水道对外开放的同时,以铁路、高速公路和空中航线建设为重点拓展对外通道。在继续加快成兰铁路等已开工项目建设的同时,适应南向开放的需要,抓紧建设成昆铁路复线和成贵铁路,贯通连接云南和贵州的高速公路,形成连接孟加拉湾和北部湾的便捷通道。依托成都国际航空港,开辟连接世界各大洲主要城市的多条国际航线。

完善内部网络。以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复线、港口和支线机场为重点,加强成渝经济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建设。

水利设施建设

抓好水利枢纽和灌区建设。以长江和嘉陵江干流为重点,抓好亭子口水利枢纽和向家坝灌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兼顾灌溉、供水、通航和发电,发挥水利建设的综合效益。

加强水环境设施建设。把库区和大江大河沿岸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确保生态流量,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使成渝经济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水经济优势。

其他设施建设

配套建设信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