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岁婴儿耳中长出蒲公英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岁婴儿耳中长出蒲公英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11月28日《北京晚报》报道,家住通州的冉冉大约4个月前,左耳朵里进了一颗种子类的异物,一家人也没太在意。后来,冉冉的家人发现她经常抓耳朵,最近抓得格外频繁,一家人着了急,赶紧带他到医院就诊。医生发现冉冉的左耳朵里已经出现了绒毛状的异物;再仔细一看,是蒲公英开花了!没想到,蒲公英的花朵已经紧紧粘在耳壁上,拔不下来了。于是,医生决定让冉冉住院手术才成功将冉冉耳朵里的花摘了下来。

本刊提醒:

有些小孩在玩耍时常将石块、玻璃球、粉笔头、纸团、塑料玩具、植物种子如豆类等塞入外耳道,偶尔也有昆虫如蚊、蛾等进入外耳道。这些通称为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有异物时,患儿会有多种不适之感。如异物移动触及鼓膜可有耳鸣、耳痛或反射性咳嗽;昆虫爬动可产生耳鸣及痒痛;植物种子遇水胀大,压迫外耳道可引起堵塞及疼痛,挖伤外耳道可引起感染等。

异物进入外耳道危害极大。这是由于外耳道是弯曲的,外口较大,易进难出。另外,异物进入后孩子可能试图用手挖出,结果导致异物进入更深,极有可能损害鼓膜。还有一些异物如有棱角,会划伤外耳道引起炎症,致使局部发炎。鼓膜就像薄薄的一层纸,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家长通常比较关心孩子的吃喝,其实对耳道异物也要重视,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网传粥店使用增稠剂

2013年12月5日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寒冷的冬天,喝一碗热粥,暖胃又暖心。不过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多粥屋和快餐店提供的很粘稠的粥,其实并非是熬出来的效果,而是使用了增稠剂。记者调查发现,虽说不少商家否认使用增稠剂,但不但在市面上有销售增稠剂的店铺,网店也有销售增稠剂。在某购物网站,记者输入增稠剂,显示有200多个店铺在销售4000多种增稠剂。记者以粥屋老板的身份随机联系了其中一家网店的工作人员,了解记者的来意后,她极力向记者推荐他们销售的一种叫“粥宝”的增稠剂。工作人员称:“粥宝”很明显会增加粥的粘稠度和香度,而且不会影响粥本来的口味,食用起来绝对安全,而且销量也一直不错。

本刊提醒:

根据原卫生部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只有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是明文允许添加的,增稠剂并不在允许添加的范畴。据了解,增稠剂的主要成分是黄原胶,而黄原胶是国家规定可以添加的食品添加剂。但同时还规定,类似大米制品中是不允许添加黄原胶的,特别是早餐中不允许添加。专家表示,食品添加剂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是有明文规定的。但使用过程当中是要遵守国家标准和规定的,尤其是长期使用、超标使用会对人体有损害的。

本刊还提醒广大市民,要确定粥是不是真的熬制过很长时间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看他的粥如果米粒稀少,但是粘度非常高,就是添加了增稠剂的,建议尽量少喝。

网络作家海千帆猝死家中

2013年11月 30日“中国江苏网”报道,日前,知名奇幻小说家海千帆在无锡家中猝死。据了解,海千帆代表作有《暴走迷狱》《清明殇歌》等,平日海千帆写作很“猛”,曾经有连续30天熬夜写作未出过家门的先例。

海千帆真名姓杨,生前一直和父亲住在无锡,一层楼门对门的两套房一套是他住,一套是他父亲住。他的父亲杨老伯已经77岁了。杨老伯告诉记者,“我儿子几年前就离异了,女儿一直跟着他前妻生活。我只有他一个儿子,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我和他两个人住在一起。11月18日,我去了趟三亚。到了三亚后,我怎么打儿子电话都打不通,提示关机了,后来他前妻联系到我,也说他手机一直关机。这时我感觉到不对劲了,11月22日我赶回家时,看到他躺在客厅的地上,身体都已经发黑了,电脑和电灯还开着。”杨老伯还表示:“儿子除了小时候得过哮喘外,平时身体一直很好。我们两套房内部是打通的,不过他平时只有吃饭的时候才会到我这里。我晚上一般很早就睡了,也不知道他晚上几点钟才睡。但是我知道他平时很少出门,难得下去散会步。”杨老伯说。

本刊提醒:

现在很多的互联网从业者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出现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身体容易被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人们应按生物钟作息,强化三餐营养,学会主动休息,善于劳逸结合,坚持合理运动并保持心情舒畅,无论青年还是老年,最好定期进行体检,以防范“过劳”。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作息时间紊乱,昼夜颠倒,久坐不动,十分不健康。大家请多多关爱自己的身体,同时这也是关爱家人的方式之一。

