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模仿的焦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模仿的焦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仰望唐诗――渺小的迟来者

唐诗发展到极盛,宋人普遍感到难以为继。创新对诗人构成了直接挑战。宋人仿佛患上一种创新的强迫症,虽然改弦更张与另辟蹊径在一开始便成为自觉,拒绝历史延续的焦急心态却在文本中屡屡显现。唐诗的巨大成功,给后来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以至于后来的宋人面对唐诗,只能采取一种仰望的姿态。经历了最初的学习和模仿,到树立起开创诗风的信心,宋人在唐诗的阴影里左冲右突。

关于诗人的焦虑,美国文论批评家布鲁姆立足于心理学,考察了文学发展史中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影响与反影响的矛盾运动。布鲁姆认为:一首诗不是对焦虑的克服,是那焦虑本身。一首诗是诗人感到没有优先权的悲哀。在布鲁姆这里,诗歌本身就成了一种压抑。“诗歌的出现甚至并不像里尔克所说的那样是对时代的一种反应,而是对于其他诗篇的反应。”布鲁姆对诗歌的传统以及诗论的传统持否定态度,诗歌沦亡在他看来属于一种必然的自杀――被它自身的历史传统力量扼杀。宋人的焦虑,正是来自他们的前辈唐人。学习和模仿是宋人对唐诗的最初态度。就宋初在诗坛上盛行的诗歌流派来说,主要存在三种:模仿白居易的白体诗,模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模仿李商隐的西昆体。

从诗论方面来说,继第一本诗话《六一诗话》(欧阳修)之后,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影响最为深远,以至于文论家认为随后人们对宋诗失去兴趣长达四个世纪之久,严羽的《沧浪诗话》负有主要责任。《沧浪诗话》的流行,将盛唐诗歌经典化,盛唐诗从此成为诗歌的永恒标准。评价《沧浪诗话》的流行及影响,宇文所安认为作为宋代最后一个世纪的特有产物,它的流行与影响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弥漫在该作品中的那种危机感与失落感触及到后世古典诗学的心弦”。在整个宋代弥漫着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走错了方向的感觉,宇文所安从中读出一种强烈的焦虑――诗人从唐代前辈的高峰上一落千丈。因为传统诗歌曾许下的宏伟诺言――诗歌让他人看到人心的内在真实,创造文化上的不朽,显现宇宙的潜在规则――正是这种诺言带来了普遍的焦虑。

二、艰难的创新――学之愈力,作之愈寡

宋诗要创新,存在着极大的难度,然而创新之路却并未堵死。一般认为,唐诗的题材被开发得巨细无遗,遗留给宋人的是一个贫瘠的矿井,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但是,宋人在向深处的发掘过程中展开了围绕着唐诗题材的突围。将眼光放在日常生活上,琐碎事物成了宋人的诗料。这一切对宋人而言,犹如在贫瘠的矿井中发现了金矿。虽然样子并不好看,但经过提炼却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向日常生活倾斜,并趋向世俗化,这是宋代诗人在题材上的艰难创新。“诗须要有为而作,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东坡志林》卷九)这是苏轼创作的理论主张。“以故为新”意味着对前人的学习与积累;“以俗为雅”则是一种全新的审美趣味。杨万里的创作一生风格多变,既模仿前人,又模仿当代人。但他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模仿之作,甚至烧掉了其中一些作品。他这样评价自己:“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诚斋荆溪诗序》)。黄庭坚“点铁成金”的诗论可以看成是对宋人模仿的理论支持,在这里,黄庭坚点明模仿其实是创新的一种手段。宋诗的窘境在于创新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其中又以诗歌语言方面为甚。黄庭坚认为要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把前人留下的“铁”通过诗人的点化酝酿而提炼成“金”。在《签洪驹父书》中,黄庭坚试图告诉世人:杜甫、韩愈创造的精美妙辞其实也是从前人那里得来的,只不过后人读书读得少,没有发觉罢了。他建议人们“熟读司马长子、韩退之文章”,以达到古人的境界。“点铁成金”的意义在于,在创作中对古人的陈言无需回避,可以展开光明正大的再创造,于是模仿便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创新。

三、通俗的理由――文化自觉

从诗人所处的时代气候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释、道三派斗争与融合,在宋代产生了理学。理学像一个思想的大杂烩,道教、佛教交融杂烩,以禅宗为甚。它在文人身上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宋代知识分子不如南朝那样矜持的自命清高,也不如唐朝那样热烈的追求功业,而是采取了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

法国社会学家莫兰认为:“知识阶层和有学问的人利用一些新的花招,来抵制由于中学教育和大众媒体的普及所导致的文化民主化。”文化精英为了确保自己在文化领域的特权和地位,总是寻求积极的变向。唐诗在宋代迅速普及,遍布宋代的蒙学读本。

综上所述,宋诗创新采取的种种手段乃是源自一种文化精英的自觉。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文学创作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着创新的压力。传统与创新以对峙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后人对宋诗的看法几经波动,经历了饱受轻视“宋无诗”,到“举世皆宋”的盛况。宋诗在文学史上艰难的开创了与唐诗并峙的局面,他们与唐人同属于强者诗人。

参考文献:

[1].莫砺峰:《唐宋诗论稿》,辽海出版社,2001。

[2].[法]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何金: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