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把语文学习同审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借助语文教材等其它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挖掘和利用隐藏在文本或者审美教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育资源,将抽象概念通过联想赋予鲜明形象,把主观情感的体验与自然事物的内在美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学会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现状 有效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无所不在的。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那么,美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难解之谜。《说文解字》中将“美”解释为:美,甘也,从羊从大。这里的“美”显然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评价用语,它表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认为美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内隐的价值。而审美教育则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从更高的层面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理想,涵养学生的文化人格、积极塑造美丽人生的特殊教育活动。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何让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二者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语文教学的“实用化”倾向,消解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作为“硬件”学科之一的语文教学而言,现有的语文教学多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目标,侧重于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一重要命题。与此同时,又因部分语文教师缺乏一些相关的审美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从而消解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使学生的智育和美育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二)语文教学中“非语文”因素,冲淡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例如,教科书中文学作品多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呈现,并常常借助各种具体生动的形象将作家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丰富的情蕴。

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是审美,美有各种典型形态,如自然美、形象美、形式美等,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得以最充分的展示。这无疑是语文教学发挥自身美育作用的优势所在。然而,由于受到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一些“非语文因素”的影响,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美学理论作指导,即使他们能够简单地辨别出美与丑的事物,能够感受美、欣赏美,也只是停留在对于美的表面认识上,并不能挖掘其深层意义。正是这些“非语文因素”的存在,不仅给语文教师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些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思维性”的弱化,影响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最高要求和终极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却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想象力。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无论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还是引导他们参加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都需要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需要借助各种思维形式来体味其中的意蕴,领略其中的乐趣,获取美的享受。可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语文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并且,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属于“预设性教学”,这便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的“思维性”得以弱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语文教学目前缺失超越性,阻碍了审美教育的高远追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不仅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而且促使语文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立人”这一中心来展开。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这种目标又缺失了一种超越性。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这是马克思的经典观点之一。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来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在生动活泼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立人”。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以及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修养,而是应该有着更高层次更远大的追求,即培养他们成为“一个美的人”“一个诗意地栖居在语文中的人”。这便强调人们要更加重视将事物内隐的审美价值转化为自身可观的外化行为。

二、改进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所以,新课标对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识字写字提出了“质”与“量”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识字写字教学应根据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目前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识字教学中,重汉字的直观性而忽视艺术性,重字词的拼读而忽视其音韵美,重字义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其深刻内涵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行审美教育方面的有效探索。

1.在识字教学中进行美育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以独特的字体结构承载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美感。因此,识字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从书写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

在识字教学实践中,美育的方法有多种。如字理识字法,它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分析汉字构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不仅提高了识字率,而且也受到汉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此外,教师应坚持识字教学的生活化、趣味化,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其在有限的形象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2.在写字教学中进行美育

汉字既是一个表达工具,又是一门书法艺术。通过汉字的书写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提升其审美能力。字要写得工整、规范、美观是我们写字教学的不懈追求。汉字的笔画顺序、字形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汉字,使其逐步熟悉汉字结构、笔顺规则,注意各个笔画、部件之间的联系,然后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美的欣赏。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写字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辨析字形中进行汉字笔画美、形体美的审美教育。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1.创设美的意境,帮助学生感知美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理解力。其中,审美感受力是人们从事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无动于衷。”[1]因此,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一些美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感知美、认识美。比如,在学习《百合花》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法将通讯员的形象展现出来,使学生对作品中的场景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被这位战士高尚的精神美所打动,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加之以情感饱满的诵读是我们常用的美育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如幻灯片、投影仪等再现课文中一些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从而得到审美感受。

2.巧妙设计教学,诱发学生理解美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主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总体把握和认识能力。它不只是对审美对象的表层理解,而在于“懂”,在于透过具体形象把握其更深的内涵。这种深层的理解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中逐渐形成的,其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自身的理解。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经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但是这种情感的交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营造合适的环境,诱发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语文课的审美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之外,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

3.充分发挥想象,引导学生鉴赏美

审美鉴赏是审美活动的高级形式,它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和欣赏。在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的过程就是对富有美的元素的文本进行赏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想象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会给他们带来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材中,作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实细腻的笔法,通过生动逼真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例如,散文《荷塘月色》中对月色、荷香的描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视觉上的月光、嗅觉上的荷香和听觉上的乐曲联系起来,其表现出的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所以,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时,要尽量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能力,引导他们的想象朝着美的方向迈进。

4.塑造美的心灵,激发学生创造美

美的创造是人们在一定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创造审美价值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一点在于塑造学生具有一颗美的心灵。因为只有具备了美的心灵,人们才有可能创造出美的事物。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包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如表现作者强烈爱国情感的作品《最后一课》等。事实上这些作品就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好素材。除塑造美的心灵之外,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创造美的技巧、技能,以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美的事物。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运用语言文字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认识美、理解美的层面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把实践生活同审美教学联系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来表达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发现、感受美呢?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如果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那些真善美,并且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就可以写出很好的文章。因为只有自己切身感受到美的真谛,才能写出更多的具有创造美的作文。既然观察是发现美、认识美和感受美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社会与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使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感受美,而是要学生能够把这些美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头脑中已经认识和感受到的美的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创造,然后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形式美。具有形式美的文章不仅可以将作者的真情实感更好地外化,而且无形之中也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这便进一步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选择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

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美的这种普遍存在性也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作为一门具有丰富审美元素的学科,语文教学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诸多动人的情境感知中去获得知识。然而,审美教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感化作用,主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最终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可以说,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吻合的。因此,切实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注释: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36页。

(李炜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