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浇注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浇注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水下浇筑混凝土施工是灌注桩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本人结合近几年工程施工管理经验,对浇注灌注桩水下混凝土常见事故作一些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水下浇筑;灌注桩;事故预防

一、前言

水下浇筑混凝土施工是灌注桩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混凝土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但由于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每一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对各种影响因素都必须有详细的考虑如:地质因素、钻孔工艺、护壁、混凝土的配制、混凝土灌注等。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格落实到位,就会在混凝土灌注中发生质量事故,小到塌孔,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及企业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致影响工期并对整个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水下浇筑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将孔内泥浆置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测定每个混凝土面位置,掌握孔内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及导管插入深度。浇筑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否则先浇筑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浇筑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速度应尽可能地快一些,终止混凝土浇筑前,须确定混凝土面真实高度,以见混凝土中粗骨料为准。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水下浇筑混凝土经常遇到的几个工程事故预防及处理措施。

二、水下浇筑混凝土常见工程事故原因、预防及处理

(一)桩顶混凝土质量不符合要求

施工单位为节省混凝土,在灌注到桩顶时未预加一定的高度或预加的高度不够。灌注桩的桩顶混凝土是首批混凝土形成的,它从开始灌注到灌注结束,始终与泥浆接触,宜受到浸蚀;在灌注过程中还难免有泥浆、钻渣等物混入,其质量较差。灌注到桩顶时应比设计标高预加一定的高度,一般不小于0.50-lm,预加高度应在混凝土强度不高时凿除,并且必须凿除到质量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为止。

(二)首批混凝土未能将导管埋置到足够的深度

导管下口距孔底太高、漏斗底口隔水设施不可靠、首批混凝土数量过少等都能使首批混凝土未能将导管埋置到足够的深度。造成这种原因是检查不够认真或计算不准确,浇注首批混凝土前应认真检查,采用准确的测绳或测锤测量导管下口距孔底的距离,一般控制在0.25-0.40m;采用可靠的漏斗底口隔水设施,保证不漏混凝土;认真计算首批混凝土灌注量,初灌混凝土应满足导管的初次埋置深度(≥1m)。

(三)导管堵塞

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致使混凝土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筑速度,开始浇混凝土时尽量积累大量混凝土,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筑,使混凝土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匀速向导管料斗内灌注。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可能导致堵管,若管内空气从导管底端排出,可能带动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混凝土的质量是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必须把好质量,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或离析使石子聚集在一起流动性差,导管堵塞。导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保证道管内壁干净光滑。如发生堵塞在导管上部可用钢筋疏通,在下部采用提导管上下振击的方法疏通。

(四)导管拔出混凝土面

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1.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2.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混凝土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混凝土面。对于第一种情况,如导管埋置的太浅,可用附着式振动器对导管进行振动,一般都可以使管内的混凝土灌注下去。对于第二种情况,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准确的测绳或测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测定每个混凝土面应取两个以上的测点),并认真与灌注混凝土记录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灌注水下混凝土不太深时(3-4m),终止灌注,应马上提出导管进行处理,清理孔底混凝土后再重新进行混凝土灌注,不得已时需要将钢筋笼提出采取复钻清除原混凝土,不能强行灌注;若灌注的混凝土面距离水面不太大的情况下(小于5m),出现导管拔出混凝土无法灌注,混凝土未初凝时,在导管底部设置防水塞(应使用混凝土特制),将导管重新插入混凝土内(导管侧而再加重力,以克服水、泥浆的浮力),导管内装灌混凝土后稍提导管,利用新混凝土的自重将防水塞压出,然后继续灌注。

(五)桩身有夹渣、夹泥、蜂窝

浇筑过程中,须不断测定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并根据混凝土供应情况来确定拆卸导管的时间、长度,以免发生桩身夹渣、夹泥、蜂窝事故。泥浆过稠,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增加了浇筑混凝土的阻力,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混凝土,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混凝土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两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的原因。使混凝土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混凝土是防治夹渣、夹泥、蜂窝的关键。

三、小结

灌注桩施工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生事故;严把施工的各工序,出现事故时必须要及时查明原因及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并做出处理,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要学会用实践去检验理论,以便在以后的施工当中作为指导思想,以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出版社.

[2]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公路桥涵施工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