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闲情偶寄》谈建筑环境艺术的“适宜性”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闲情偶寄》谈建筑环境艺术的“适宜性”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对清代文人李渔《闲情偶记》关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从中提炼出“建筑形式的适宜性”、“建筑装饰的适宜性”以及“外部通行环境的适宜性”三个方面的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在于建筑与环境共生、追求有内涵的形式、依据材料性质的适度装饰、追求设计意境的表达等诸多要点,并结合当代设计理念及当代设计的得失,探讨了李渔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对当代设计的启迪价值,旨在探寻一种既含有中国历史文化印记,又能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一种设计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闲情偶记;李渔;环境艺术;适宜性

清代文人李渔的名著《闲情偶记》以“闲情”小言生活之常事,以“偶记”探思其中的真理,文章所论颇多,其间不乏对生活艺术的独到见解。本文将从专业角度对该书涉及到的居室环境和生活雅趣进行梳理,尝试解读李渔“适宜性”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美学旨趣。

1 建筑形式的适宜性

1.1 建筑与环境共生的整体动势

《闲情偶记》中说道“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宅亦应如是,前卑后高,理之长”。在李渔看来,不论是房屋还是园圃的设计,都不应过于平板,应形成高低起伏的整体动势。具体地分析,形成这种高低变化的整体动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然环境本身已具备这种相对复杂的地形和地貌,房舍居宅只需因地制宜地与之相配合;另一种情况则是虽然环境平平,但仍可通过巧妙的设计形成高低相成的建筑整体环境。

中国古代很多的设计者都在追求这种建筑与环境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具体的表现是古代建筑的单体相似性极高,这极利于建筑形态获得统一性;同时,建筑群体的丰富性则由这些相似单体通过不同形式的庭院围合来获得。这种空间序列的变化,经过与地形环境高矮变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人工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建筑及环境艺术。这种“参天地,造化育”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精神是值得今人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1.2 有品位、有内涵的形式

在艺术形式的品鉴方面,《闲情偶记》提出“锦绣绮罗,谁不知贵,亦谁不见之?”的思辨性命题,告诫后人在进行屋舍、园林及其公共环境设计的时候,应当用有价值的设计想法和理念,来修饰一个普通的东西并使其获得品位和内涵,而不是用一些富丽堂皇的装饰堆砌出一个设计。因为一个外表华丽,而没有内涵和趣味的设计只能是引起一时的关注,经不起人们对于其设计思想的深入考察和仔细推究。

然而在现代设计文化中,很多的设计都在追求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以及其广告效应般的视觉冲击,并以此来标榜自己所谓新颖的设计理念,而忽视从“人本”的核心层面去关注、体察身处建筑环境景观之中的内心感受。比如,一些大型公共建筑拥有巨型的空间尺度,然而当人置身当中能感知的只有自我的渺小,缺乏亲切感和归属感。再如,一些环境中的装饰盲目追求新意而缺乏文化情感和人文关怀,这种冷冰冰的设计已经本末倒置,将追求形式的创新当作设计的根本了。

2 建筑装饰的适宜性

2.1 依据材性的适度装饰

李渔在关于建筑栏杆的设计中提出了“适度装饰”的主张:“凡是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也就是说,建筑装饰要依据材料本身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李渔生活的清朝仍以木质栏杆为主,所以他认为要顺应木头的本性,过多雕刻和繁琐的纹饰很容易损害木制栏杆的本体材性而导致构件的损坏。所以在李渔看来,建筑装饰宁可简单有效而坚实耐久,而不是精细繁复而华丽一时。当今的栏杆多采用铁及不锈钢材料,但是李渔所提到的纵横、欹斜、屈曲等栏杆设计样式仍是适用的形式,其栏杆装饰的疏密程度,很好地体现了适用与美观兼顾的设计原则。

关于栏杆的设计,李渔提出了要将栏杆的边框颜色与墙体颜色一致,将栏杆内部装饰的涂成醒目的颜色,这样既能使栏杆和建筑融为一体,又能够将栏杆内部的花纹以及式样突出出来,变成整个环境中的一种点缀。

2.2 追求心性的意境装饰

在窗的设计上,李渔一直尝试追求高雅意境和自由心性的理想窗户设计。在他看来窗的精髓在于借景,窗户设计的作用不仅仅是你利用窗看屋外的世界,也可通过窗户来看屋内的世界。他设计过扇形的窗户,并去掉窗间的各种繁琐装饰,这样就可以通过窗户看到窗外如画般的全景。他还说,这样的窗户设计不仅仅是在愉悦别人,也是在愉悦自己。

《闲情偶记》中还记载了李渔设计的“梅窗”,将梅花树的枝干砍下后不经修饰直接作为窗框,这带着梅花枝叶和花朵窗框充满了自然野趣。夜晚时分,灯烛映在绘有梅花图案的窗纸上,再加上枝干窗框的的框景,简直就是一幅活脱脱的梅花图。

可见装饰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功能,更应该传达一种意境。在设计中,我们应当学习古人这种注重意境传达的构思和方法,使装饰超越形式本身,实现情感化的深层价值。

3 外部通行环境的适宜性

3.1 路径的尺度

李渔是从超越一般尺度意义的层次去理解建筑外部环境的道路的。他认为道路太宽会使人显得在环境中很小,而路太窄则会产生行走的不便。所以路的设计要有合适的宽度,而是否合适的评判标准有:通行人数的多少,通行人流的速度,停留的可能性,道路宽窄带给人的心理感受。

3.2 路径的形态

关于道路的“直”与“曲”李渔更有高论:“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语迂”,这辩证地说明平直的道路可以实现通达的便捷性,而弯曲迂回的道路则可以创造巧妙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

现代的某些设计当中过于追求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迂回小径,而很少注重这种设计的本身含义。迂曲小径常见于私家的园林中,因园林本身一般面积很小,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无限的空间层次感,达到“壶中天地”的写意效果。

在当前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设计者必须要跳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维,兼顾迂回和便捷的两种情况协调,最大程度地实现设计的合理性,才能够更加适应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才能达到环境设计“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4 结语

综上,设计的适应性是李渔建筑环境艺术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其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对今日的设计也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在分析李渔《闲情偶记》涉及到的设计理念的分析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意识到不能仅限于对于中国固有的环境设计思想的研究,设计者也应该在前人的设计思想中寻求适合于这个时代的设计,我们的设计业必须是服务于当代的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设计,用当下材料和技术的设计。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真谛是,设计者本身要有全方面的设计考虑,不仅仅是关于整体艺术性的考量,环境设计中各种相关条件的适宜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各个设计要素进行充分的综合协同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需求和功能人性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生活的逸致与闲情:《闲情偶寄》设计思想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06.

[2]任菁.《闲情偶寄・居室部》的设计思想研究艺术[J].生活,2011,03.

[3]仲凤娟.诗意的栖居地:试论《闲情偶寄》之生存之道[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