女白领因憋尿患病穿“尿不湿”上班

2013年12月3日《武汉晚报》报道,28岁的小方家住常青花园,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最近一周,她老是想上厕所,而且特别急,感觉慢一点就要尿身上了,严重的时候一个小时要跑三四趟。因为要经常出去开会、见客户,小方怕来不及跑厕所出洋相,只好穿着尿不湿“救急”。除了尿频、尿急,更难受的是尿痛、尿血。最后经医院泌尿外科诊断得了急性膀胱炎。小方后悔地说,每天要不停地做策划、和客户商讨方案,常常忙得没时间上厕所,有尿意也老是憋着,一到冬天天气冷,晚上也不想起夜,常常肚子胀得难受了才爬起来方便。医生告诉她,突发膀胱炎与她平时久坐憋尿有很大关系。

本刊提醒:

急性膀胱炎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其中以女性多见,其发病率大约是男性的8倍左右。而一大部分急性膀胱炎的患者是由于憋尿产生的。正常人尿道口周围都有细菌寄居,虽然这些细菌经常可以进入膀胱,但并不都引起膀胱炎,因为尿液可以冲走绝大部分细菌。人体对排尿,是有正常的规律性的,当膀胱充盈至200ml左右是产生尿意,而尿量达到400~500ml左右时就会产生尿急,急需要排尿。而憋尿,破坏了这种正常的规律性,如果长期反复地让“膀胱先生”极度膨胀,大量的尿液滞留在膀胱时间过久,给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条件,正常尿道口的细菌会上行并停留在膀胱,大量繁殖生长,很容易引起尿路感染。顽固的细菌有时候还会逆行到肾脏引起更严重的肾盂肾炎。女性的尿道短,而且和阴道、距离又很近,因此容易感染细菌,引发急性膀胱炎。女性尤其在工作忙碌时,没时间喝水及上厕所,经常憋尿,更易发病。

出现急性膀胱炎的病人,不必惊慌,可至泌尿外科门诊,做相应的检查如:尿常规、中段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泌尿系统及盆腔B超后,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也可辅以清热解毒的中草药,1~3天后,症状大多可以控制,继续服药至7~10天以巩固及防止复发,即可痊愈。在治疗的同时,有效的预防膀胱炎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尽量避免憋尿之外,还需注意要多饮水,勤排尿,不宜过多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衣,保持会清洁。不要穿紧身的衣物,规律节制性生活,前及后立刻将膀胱的尿液排清,避免过度疲劳,多休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专家辟谣喝牛奶致癌

2013年11月19日《新京报》报道,“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近期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让每天习惯喝杯牛奶的人不禁大吃一惊。

这篇文章指出,人是地球上唯一终生吃奶的动物,而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荷尔蒙产奶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发现: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的生长因子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同时称牛奶中的IGF-1(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易致癌,牛奶中的蛋白质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几率。

那么牛奶到底还能不能喝,它究竟有没有营养价值,奶牛真是靠打激素产奶的吗,真的会致癌吗?

本刊提醒:

专家介绍,激素是不会让奶牛产奶的,因为奶牛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有在产下小牛后才开始分泌乳汁,大约305天就会停止分泌乳汁,这些都不是靠激素能完成的。同时,养殖场一般会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适时间为它人工授精,受孕的奶牛会再次生下小牛,开始新一轮产奶。

另外,给奶牛使用的激素其实是一种生长激素,而不是诸如荷尔蒙那样的性激素,这种生长激素,也不可能让奶牛不怀孕就产奶,而主要是为了增加产奶量。允许使用的生长激素不会损坏消费者健康。如果实在担心牛奶中可能含有的激素,可以选用脱脂牛奶。

关于传言中称,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强的促癌剂,尤其是占到87%的酪蛋白,能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压等患病几率。同时,牛奶中的IGF-1导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等。FDA、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都一致认为,“并无证据说明IGF-1致癌”。同时,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经过加热、消化、吸收后,到达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不构成健康隐患。人类是世界上唯一在成人以后还在饮用乳制品的哺乳动物,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期喝牛奶就损害健康。牛奶能降低肠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罹患风险,这些是得到科学证实的。

目前在我国的膳食结构中,牛奶还是可以作为补充钙质的优先推荐的食物,因为它的含钙量高、而且吸收利用率也高。中国人食用的奶制品非常少,过量的几率很小,因此不必过度焦虑。只要不是乳糖不耐这类人群,摄入适当的牛奶不会造成健康损害。一般来说,每天喝250毫升到300毫升的牛奶,不但不会增加疾病风险,反而会带来有益的补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日饮奶量也为300毫升,是世界的平均水平,远低于美国等国家。中国营养学会此前向媒体介绍,近20年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人均日饮奶量只有44毫升,全国平均水平只有20毫升。

央视曝光黑心美白针 注射后带来健康隐患

2013年12月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美容整形方式——美白针是越来越流行了,调查中记者发现,市场上不同种类的美白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售价都比较昂贵,基本上一个疗程都要上万元,而且都声称具有神奇的美白效果,那么这些价格不菲的美白针真的会像宣传中所说的那样神奇吗?

