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鉴宝见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鉴宝见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喜欢看央视的《寻宝》,更喜欢这档节目的口号:“三分藏宝,七分故事”。藏宝有故事,藏宝折射人生,这在鉴宝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淮北一位妇女持一块玉璧,扁圆、温润,灯下熠熠生辉,专家鉴定为汉璧,非常珍贵,价值不菲。妇女当即感到欣慰而流泪,她说这是老公留下的,但两个月前他已“走了”。老公一生热爱收藏,但所遇皆假,今天终于鉴定出一件真品。她说她不会卖它的,这是老公一生的心血,她要永远保存,看着它,就像老公仍活在家里一样。类似这样的真情故事还有很多。

鉴宝中的亮点是那些在寻宝中抓住机会的人。专家桌上放着一把陶壶,它的主人是一位年轻人。他说他常跑乡下,但所遇不过是一般的盘碗。一次,他在乡下人家里,失望之余忽见床下有一把陶壶,不大,上了青釉,看样子极普通,但有一对别致的耳环,他问这个卖不卖,女主人笑笑说:“拿去吧。”他从床下拿起来,一股尿骚味刺鼻,原来是小孩尿尿的。就这么一个“尿罐子”,专家鉴定年代为晚唐,价值至少在10万元之上,那位朋友当然欣喜不禁。他给自己总结:人生不要灰心丧气,机会总是有的,运气青睐不辞辛劳的人。

一位女商人的宝物得来也令人心羡:一块田黄玉雕,重仅60克,小巧玲珑,她买时花了25万,专家说她“捡漏”了,现在至少值60万,1克1万。田黄,玉中至贵,其价之高,黄金不能望其项背。女商人春风得意,仿佛在生意场赚了一把。她说,看准了的事就要大胆去做,否则后悔一辈子。她当时“进货”,确实是具备了一些胆识的。

但藏宝中更多的是失意者。一位藏友的一只梅瓶,自称是北宋官窑,花了30万,当时他几乎是孤注一掷,结果专家鉴定为民国仿品,最多值几千元。他听了顿时面如死灰,汗从头上淌下来,心里不知在遭受怎样的熬煎呢!

最惨的是英德一位女子,她以30万元加一辆40万元的新“奥迪”换了李可染的《米芾拜石图》,结果是伪作,一文不值,失落、懊悔、还有几分悲愤一起写在她的脸上。那画不过是一幅长二尺余的立轴,从电视画面里映出的真迹看,伪作笔力实在太弱,技法粗劣,连我也看出来了,这位女士何以眼拙如此!话说回来,其实我对这些看走眼的藏宝者是很钦敬的,大悲大喜,只在瞬间,巨大的落差,这需要多么强韧的心理承受力啊!

也有心胸放达的。东莞一位女教师,藏品是一件玉瓠,鉴定前,她信心满满,因为她看到香港拍卖行“国宝”级的拍品照片,与她的一模一样。专家将她的藏品鉴定为现代工艺品,她当时神情沮丧到极点,但只一会就恢复常态,笑笑说,纵不能成“国宝”,我就当它是“家宝”吧,它还是蛮招我喜欢的。坦然之情溢于言表。一位归侨,重金从海外购回一件青花瓷,元代的,专家鉴定为假的,不值钱。他说:但我喜欢,管它真假,喜欢就是它的价值。

我对专家是很信服的,一件藏品,他们把它的来龙去脉、艺术价值、市场价值说得明明白白;他们对花天价买了赝品、当了“冤大头”的藏友,既同情,又不得不据实相告;对“有眼不识金镶玉,错把黄金当黄铜”、没有把握住机会的寻宝者,深表惋惜。经专家妙语点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藏品,顿时活了,变得光彩夺目;一些看似逼真、华美的仿品,被专家点破而黯然失色。

鉴宝里有太多故事,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历史、一段人生。《寻宝》组每到一地,持宝者人山人海。“乱世藏金银,盛世兴收藏。”收藏热的风起云涌,不正是世道兴盛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