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许知远世界的游荡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许知远世界的游荡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的新书叫做《一个游荡者的世界》,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

这是本雅明用来形容波德莱尔的,说他是巴黎的游荡者,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很诗意。

这本书被分类在游记、旅行文学中,你自己如何定义它?

旅行文学本来就是很有包容性的作品,旅行是一个综合性、人类学的问题。

好的旅行文学应该是怎样的?

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旅行是去发现未知的一个过程,当然我所说的好奇心肯定不是廉价的那种。我看过很多西方的旅行文学,中国早期也有一些,徐霞客也算,虽然写的都是地理风俗;司马迁也写,他写历史的时候,都是靠旅行去找资料;20世纪梁启超写欧洲、美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旅行文学。

当代中国呢?

当代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旅行文学,马健的《红尘》还不错,其他的作品都像是攻略,是在商场里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种现状意味着什么?

旅行是认识世界多么重要的一个手段,任何一个国家在大的崛起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旅行文学的发生,现在中国面临这么大的转变,跟世界的关系这么密切,却没有旅行文学,我们对世界也几乎一无所知。

可从数量上来讲,中国每年都有很多旅行者去看世界。

他们并非真正的旅行者,假装见过世面,其实什么也没有看到。和这些人交谈、共处时,你看不出他们曾游历过世界。

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你必须带着某种观念去看世界,否则什么都看不到。你要去的是这么庞大的地方,如果没有角度,就乱成一团了。

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你在旅行开始前,旅行中,都会相应地进行很多阅读。

很多情况不是我做了阅读之后去到当地寻找,很多阅读都是我到了当地之后才进行的,而且人不是一无所知,就像你并不是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国家是1776年建立的,发现世界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人是文明的传统的一部分,你不能假装对文明一无所知,什么都重新发现一遍。

在从书本到实地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些落差?

抽象观念和现实观念会有很多不一样,而且是大大地不一样,就像看菜谱和吃到菜一样。

因此阅读不可能代替旅行。

世界上没有按图索骥这回事,阅读只是给你提供一些线索,有了线索之后,你自然会到现场去扩充感受。而且你并不是总想读书,而是在旅行中碰到一些不可解释的东西,你会好奇,会重新找书来读,读得厌倦了,或者是觉得太抽象了,就会到现实中丰满你对这个东西的看法。只是通过阅读,你的感受会变得细致。而且人的感官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你知道埃及人穿长袍,但满街人都穿着长袍出现在你面前时,你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不可否认的是,普通的旅行者也会有通过阅读去进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愿望,只是他们选择的读物常常是攻略罢了。

说明文可以让你很快完成一件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会获得成长。旅行是发现世界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别人一样就没意义了。

我注意到在你发现世界的过程中,观察当地并与人交谈,常常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旅行不是总要在路上,我到一个地方,一定要住几天,什么都不做,就是观察。我喜欢和人交谈,毕竟人是活生生的,我会和许多奇怪的人谈话。

你似乎总能找到恰当的对象。

恰不恰当在于观察世界的方式,并不一定只有看到韩寒才能知道生在1980年代的人是怎样的,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历史的讯息。

相比之下,千年不变的自然风光似乎比较难于激发你的思考。

可能过了五年我也会变,会变得更喜欢观察风景。你看到山峰、峡谷、海洋,它会逼迫你去想,去面对自己,至少你的内心会有所触动,至少你会变得更谦卑。所以我说旅行者要有自我,否则如何发现世界?

普通的旅行者的确很少会做这样的观察和挖掘,很少会通过自我去映照当地。

如果你在旅行中完全是带着消费者的态度,你的旅行是有问题的,因为你并没有藉此扩展你的世界,你只是在已知的世界里打转。

可是有时我会有另一个困惑,虽然我也在旅行中努力观察,但却并不能获得你所描述的那些感受,甚至有时候并不能获得任何独特的感受。

举个例子,苏伊士运河挺震撼的,窄窄的一个水道,载着巨大集装箱的船开过来,对面是黄沙,你会马上拥有不一样的感受。可对金字塔我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可能因为知道它被描述得太多了。你并不一定要对所有的东西表达出独特的感受,在很多东西面前没有感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没有感受也是一种感受。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感受,跟随别人去感受是没有意义的。你在街角转过来,突然看到什么东西,可能很平常,但在那一刻很让你感动,这就够了。只有不经意间的意外才会让人感到惊喜,“前面左转就是金字塔了,请大家准备拍照”这一类是不会让你产生什么感受的。旅行是一个邂逅的过程,是一个心动的过程,但有多少人现在已经没有心动的能力了。

可是感受与心动又何其必要。

世界这么大,你不可能把所有信息都装到脑子里去,你只能有选择性地摘取一些信息,只有那些能让你内心产生感受的信息,才会被你选择。

可否为我们描述一下你所获得的一些感受?

我读过海德堡,但并不知道它是怎样的,它的河流是怎样在流淌,小径是怎样在蜿蜒,我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里竟然还有一座古堡。当我真正到了海德堡,看到那么久远的古堡,知道这些地方和历史有着怎样的联系,河流慢慢地流淌,大桥孤零零地矗立,俾斯麦的像在那里,我还碰到一个莫名其妙的中国年轻人,他带着我走海德堡小径……普通旅行者当然也看到了这些,但这些没有进入他们的内心。

心动转瞬即逝,容易被忽略。

旅行其实就是获得这样的一些感受和心动啊。

如何抓住那些心动与感受?

没有心动和感受,首先在于这些人不愿意了解自己,他们习惯在自己习惯的轨道里生活,特别怕脱轨,所以到了别的国家也就没有好奇心。

在旅行中,像你一样一直抓住心动,获得感受,并保持密集的思考,会不会很累?

不思考的旅行才是很疲倦的,因为一点新鲜的东西都没有,就像日常生活是很疲倦的一样,因为你的思想、情感没有得到新的激发。

那么对你而言,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旅行是一个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在熟悉的环境里,人很容易掉入到自己的惰性中去,一切都是习以为常的,但在旅行中,你的节奏都被打破了,一切都是未知的,它会让人更孤单,更敏感,思维更敏锐。

近些年,你似乎又赋予了旅行一个新的意义——“找到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寻找中国内部的成就、困境与失败。

中国和很多不同的文明相遇、碰撞,譬如我写到的印度的中国学院,你会想到二战期间有一个年轻人跑到印度和泰戈尔一起创办一个中国学院么?我甚至也不知道曾经访问过印度,访问过这个中国学院,徐悲鸿、徐志摩,都在中国学院里住过,他们这些人如何理解印度?如何理解泰戈尔?如何反观中国?

可是,尽管你的旅行与普通人相比是那样的富有意义,但你似乎还是很容易厌倦旅行。

厌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不是永动机,如果永远都觉得很高兴,那就坏了。

那么你会不会因此比较偏爱有变化的目的地?

我还是希望有些变化,譬如不丹会让人厌倦,一切都太舒服、和平了。就像你喜欢吃糖,天天吃还是会厌倦。

那你所中意的目的地一般是怎样的?似乎对拥有漫长历史的古国,你的态度常是批判的。

批评一个东西并不能说明你不喜欢它,古国有问题,它们面临着文明中断的问题,面临着管理上的失败的问题。我很喜欢那些有历史感的地方,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历史,那该多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