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阴雨城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阴雨城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受天气影响情况较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了使体育课程更好的--发展,文章通过对贵阳市的气候情况和高校公共体育的现状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希望对“阴雨城市”的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阴雨城市 高校公共体育 体育学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115-03

1 前言

担负着文化传承重要使命的高校,是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站,而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塑造全面性综合素质人才而服务的关键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也越发频繁,各地区的气候环境也越来越错综复杂。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大部分体育教学是在室外进行,受气候情况影响较大。本文以贵阳市为例,通过对该城市的气候情况及高校公共体育开设情况进行探究,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对“阴雨城市”的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2 贵阳气候情况及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2.1 独特的气候环境

“阴雨城市”是对全年气候多处于阴雨天气的城市的简称。贵阳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的东部,是贵州省的省会,贵州高校的聚集地。贵阳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全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mm,平均阴天日数为235天,相对湿度较大,属于名副其实的“阴雨城市”。

从图1可以看出,贵阳市5月至8月的降雨量最为充沛,长期处于雨天,其次4月、9月、10月降雨量也相对较多。据统计:贵阳2010年3月~6月雨天93天,占全年雨天41%;9月~12月雨天71天、占全年雨天31%。这种雨天居多天气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正常的体育课程教学得不到保障,导致学生的运动习惯难以养成。

2.2 传统课程设置达不到学时要求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根据调查,贵阳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都实行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选项课的“二段式”教学模式,即每学期18次课,每周1次课,一些院校由于课程压缩,每学期16次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从理论上来说是满足了《纲要》的学时要求,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出现很大的弊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国家的法定假日、学校运动会、学生体质测试等因素占用了不少学时,特别是像贵阳雨天居多的城市,加之室内场地的不足,真正用于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获取体育专项知识、掌握专项技术时间很少。由于18次课的课程安排,教师想给学生补课的机会都没有。一年级的基础课的学习,大多是重复中学期间所学的内容,缺乏新鲜感,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况。

2.3 体育选项课选择空间不大

《纲要》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三自主”的教学模式)。然而,贵阳大多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较少,主要还是以三大球为主的竞技性项目为主,对一些具有趣味性、休闲性的新兴体育项目开设不够,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开设不多。学生的选择空间窄,不能随着自己的兴趣意愿而迫于无奈地选择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加上竞技性项目技术过于复杂,由于个体差异,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运动热情难以激发,“终身体育”意识也很难培养。四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只能学习到每个学期中单一项的体育运动项目,从教学时长和练习频率的角度,学习单一体育项目让学生对某一项体育项目学习的时间更充分,但在教学实际操作中,经常到了每个学期的中后期,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该项体育运动技能后,再反复练习,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丧失对该项体育运动的兴趣。

2.4 “硬件”设施滞后

体育场地设施是保障高校体育顺利开展的重要硬件基础,各地高校都在为此做出努力,不同程度的进行改善。但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加,体育经费投入有限,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已经超负荷运转,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一些高校甚至没有室内体育场馆,导致体育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3 “阴雨城市”高校公共体育发展新思路

3.1 转变观念,改善教学学时

由于天气的客观因素影响不能改变,可以从课程设置上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另辟蹊径,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例如:在《纲要》规定的14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传统的两年4学期的体育教学变为三年6学期,每学期12次课,每周一次课。这样的课程安排,很大程度提高了体育课的灵活性,如遇雨天或国家法定假日等情况时,可将体育课顺延,有效的保障每学期的出课率。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成逐年下滑趋势,将传统的两年体育教学延长至三年,增强体育教学的延续性,“强制”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有效遏止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下滑趋势。

学生在6个学期的体育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发掘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从被动授课转换为主动学习,经过反复的刻苦学习,在掌握专项技术的同时,也培养出良好的锻炼习惯。

3.2 开发和改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课程

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增强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及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要求。普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以增强体质健康、丰富课余生活为目的,而不是像运动员一样追求更快、更高、更强。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将较为复杂的竞技性项目进行合理的简化,降低技术难度,使学生更加容易适应。

对于部分身体有缺陷或不适宜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体育知识和养生保健手段。充分利用校园自然环境资源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将一些对场地要求不高、健身价值高、趣味性较强的新兴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中。同时,我国有着灿烂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千余种,各个民族都有与本民族风俗文化特点相对应的体育项目。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增设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让学生既掌握了运动技能,又了解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3.3 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

由于体育经费投入有限,在争取上级部门经费投入的同时,应采取多渠道募集资金,利用企业赞助、名人赞助来弥补经费不足,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的高校,可尝试与当地开发商合作,共同开发利用场地资源。对于“阴雨城市”的高校,优先考虑室内场地的建设,使体育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获得保障。学校应对现有场地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部分高消费的项目场馆、场地(网球、羽毛球、乒乓球、草坪足球等)在课余时间适当的向学生进行有偿消费,以维持场地设施的正常运转;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向社会开放,面向企业或体育爱好者出租比赛场地,提高场地使用率,获取体育经费,实现以场养场、以馆养馆。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观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体育教师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在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同时,还需注重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教师应时刻保持观念的更新,与时俱进,并不断丰富业务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应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大胆实践创新,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应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运动潜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语

在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背景下,为了使公共体育课程顺利进行,高校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学时安排,优化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开发利用新兴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建立完善的体育场地管理模式,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体育环境,真正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