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去西北过个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去西北过个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赵葡萄奶奶一大早起来,收拾窑洞,把灶火烧旺,顺便把炕烧得热热的,叫醒小孙子,帮忙清洗昨晚泡好的豆子,准备熬粥。今天是五豆节,在渭北高原这个叫做枣村的地方,“五豆节”比“腊八”更早地开启了“年”的序幕。在历经几个小时的一脚油门、一脚刹车的驾驶后,我终于在序幕拉开之前进了村儿,并走进了赵奶奶的窑洞,和她们一家老小感受着现在看来最浓郁的“年气息”的“蔓延”。

过年先“粥”道

西北的火炕是一绝,往往火炕和做饭的灶连在一起,节能环保,一举两得。既能做饭,又可以利用热能烧炕。赵葡萄奶奶一双七寸小脚忙不迭地在灶火边转来转去,这套工序自打她做媳妇开始就熟悉了。晌午饭后,把薏米、红豆、大豆、黄豆、黑豆、玉米泡好,外加红枣,用文火慢熬。整个夜晚,躺在热炕上,闻着弥漫在整个窑洞的豆香,酣然睡去。

隔日早上五点左右,公鸡打鸣,赵奶奶起了个大早,把锅里的粥好好搅搅,先盛出好几碗。这个有讲究,一碗用来祭祖,求祖先保佑;一碗祭灶,感谢灶王爷的恩赐,五谷丰登;还有一碗要端给邻居们,低头不见抬头见,乡里乡亲最是亲。

当然,这一早,左邻右舍可以说家家户户都非常“粥道”,端来送往,表达一份淳朴的情谊,而往往从这一碗粥也能看出各家过的光景如何:富一些的,粥里的配料会更多,花生什么的都有,还会放上白糖;穷一些的,豆子样数少些,心意到了就行。

腊八的粥和蒜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熬腊八粥。“腊八粥”又叫佛粥、福寿粥、五味粥和七宝粥。据说中国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是传自印度。整个故事和释迦牟尼的六年苦行有关,六年苦行,释迦牟尼每天只吃一麻和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作为纪念。

赵奶奶做的也是“腊八粥”,但是和传统腊八粥不同的是,西北的腊八粥有了自己的改良。小米洗干净,红白萝卜切丁,加上豆腐、土豆,炒成臊子。大案切好的面,煮一大锅,这就算是腊八粥。遗憾的是现在人似乎觉得这个麻烦,所以改成吃饺子了。

当然,在西北过年还有一样不能少,这就是“腊八蒜”。当地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腊八蒜,腊八粥,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蒜”与“算”同音,年关将至,一年的账该算了,债主不好意思登门,就给欠债的送一坛“腊八蒜”,收到这个特殊礼物的人家心照不宣,知道该还债了。

赵奶奶做“腊八蒜”和其他人家没什么不同,上等的米醋加上大蒜瓣儿,浸泡封口。看“腊八蒜”是否做得成功,看颜色就可以,翠绿翠绿的和翡翠一样,就腌制好了。当然,“腊八蒜”主要是为年三十儿的饺子准备的,想想桌上香喷喷热腾腾的饺子,就着翠绿的“腊八蒜”,那个味道绝了!我坐在火炕上,端着一大碗赵奶奶做的腊八粥,那扑鼻的香味不由地让我想起当年赖在炕上时,奶奶递给我腊八粥的温暖的手。

小年要贴灶

腊月二十三,“小年”是进入“岁末”最后阶段的起点,灶神祭祀是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过去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把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如今别说祭灶,就连糖都吃得少了,更别提糖瓜,小孩子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粘糖瓜”在城里已经消失。

祭祀灶神的风俗各地不同,时间一般差不多都是晚上,用品各异,有的祭祀有祷告词,有的祭祀有祭祀歌。比如山东某地就有“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坏,五谷杂粮全带来”。围绕着灶神这次辛苦的汇报工作,人们不但要送,还要“接灶”“迎灶”。23、24日灶神启程,也不怎么休息抓紧汇报工作,这说明执行力很高。各地收到的关于灶神返程的消息不尽一致,所以有些地方是除夕、初一,有些是初三。

祭灶,一方面是怕灶神带来灾难,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祭祀求得幸福。现在我们的厨房里已经很少用灶台,更多是煤气灶,所以祭祀的风俗也就少了。在赵奶奶的窑洞里,我和他们一家老小向灶王爷叩拜,求祝福和安康。

有钱没钱,洗洗过年

“二十四,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做“扫房”,南方叫做“掸尘”。正所谓“有钱没钱,洗洗过年”,这一天家里最忙碌的是母亲,经常是翻箱倒柜,洗刷干净。然后一大家子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屋前屋后焕然一新。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讲,年前大扫除的重点恐怕就是擦玻璃。我国北方还在“扫房”后剪窗花、贴窗纸。我看着赵奶奶盘坐在炕上,剪刀翻飞,一会儿出来一个“喜”字,一会儿出来一只“喜鹊”。

房子得干净,人更得清爽。咱们常说“洗心革面”,见过话剧演员用“洗头刮脸”来诠释这个词。过年了,该给自己的形象拾掇拾掇,精精神神过大年。首先是剃头理发,一方面说“正月理发死舅舅”,另一方面也是求新创新,得“从头开始”。然后就是“沐浴”,每年此时的澡堂子总是人满为患。年前沐浴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清代民间就有年前沐浴的记载。北京谚语说“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这句谚语所说的,现在湖北东部依然流行,而江苏常州人在腊月二十六会“洗福禄”。无论哪天沐浴,目的都是要面目一新迎新年。

这一天我也没闲着,赵奶奶早早便将窑洞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挂着一年来第一次从炕上接起的毡,需要在屋外打一打,除尘。我就是负责向毡动手的执行者。打的自己满头大汗,毡在空中来回摇摆,而后赵奶奶把它再铺到炕上,似乎的确暖和了很多。

正月里来过新年

接下来就是过大年了,先是“迎进来”家人团聚,述说一年的收获得失;然后是“走出去”,沟通交流,互通有无。从大年三十儿开始,穿新衣服,拿压岁钱,晚上还可以放烟花。然后盼着初二亲戚们来,可以继续收压岁钱。如果说过大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这部大戏的压轴戏。熬到十五元宵节晚上,赵葡萄奶奶家的院子门口会聚柴点火,名曰“炼干”,整个村子都是这样家家户户门前火光片片,甚是壮观。我的理解是这堆火为了祈福“越烧越旺,辟邪求福”。老人们在一旁笑着,孩子们在火边蹦来蹦去,下一年会一直是顺利无灾的。

当然元宵节更重要的是元宵灯会,看灯会、猜灯谜、吃元宵。整个元宵节追求的氛围就一个字—闹,可以说正月元宵是一年中真正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个时候打破日常秩序的束缚,自由自在享受丰年的幸福,祈福吉祥如意,身体健康。过完元宵节,继续要过正月二十三。你还记得前面咱们说过的腊月二十三吗?对了,这叫有来有往。正月二十三,吃饺子就可以,因为年马上就收尾了。直到正月三十儿,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年庆月满”,再吃一顿饺子,晚上还可以“炼干”,这个年就算过完了,再想体验,那就得好好努力一年,等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