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关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的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关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的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就中国古典歌中月亮意象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诗歌 意象 解读

朗朗明月高悬夜空,总能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明月的诗句数不胜数,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她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又成为永恒的象征。她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在失意文人的笔下又成了失意的象征……在此,我就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作出如下浅陋的解读。

一、“月亮” 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怀念。如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也许此时此刻正和自己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借助明月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对亲人、情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二、“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 “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类似的诗还有“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 徐桢卿《月》)等,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为最能表达人们离愁别恨的事物了。

三、“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她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总能引起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她代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与探索。

四、“月亮”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美的象征。

如《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构成一种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构成一种雄浑高古之美,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五、“月亮”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文人墨客还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静夜空山之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此外,“月亮”还寄寓了边人的悲愁。这在李益的诗中表现较为突出。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作为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其意蕴十分丰富。当然,由于作者心境不同,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她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她的不同意蕴,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意境,表现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