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一讲 色素性皮肤病的概述与分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一讲 色素性皮肤病的概述与分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是一类常见的有碍美容的色素障碍性疾病,可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常影响患者的自信心、外在形象及社交等,多数求治心切。因其存在普遍性,应广大读者要求,我刊特邀总医院皮肤科杨慧兰主任等专家撰文进行专题讲座,就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经验及目前的治疗进展等进行深入讨论,欢迎广大读者来信来函交流。相关章节具体如下:

一讲:色素性皮肤病的概述分类;第二讲:黄褐斑的治疗;第三讲:雀斑的治疗;第四讲:色素细胞性肿瘤;第五讲:色素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第六讲:色素性皮肤病的治疗及进展;第七讲:激光在色素性皮肤病中的应用;第八讲:常见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中医诊治;第九讲: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激光治疗后的护理。

杨慧兰,总医院皮肤激光整形美容中心主任兼皮肤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医学会激光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会青年委员、性病学组委员,皮肤病专业主任委员,全军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化妆品科学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美容》杂志常务编委。从事皮肤病临床和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于色素性皮肤病及病毒性皮肤病的诊治,在皮肤激光医学美容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荣立三等功2次。2005年获广东省名医工程资助,2007年获名医称号。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3部。

色素性皮肤病是由于黑素细胞和黑素生成异常造成,可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引起,它是皮肤病中的一类常见疾病。虽然大多数色素性皮肤病对健康不会构成最大危害,但有碍美容,由此对患者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影响其工作、学习、生活等。本讲座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黑素的生成增多所造成的皮肤病,色素细胞性肿瘤、黄褐斑、雀斑、色索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及激光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1 色素产生的基本知识

1.1 影响肤色的因素:人类皮肤可呈红、黄、棕及黑色等,其中以下3种因素决定人的肤色:①表皮深部所含黑素颗粒,胡萝卜素的多寡及分布情况:②皮肤血液内氧化与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③皮肤解剖学上的差异,主要是皮肤的厚薄,尤其是角质层和颗粒层的厚薄。而黑素颗粒的数目、大小、形状、分布和降解方式的不同对人肤色起重要作用。

1.2 影响黑素合成代谢的因素:黑素的生成、转移与降解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影响其代谢,导致皮肤颜色改变。

1.2.1 酪氨酸-酪氨酸酶反应受到干扰:以抗坏血酸(维生素C)为例,如在这一反应中加抗坏血酸,就会阻止多巴进一步氧化为多巴色素,并使已合成的多巴酶被还原为多巴,以致黑素不能合成。

1.2.2 黑素小体从黑素细胞向临近角质形成细胞移行过程受阻:如皮肤炎症后色素脱失就是由于表皮细胞受损后,黑素小体不同通过表皮细胞通畅排泄,而导致黑素小体阻滞于黑素细胞内,继发黑素细胞功能减退。

1.2.3 黑素小体的生成、降解缓慢:临床上可见到的青素异常如蒙古斑、太田痣等,均由于真皮黑素细胞内黑素小体的生成、降解进行缓慢所致。

1.3 色素性皮肤病的主要机制:①黑素及胡萝卜素含量增多或减少超出正常范围以外;②黑素细胞不能移行至表皮:如蓝痣;③酪氨酸酶障碍导致的黑素颗粒合成减少:如苯丙酮尿症、白化病;④内分泌疾病影响黑素合成:如:Addision’s病;⑤表皮黑素细胞缺失:如白癜风;⑥黑素细胞增殖过多:良性如雀斑,恶性如恶性黑素瘤;⑦炎症后色素沉着:如扁平苔藓,湿疹等。

2 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分类

2.1 按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不同分类如下:

2.1.1 遗传性:如雀斑;

2.1.2 继发性:①环境因素引起的色素增加,如紫外线,X线;②内分泌改变,如妊娠,黄褐斑,阿狄森氏病,易位ACTH综合征;③重金属引起的,如砷;④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色素加深,如掌黑癣、花斑癣;⑤炎症后色素沉着,如扁平苔癣,湿疹等。

2.1.3 黑素细胞数目增多:如咖啡斑、色素痣。

2.2 按其色素沉着部位不同分类:可分为表皮色素性皮肤病和真皮色素性皮肤病。

2.2.1 表皮色素性皮肤病:雀斑,雀斑样痣,黄褐斑,进行性肢端色素沉着症,咖啡牛奶斑,斑痣等。

2.2.2 真皮色素性皮肤病:太出痣,蒙古斑、蓝痣,蓝黑色文身,颧部褐青色痣等。

3 几种常见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

3.1 黄褐斑: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难治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目前病因仍不太清楚,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妊娠、日光等有关,近来发现本病的发生与微生态平衡、代谢异常及劣质化妆品有关。病变多对称性发生于颧部、口鼻周围或额部,呈黄褐色斑片,界限清楚而不规则,无自觉症状。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全身治疗包括口服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局部外用药物治疗有氢醌,壬二酸。另外,也可用翠绿宝石激光,强脉冲光(IPL),E光等治疗黄褐斑,对女性患者有一定疗效。