在成都的一家整形美容医院,王女士为了让自己的皮肤看起来更白皙更有光泽,在一家她经常进行皮肤护理的生活美容院接受了美容师的建议,花49800元注射了一种名叫美白针的针剂。可是,经过一个疗程的10次注射以后,王女士发现自己的皮肤不仅没有变白,反而变得更加糟糕。

无独有偶,江苏的李小姐也在她平时经常去的美容院里花一万多块钱购买了8次美白针的注射,可是,就在她注射到第4针时,她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本刊提醒:

据调查,美白针告里发的药物成分分别是传明酸、谷胱甘肽、维生素C、维生素B、其它辅助酶等药物。

传明酸又名氨甲环酸,具有止血抗炎的药理效果,在医学上作为凝血剂使用。虽然近年来发现其外用时具有抑制黑色素及防止色素斑形成的功效,但作为注射用针剂使用时,国家只批准作为凝血剂使用。谷胱甘肽由于本身具有解毒和抗氧化能力,在临床上使用它作为保肝的重要药物成分。

根据广告里提及的美白针主要成分判断,氨甲环酸和谷胱甘肽虽然是国家批准使用的针剂,但其临床适应症并不是美白,而是分别有其他疗效。如果美白针的成分是这些药物,那么针对美白针的宣传则属于夸大宣传甚至是虚假宣传。

首先这几样药物它的国家批准的功效,都不是用于美白的,然后有一些医疗机构或者是美容机构,它把这几个药配到一起,去用来治疗美白,它这个配比上也是有问题的,配比没有一个标准的配比,国家也没有允许这几种药物的组合用来治疗美白,用这几种药品的配比来治疗美白,其实是涉嫌一种违规用药的行为。

相关专家指出,离谱的价格还不是美白针最主要的危害,随心所欲的配比和无序的使用对爱美者而言才是真正的危险隐患。这样的美白美容针剂不但不能带来预想的美白效果,甚至还会带来多种健康威胁。

众所周知,任何药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化学反应的可能,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配伍禁忌。因此,在医学上,任何两种药品同时使用时都必须严格遵照医嘱。可在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美容院里,没有执业医师资格的美容师就将多种药物混合,进行静脉注射,给爱美者带来的将是极大的健康威胁。

连喝3天醋泡蛋喝出“酸中毒”

2013年11月 29日《扬州晚报》报道,67岁的秦女士,有些血管硬化,听一起跳舞的舞伴说喝醋泡蛋管用。秦女士就按照舞伴告诉她的方法,让女儿在网上帮她买了一箱醋,又去市场上买了一些新鲜的草鸡蛋,制作醋泡蛋。

“醋倒在玻璃罐中,将生鸡蛋放进去泡上两天就可以。”秦女士说,通过醋的浸泡,鸡蛋的壳都会溶到醋里。27日上午,她将泡好的醋泡蛋倒了一杯子,放了些蜂蜜喝了下去。

秦女士觉得一杯达不到软化血管的效果,就又倒了一杯喝了下去。“一开始没觉得什么,下午再喝的时候,感觉难受了。”秦女士说,没多久就感觉浑身无力,恶心想吐。

“晕晕的,有快休克的感觉。”秦女士说,家人及时将她送医,经过洗胃和输液,她才好转过来。医生说她可能是喝的醋太多,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引起“酸中毒”。

本刊提醒:

这个时节,以醋养生为由头的产品多了起来,如醋泡花生、醋泡蒜等,甚至有的市民,直接每天坚持喝下一定量的醋,来达到养生的目的。醋虽然能起到软化血管等作用,但食醋也要适量。作为正常人来说,通常在做饭炒菜时加醋的量,足以达到保健的功效,且也不会引起身体不适和负面的影响。

若突然大量喝醋之后,人体酸碱平衡就可能受到影响,也可能会灼伤、腐蚀食道黏膜及损伤脾胃,容易引发胃肠慢性炎症,有溃疡病的人可能诱使溃疡发作,严重者甚至会发生“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