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顿饭钱,看轻量级戏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顿饭钱,看轻量级戏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个轻量级戏剧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主打小戏,近五成剧目在大本营蓬蒿剧场演出,这是一个能容纳约100人的黑匣子剧场。这也注定了这个戏剧节不会有大制作、大手笔的剧目,它所吸引的,是更加多样化的戏剧作者。同时对观众而言,花一顿饭钱在小剧场看部戏,和买一张动辄上千的戏票,坐在豪华剧院里看大戏的感受截然不同。这里的戏,或许小众,或许青涩,但一定有品。还可以在散场后买杯咖啡,和你喜欢的艺术家聊聊天,刚刚落幕的戏就是最好的话题。

南锣鼓巷戏剧节已是第四届,保留了之前三届重文本的传统,但在风格类型上更加多元。39台节目,被划分出9个单元,分别是“文学剧场”、“诗歌剧场”、“新文本剧场”、“实验演出”、“现实·戏剧”、“肢体·舞蹈剧场”、“跨界—多媒体演出”、“实验·戏曲”和“新生”。分类稍嫌冗杂,从剧目来看,前5类都强调文本,可算是文学剧场的各种细分。最后一个“新生”是青年戏剧人、非职业戏剧人绽放的平台,还支持了一些处女作的诞生。

戏剧节的开幕戏《蒋公的面子》是近几月的现象之作,剧本的魅力使它大获成功。前半程另一部重头戏是香港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带来的《谁杀了大象》。前进进是香港最著名的前卫剧团,以坐落在土瓜湾的牛棚艺术区为据点,耕耘15年,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大象”由驻团导演冯程程自编自导,是前进进发起的“新文本运动”推出的第一部原创戏。故事以3幕剧的结构自外向内逐层推进,第一幕讲的是都市里闯入一个不速之客—大象,警员们如临大敌又无计可施。第二幕是大象接受两位警员的审讯。在这个超现实的场景中,伤痕累累的大象诉说起自己凭着记忆却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人类世界的森严秩序又容不得它这个庞然大物。第三幕是杀戮之后的人类反观自身的诗意独白,背景是大都市的滚滚洪流。《谁杀了大象》无疑是一个文本吃重的戏,剧中对后殖民政治、人类文明发展、群众力量的思考颇有分量,写作上异质语言系统的拼贴也为整部戏带来风格化的可能性。但可惜的是,最后流于抒情的结尾令整出戏蓄积已久的能量戛然而止,没能到达更高的层次。

文学剧中,另有两部将于7月上演的瑞典小戏很是引人关注,都是独角戏。一部是《朱莉小姐》,这是斯特林堡作品中搬演最频繁、解读最丰富的剧作。“朱莉小姐”似已成为某种符号,带有浓厚的性意味。Anna Pettersson以自己的理解重新阐释了这部名剧,她自导自演,并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表演。另一部是瑞典青年戏剧人Hamadi Khemiri自编自导自演的《C》,去年在瑞典国家剧院首演,以丰富的肢体表演讲述一个传奇人物的冒险故事。

文学剧之外,其他各类表演也不乏看点。

戏剧节首个亮相的节目《站立的人》,一组摆放在蓬蒿剧场二楼露台的多媒体互动装置,由16个姿态各异的荧光模特组成。当观众从模特身边经过,甚至触碰他们,便会被“搭讪”,比如“过来,和你说个事儿”,有的则干脆唱起京剧。所有声音采样自北京当地的音乐家和普通市民。还有实验音乐表演《献给微小的灵》和比利时现代舞团T.R.A.N.S.I.T.S.C.A.P.E的户外表演《变奏·城市》。前者由日本三月乐团带来,结合了影像与声音实验,通篇没有完整的乐曲,而是通过乐手间的即兴配合,将不同材质的声音拼贴组合,采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易被忽略的细微声音。后者则是融合音乐、舞蹈、建筑的跨界演出。

以上3个节目组成了“跨界—多媒体演出”单元,虽然并非戏剧节的主流节目类型,却难得地具有了某种国际视野。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的舞台显然还太过单调。

舞蹈剧场也是戏剧节的常客。《听写练习》是日本舞蹈家山田云的独舞,就像一部以舞蹈写就的日记,充满个人化的表达。山田云是擅长表现情绪的舞者,身体感性而富有生命力。内容灵感则源自韩裔美籍艺术家Theresa Hak Kyung Cha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桌子、黑板和台阶组成了简约而富有深意的布景。此外,将于7月上演的以色列舞蹈剧场《大嘴+协方差》和台湾动见体剧团的肢体剧《战》也很让人期待。《大嘴》和《协方差》是编舞、舞者尼伍·申费德与戏剧演员奥仁·拉奥尔合作的两个独立小节目。前者带有以色列民族舞蹈特色,旨在探寻个人身份;后者是一出戏剧性极强的双人舞。《战》,则以运动的形体作为叙事策略,把“战场”的概念由运动场延伸至日常生活。《战》曾于2011年参加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演出,被《费加罗报》戏剧评论选入TOP5。

戏剧节特意安排了位置给中国传统戏曲。福建的梨园戏实验剧团,带来了传统梨园戏专场和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被戏剧节艺术总监王翔称作“我看过最美的传统戏曲”。不少戏剧人慕名而来。戏剧节的压轴演出,则是实验川剧《情叹》,由川剧名旦田蔓莎自导自演,沪上名编剧喻荣军执笔,讲述一个“”时期被赶下台的川剧老艺人的故事。

很难想象,戏剧节的背后,是一个仅有五六个人的微型团队。艺术总监王翔是蓬蒿剧场老板,一个爱好戏剧的牙科医生。挑大梁负责节目策划与制作的赖慧慧,4年前加入时大学毕业没多久。王翔希望南锣鼓巷戏剧节能为北京这个城市营造出戏剧狂欢的氛围,同时剧目能达到一定高度,引发观众思考。赖慧慧则十分享受戏剧节的“边缘感”、“多样性”与“品位”。在戏剧节的主体演出部分之外,她希望每年持续推动的工作坊活动能成为次年新剧目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