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潮歌的平遥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潮歌的平遥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潮歌 中国著名导演、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有一个词语叫选择,很多人都问我,是我选择了山西,还是山西选择了我?我爱这么回答,是山西平遥选择了我。”

2011年农历正月十五,山西的“平遥中国年”迎来了_一位特殊的客人,她被誉为是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还是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她既是张艺谋与樊跃的黄金搭档,也是近期备受关注的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的总导演。

她,就是王潮歌。

又见平遥,又见山西

说起王潮歌与平遥的缘分她笑着说太早了。因为在她眼中,只要是中国人,只要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就没有谁可以不知道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没有谁可以不记得矗立在黄土高原两千八百余年的巍巍古城。

然而近些年里,山西给人的印象却不再那么优越了。外界看来,任何一个山西人总与“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一脸黑色煤渣的矿工,还是一掷千金的煤老板,甚至山西人在自报家门时,别人那种稍显懈怠的神情,都让很多人觉得,那个曾经属于山西的舞台已经不再灿烂,它渐渐收起昔日的光辉,慢慢封存在历史的年轮里。

“谁不愿意自己的家乡绿草茵茵,山西人在自己的家园里挖煤,供您烧,宁可自己一身土,一头灰,一脸煤渣,他们都毫无怨言。一车一车的煤往外运,不都是为了你吗?你不应该感激山西人么?他们用双手捧着煤,温暖了全中国,没有谁可以有资格双手叉腰看不起山西人。”

王潮歌觉得一些人对山西的偏见“不对,太不对了”,她激动地握紧双拳替山西人鸣不平。作为一个北京人,王潮歌认为,山西人是最值得感谢、值得尊重的。“他们可能有话要说,想借由我的嘴说出去,说给山西人,说给山西以外的人,说给年轻人听。我刚开始接受这个选择的时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担不起这个担子,生怕自己不配、不够资格,但是我觉得这是责无旁贷的,如果我能够帮忙的话,当然,当然。”

就是在有了这样的心情之后,王潮歌再一次来到山西看平遥古城,她觉得痛,“像刀子拉到肌肤的那种刺痛”。当她看到眼前的雕梁画栋,看到制式如此精致的房子,看到一套套美轮美奂的院落时,王潮歌被打动了,她很想知道这座院子从前是谁的,院子的主人为什么有钱盖这样考究的建筑,为什么拿着在外边挣的钱要回到家乡建造自己的家园。她觉得,山西人的祖先应该比我们现代人活得更讲究,更在意,更富足。

的确,没有对这片土地非常深刻的眷恋,可能不会有人这么做,可能就不会有现在两千八百年的平遥古城。这一点深深震撼了王潮歌的心,“时间是伟大的,这种传承打动了我,所以延续着这种感动才出现了血脉延续,才会有今天传递价值观的写实印象系列——《又见平遥》。”

为了表达这种敬意,王潮歌特意将演出《又见平遥》的沙瓦剧场下挖六米,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的就是不想让剧场抢走古城的风头,她想给这片悠久的土地留下一个敬礼。“平遥城墙不高,平遥城不大,我这么做就是为了不让古城显得矮。走出剧场你就会仰望它,高大而又伟岸,正如《又见平遥》里面,我强烈地表达了对山西人的敬意,想让人们再一次去看看山西,看看平遥。这就是我的心情,这就是我心里的山西。我认为我做到了,无愧于山西的百姓。”

很多人参与体验完这部剧,都有这样的心情,会愿意再走到古城里看一眼,哪怕就一眼。那个时候,当人们再看这座古城,抚摸着那一块块饱经风霜的老砖,就会重新发现它的生命所在。它会用承载了千年的记忆为你讲述城墙内外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然后平静地告诉你,你从何而来,你的祖先是做什么的,你的血脉里有着怎样的信义与传奇。如同《又见平遥》的最后,当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一碗面和一片桃花上时,虽然落点很小,但是不管你是哪里人,你都会因为这个想到你的前身来世,想到养育你的土地和记忆中的家园。

最大困难就是“设计观众”

在熟悉印象系列作品的观众眼里,《又见平遥》完全颠覆了以往大写意的风格,不仅从山水之间回到了剧场里面,而且突破了以往的演出形式,实属不易。

张艺谋也在不少媒体采访中坦然,王潮歌的这次创新会带来不小的挑战。因为从前印象的创作只要考虑演员与山水的关系,配合灯光与音响就可以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但这次重点表现的是文化,既抽象又复杂,加上全新的情境体验需要让观众跟随演员去“穿越”,相信这对于世界上任何一名导演都是困难的。“观众是灵活的,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观众完全自由,不是牵着他,不是催着你,而是让人自发地走到我需要吸引你去的地亢我认为特别难。”

