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践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践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途分类号:O434.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学问广博,无所不知,这充分说明了地理知识的奥妙,有些让人觉得深不可测,确实地理科学涉及到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地理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这些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成为地理教学特有的魅力,使得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知识点的记忆,不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学有所用,让学生终生受益,为达到这个目的,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一、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突显地理学知识与时俱进的特点。

在地理教学中,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在上绪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

十开幕时,胡主席在作报告中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地理教材中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节的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中的转变发展模式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尤其在十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入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表明执政党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就“五位一体”而言,则表明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由此可见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的认识,意义深远。讲课时将十的内容融入课堂,充分体现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让看似不变的课本知识具有了时代性特点。

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意义的基础。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不但使得知识的学习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理解深刻,而且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例如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还有为了防止过多紫外线对人们的皮肤与眼睛的伤害,不但平时要做好防护工作,尤其外出到紫外线强烈的地区如海边、热带或山区,提前准备好太阳镜,遮阳伞,遮阳帽以及护肤品等防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再如饮食方面,“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其次,人们的各类生产活动要想顺利高效地进行,必须遵循地理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观点的灌输对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例如,学习“工业区位的选择”时,通过分析本地城市各类工厂的区位的选择与当地地理条件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知识的实践价值。然后再提供某区域的分布简图与相关素材,让学生为不同的企业寻找合理的布局位置,从而培养地理评价与决策能力。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这种广泛性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地理知识与实践联系的紧密性。

三、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与现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教育家的观点说明生活的感知应该成为建构新知的基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也是新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祈求。所以,教师要擅于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亲身的体验、碰到的疑难问题引入课堂中,作为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原理、规律的情境。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随手可得,如学习“旅游景观的欣赏”,可充分利用旅游中自拍的照片与见闻作为情境;学习“天气系统”,可将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过程作为情境,联系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台风、暴雨等;汶川地震的图文材料可为学习“地质灾害”提供最生动的素材;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联系学生所在的城市大家体会到的环境问题,如学生上下学的路上经常遇到的交通拥堵问题,偶尔飘进室内的异味以及雾蒙蒙的天气反映的大气污染,人才市场上拥挤的人群反映出的就业困难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城市面貌的变化恰好说明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城市道路的改造,工厂的搬迁等,这些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想到,并且很有说服力,这样的联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增强了大家学习地理的动力。

四、重视“新闻联播”,掌握实践中最新的相关地理知识,接触最前沿的地理科学。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尤其是其中类似“神九飞天”和“蛟龙入海”这些代表我国高技术的发展的信息,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把生活与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的思想。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而是能学以致用,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让地理教学回归生活,提升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认识水平,从而获得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所以,“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应该成为地理教育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