3.2 雀斑:是常见的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色素沉着病。损害为黄褐色或棕色斑点,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为3-5mm,数日多少不一,对称分布,皮损多见于面部,特别是鼻梁、颧部、颊部等处。一般无自觉症状。治疗上可应用3%氢醌霜,内服复合维生素B或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C。

3.3 太田痣:是以眼周区域青褐色斑痣为特点的色索性胎记,大约半数的患者出生时即被发现该病,但也有的是到儿童开始发病,个别患者到青春期才逐渐显现,表现为棕、灰及蓝色的斑点所组成的斑片,边界不清。部分患者的病灶有缓慢增大的倾向,斑片发生于前额、眼周、颊部及颧部,斑片可发生于面部的单侧,也可偶有发生于双侧面部的,有的黑素细胞同时还分布于结膜、角膜及视网膜上。太田痣在早期可以缓慢生长,但也有个别至30岁左右仍有缓慢生长的倾向,无遗传倾向,与恶性变无明确的关系。波长1064/532nm倍频的Q开关Nd:YAG激光、755nm的Q开关等激光治疗可有效治疗太田痣。

3.4 色素痣:色素痣大小不一,小的像带帽针头,火的可占据体表的一部分,多数呈黄褐色或黑色。皮损有的平坦,有的高起,形态各异,故有各种名称:①斑痣:表面平滑不隆起,又称扁平痣;②软痣:为扁平、球形或恳垂状隆起,性质柔软;⑧毛痣:表面长有硬毛,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几年后出现,全身各处均可发生;④疣状痣:表面突起成疣状,含色素较少:⑤脂肪瘤样痣:有增厚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的色痣形成睁。

3.5 瑞尔氏黑变病:本病先由Riehls描述,认为是一光敏性疾病,开始时为皮肤轻度瘙痒、红斑,以后

发生色素沉着,色素斑边界不清,色素由浅而深,逐渐播散,呈淡褐色、灰褐色、褐色、深褐色,色素沉着处有轻度充血,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表面有弥漫细薄的鳞屑,皮肤可有轻度萎缩及毛囊过度角化现象。主要发病部位在前额、颧骨、耳前、耳后及颈部两侧,面部中央很少受累,有时也发生于摩擦部位如腋下、脐窝、前臂及胸部。手指背面、头皮近发际部位颜色较浅。慢性经过,损害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再变化。以后色素斑逐渐变浅,角化过度逐渐消失,会自然痊愈。

3.6 雀斑样痣:又叫黑子,不同于雀斑。黑子可以分布在皮肤的任何部位,以及皮肤粘膜交界处或眼结合膜,表现为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有的略微高起,呈圆形,一般约为针尖至芝麻人小。斑点表面可有轻微的脱屑,但其细致的皮肤纹理没有变化。色素沉着均匀一致,边缘逐渐变淡而接近于正常皮肤颜色。黑了多发生于幼年,但一直到成年均可以逐渐增多,亦有突然弥散性大量出现者,也有经过多年逐渐减少而消失的。另有泛发性黑子病及面正中黑子病,属于黑子的特殊类型。黑子与雀斑的不同之处在于,黑子较雀斑颜色深,分布亦比较稀疏和分散,日晒后颜色不加深,数目亦不增多。黑子是一种常见色素沉着性疾病,有的时候是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

3.7 咖啡牛奶斑:出生时即可发现的淡棕色斑块,色泽自淡棕至深棕色不等,深浅不受日晒的影响,大小自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边界清晰,表面皮肤质地完全正常。镜下表现与雀斑十分相似,主要表现为表皮中黑素数量的异常增多,但黑素细胞的数量是正常的。咖啡牛奶斑最常见于神经纤维瘤患者,约70%左右的神经纤维瘤患者有咖啡牛奶斑,如有6个直径大于1.5cm的咖啡牛奶斑则具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但是大多数有咖啡牛奶斑的患者并非神经纤维瘤患者,咖啡牛奶斑此时是单纯的表皮先天性色素增多的表现,此外,咖啡牛奶斑还可见于结节性硬化症及其他的神经外胚层综合征。

3.8 恶性黑素瘤:恶性黑素瘤是表皮或粘膜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血行及淋巴转移,预后不良,近年来有增加趋势。病因复杂,约2/3的病例南色素痣恶变而来。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种族(白种人比有色人种高)、局部外伤、日光照射有关。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斑,或原有的色素痣边缘不规则扩大、瘙痒、表面糜烂,甚至溃疡或出血;常见有表浅扩散性黑素瘤、恶性雀斑样黑素瘤、结节性黑素瘤和肢端雀斑样型黑素瘤四种临床类型;本瘤也可发生于眼睛、阴道、口腔粘膜和等处。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足治疗恶性黑素瘤的关键。对易转移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或联合化疗。放射疗法对缓解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灶的压迫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