王潮歌在平遥高强度地工作了五个多月,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用来琢磨“如何设计观众”的,因为是创新,所以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中间做过多次动线试验,请来很多当地的社区居民、学生来参与体验,可是,观众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在走,时间长短根本无法控制。”

回忆起当时的心情,王潮歌用了两个词和一句话形容,那就是“绝望”“恐慌”,和“你能够形容出人类最难过的情绪我都有”。

那段日日夜夜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有这样的一伙人在山西的一个县城里不断地受挫,然后想各种办法解决。即使凌晨五六点钟所有的平遥人都在熟睡,王潮歌和她的团队依旧在工作,以至于给他们做饭的酒店都为他们痛苦,替他们心疼。

“我们中午12点开饭,房间里摆的饭菜都不一样,你相信吗?因为你看到了有早餐吃的豆浆油条,有午餐的面条包子,为什么?因为吃午餐的是早晨八点工作的人,他要吃午饭;吃早餐的人是凌晨才睡的,他需要早饭。所以给我们送饭的酒店员工一开始还会为饭菜是不是不合胃口,后来几乎都要为我们流泪了。”

也许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有一天一张偌大的桌子上摆满了饭菜,没有人来吃,是因为累得爬不起来;又有一天同样的桌子上饭菜全被吃完还要再泡面,也是因为累得不知道多久没有进食。见证了那种超强工作压力的人都不止一次地为他们动容,不过在王潮歌看来,累还不是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生病。在平遥的五个月里,四轮大病让王潮歌上呼吸道严重感染,四天禁声却依旧要高效率地工作,支持着她坚持下来的,无疑是对艺术的追求和与平遥的那一点缘分她告诉自己要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终于,王潮歌迎来了第一次试演的成功,她说那个时候别人看到自己那紧张的样子都觉得可怜。“你不会相信我居然那么紧张,我根本就没有看我的演员,我混在观众中间,跟着他们一起走,我提前到达了下一个场景回过头来看他们会不会过来,看他们的表情集中程度,看他们眼神凝望的方向,最后看到他们被打动了震撼了,我才不那么紧张。”

当艺术撞到商业

现在的王潮歌,除了是一位职业导演之外,还是一家公司的CEO。也许在外人看来,这两种职业追求的工作本质是有所不同的。商业讲究利润,艺术力图完美。而物质投入的多少将会直接导致最终艺术品呈现的满意程度。

每当艺术的火花撞到商业的区间里,王潮歌就会纠结,她说自己每天睁开眼睛就会面临这个问题,经常会为难于这个场景要不要多加一盏灯,那个演员需不需要再换一套衣服?

不过王潮歌在面对市场时表现出的客观与冷静,多少会让人有些意外。“导演的因素不能影响我的判断,我是一个公司的CEO,有些东西我必须考虑”。在《又见平遥》整个项目里面,她评价自己是一名称职的制作人。首先要有预算,然后严格执行预算,还要节约成本,这种精细化管理她都要做到。“我们的相关资料别人看见都能吓一跳,一尺多高,我们会精细到每一个演员点位,根据点位、表现,再打分直接关系到他的收入。今天你的气质不对,眼神不到位,不行。这些精细的标准我们都有。”

多年来,在看似南辕北辙的两种职业之间,王潮歌不断地给自己补上商业这一课,慢慢的,她感觉到艺术与商业并不矛盾,“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功依靠的是观众对你的赞美,而一个商业经营的成功同样需要依靠观众的口碑,这绝对是一回事儿。”

其实,细细体会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凝聚了主创人员心血的作品必然是经过锤炼的,而高品质的作品完全有能力在受众的心中形成一股潜在的消费动力,促使他们走向市场去消费。一旦有观众被打动了,他会自觉地充当起宣传角色,用自己真实的感受告诉他的朋友们,我愿意为这样的精品买单,并且我认为你也应该去看看。

对任何一个以文化为卖点的公司而言,无论是商业还是艺术,两方面都必须驾驭得很好,钱是值得尊重的。关于这一点,王潮歌觉得这是自己跟晋商最相像的地方,那就是在她眼中,“钱是干净的,不干净的是拿钱的手,既然大家花的是血汗钱,都是普通观众,你花两百块钱买一张门票,在我眼里跟两个亿是一个概念。我尊重你,并且让你觉得值,那么我一定要把最好的呈现给你。”

目前,王潮歌又带领着她的团队奔赴五台山进行下一部作品的创作,有人说她在为山西锦上添花,她笑着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小能力的人,她做到的事情也是小能力的事情。有需求才有供给,既然大家有了解平遥的欲望,了解五台山的欲望,她愿意在山西的锦缎上,再添上属于自己的一笔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