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同声传译教学中题材的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引入两种题材——“自由发言方式”题材和“读稿发言方式”题材,对于同声传译教学中所使用的题材内容选择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及论证。
关键词:口译教学;同声传译;同声传译过程;概念化;读稿发言方式;自由发言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57-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内目前迎来了翻译学发展的热潮,各高校纷纷开设翻译方向的课程。其中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专业受到人们的追捧,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翻译硕士专业硕士课程,该专业的学制为两年,毕业生将拿到MTI翻译硕士学位证书和学校学历证书。其中,同声传译课程是MTI口译方向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随着同声传译课程在国内开设的规模逐年加大,对于同声传译教学法的研究必要性也受到了重视,对于进行同声传译课程教学的研究是促进国内翻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是在笔者另一篇基于同声传译过程研究的论文基础之上,通过引入两种题材——“自由发言方式”题材和"读稿发言方式"题材,对于同声传译教学中所使用的题材内容选择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及论证。
二、同声传译过程
释义派学者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法)和玛利亚娜·勒代雷(法)将同声传译简单分成了三个过程,即感知阶段、概念化阶段和陈述阶段。这些活动在每一时刻都以不等的数量互相交叉,互相重叠,没有任何一个活动是孤立进行的。①虽然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将其一一分开进行考察。感知阶段和陈述阶段简单来说就是接受和陈述,即听和翻的过程,其中的概念化过程将在下一节进行重点论述。
在同声传译教学方面,两位学者将同声传译图解为三角模型,便于学生理解:从三角形的顶端开始传送自发表达的思想,因为变成意思的原语形式已不再有约束力。底部标示未经语境或情境更改的概念从语言到语言的直接翻译,这些概念只是知识的目标而不是理解的目标。
注:口译I和口译II合成一个完整的口译过程,口译I过程旨在译者的理解,口译II过程旨在译者的表达。
通过观察这个三角形模型,不难理解口译的过程其实是有两条路径的。路径一:语言1——意思——语言2;路径二:语言1——语言2。更加直观地概括一下,路径一就是经由概念化后的口译活动,路径二则是直接进行代码转换进行的口译活动。错误处理成为代码转换情况频发这一状态叫做“代码转换陷阱”,译员在做笔译和同声传译时都容易陷入代码转换陷阱,即没有正确地处理概念化和代码转换所应用的范围。
同声传译教学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教导学生习惯代码转换和经由概念化过程后的自由表达,这两者是交替进行的,在何种场合很自然地选择代码转换,在另一种场合又可以做出不拘泥于原文的流畅自由的意思表达。
三、概念化过程
如前已对同声传译过程进行的简单陈述,其中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的终点是抓住意思和传递信息。抓住意思就是所谓的“概念化阶段”,也就是笔者想要着重阐述的概念化过程。只有进行了该过程,才能使下一个进程“陈述阶段”顺利得以开展。
概念化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脱去源语言的语言外壳、形成一组意义单位,再将意义单位套上目标语言的语言外壳。例如日译汉:水が飲みたい。如果对这一句日语进行概念化,就要脱去日语的语言外壳,这句话中所包含的语言外壳有:①日语句子一般省略主语,这句话中隐藏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我”,因此要脱去“省略主语”这个外壳,提取出被省略的信息“我”;②日语的动词句式为宾语在前,谓语在后,提示宾语的助词为“を”,因此要脱去“宾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外壳,将“水”和“想喝”提出来,并且根据提示谓语的助词,将“水”赋予谓语的功能。综合①、②,将这句日语进行概念化后,在大脑里形成了一段意义单位:“我、水、想喝”或者是“我、想喝、水”,又或者是“水,想喝,我”等。这是脱去了日语语言外壳后形成的意义单位。接下来就是要对这些意义单位进行处理,套上符合目标语即汉语的外壳:我想喝水。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化过程就进行完毕,可以进行下一个阶段,将这句话陈述出去,传达给受众。
四、读稿发言方式和自由发言方式
根据口译的内容不同,概念化的完成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候译员由于各种原因,会在本应进行概念化后将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传递给受众,却错误地直接进行了代码转换,使得听者不明其意,或者即便听懂,也会因为译文质量较差而不能完全理解其中内容。
在论证读稿发言方式和自由发言方式各自的特点时,需要引入口语印记和笔语印记两个概念。口语印记是具有认知力的,声音发出后几秒钟即行消失;词汇、句子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然而交谈者仍能理解,而且可以毫无困难地接着谈话,对已经陈述的见解提出异议或加以补充。一名通晓外语的译者,在听完母语陈述后,虽然不能用母语完全将所听到的内容复述下来,却可以用另一种语言高明地翻译出,甚至一些细节都不会遗漏。这个现象就可以充分说明口语印记的认知力在起着作用。而笔语印记除了像口语印记那样具有认知力以外,还增加了一层词形印记,言语形式的总要驱使人们去把它分析为语句、分句、语法标记等。比起口语,由于笔语增加的一层词形印记,给脱去语言外壳增加难度,更容易使译员陷入代码转换陷阱。
读稿发言方式,其读稿内容多为事前准备好的、书面形式的题材,因此词汇、句法形式丰富,发言过程中逻辑清晰、明确。虽然在会议、演讲中,稿件是通过口语形式被读出来的,但仍然具有浓重的笔语印记;相反自由发言方式,由于没有稿件的干扰,说话人完全凭借临场发挥,因此读稿发言方式存在着大量口语的、自然的表达,口语印记浓重,笔语印记几乎可以忽略掉。因此站在译员的角度来讲,自由发言方式比读稿发言方式更容易进行同声传译,因为在概念化过程中的脱去语言外壳这一步骤里,有词性印记的稿件处理难度较高,词性印记轻微的自由表达则可以轻易脱去其语言外壳,处理难度相对较低。
五、以两种发言方式为题材的教学
前面的论证可以总结成为下图,从而可以更简单地说明两种发言方式最终的译文质量。
在声传译教学中,通过引入自由发言方式和度高发言方式的两种题材,可以让学生对于时下两种会议发言方式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也能比较出两种题材再处理上的难易程度。自由发言方式可以采用真正的会议发言者录音,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安排自己准备一段模拟会议录音;读稿发言方式的题材相对比较容易准备,新闻、人民网的社论等形式郑重、措辞严谨的稿件都可以用来练习。
通过两种不同题材的同声传译教学,学生可以切身实践到概念化过程和代码转换过程交替进行这个环节,逐渐增加在两种过程中互相转换的技巧,从而达到可以胜任会议传译工作这一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D·塞莱斯科维奇,(史美珍译).口译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2]M·勒代雷,(汪家荣译).同声传译——I同声传译的过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3]罗选民.结构·解构·建构——翻译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邱鸣等.同声传译与翻译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弗朗兹·波赫哈克,(仲伟合等译).口译研究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