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标题在召唤:写作学视域下的标题作文命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标题在召唤:写作学视域下的标题作文命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观 书 须 先 熟 读 ,

使 其 言 皆 若 出 于 吾 之 口 。

继 以 精 思 ,

使 其 意 皆 若 出 于 吾 之 心 ,

然 后 可 以 有 得 尔 。

—— 朱 熹

当下中学写作教学,尤其是考试,基本是命题式的。如何正确审清命题要求进而写好作文就成了作文教学中关键的一步。从写作学视域分析探讨是一种新颖可行的方法。

从写作学视域进行作文题型分析就是着眼于命题与写作的关系,探讨作文题型特点与立意、构思、行文的关联。分析命题的限制是什么,怎么对接生活生成文章胚胎,立意(构思)如何体现命题,行文如何呼应命题。这样分析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明确不同类型题目的特点,正确快速地审明命题意图,进而合理稳妥地确定立意,最大限度地激活构思思维,并巧妙地扣题行文,从而写出一篇文体特征鲜明、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感、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标题作文在当前考试中占有重要位置,命题方式又有了许多新变化。本篇专门就这类作文的命题做些分析

一、从命题构成要素入手,分析其作用

命题就是限制,限制作文写什么、怎么写。命题多种多样,有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补写,各种片段作文、小应用文等等;最主要最常见的还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大作文。大作文的命题限制会有多个方面(立意、文体、字数等),但核心限制一般是三类:命题(规定完全或不完全标题)、命域(规定写作内容的中心和范围)、命意(规定作文的主旨、主题、主要意思)。其他一些限制(要求)附着在这些核心限制之上。完整的命题构成不外乎三部分:材料、引导语、要求(限制)。如2008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进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站在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人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上例中楷体字部分是“材料”;“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引导语”;“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是“核心限制”,剩下的是“其他要求”。

命题的这些构成要素对写作各有什么作用呢?作文时须据此注意什么呢?

命题的构成要素对写作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限制限定作文写什么、怎么写;由头、引子的作用,引出核心限制;帮助、辅助写作的作用,帮助正确审题,或是激活写作思维,开拓选材空间,启发构思灵感,暗示行文扣题方式,隐含情感态度、口吻语气、基调风格,等等。

下面具体举例分析。

(一)材料的作用

材料对写作有限定限制作用或辅助帮助作用,或兼而有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是限定限制作文的立意或中心、范围;标题作文命题构成中的材料则主要是由头、引子的作用,目的在于引出标题,同时又有启发写作思维的作用;也有的有直接或间接的限定限制作用,如一些比喻型标题作文(标题是比喻性的表述)甚至非比喻型标题作文,如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201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我的时间”。

“北京的符号”是什么?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材料告诉了我们含义,也有助于打开写作思维。“我的时间”太宽泛了,这里虽不是比喻性说法,但受材料限制。材料说,“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这样的材料就不只是启发写作思路,而且限定了写作内容甚至是文章立意。

特别提醒一下,标题作文因为有明确的标题词(以“×××”为题目),其材料的限制限定作用容易被忽略而造成审题不准确。

(二)引导语的作用

引导语很多是要求性质的,非常重要,很多引导语往往直接限定限制作文内容或立意,但往往被忽视甚至忽略。

例如2008年湖北高考作文题(见前文),引导语为“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这就限定作文内容是写如何对待自然,或如何对待他人,或如何对待自己。

(三)要求的作用

标题作文的“核心要求”(即以“×××”为题目)是显性的,一般不会忽略而另起题目。另外一些要求如文体、字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等,也是显性的,注意即可。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作文角度”。

“作文角度”以2000年前后最为宽泛,“只要与材料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此前的供材议论文虽也标榜“角度自选”(如1997年作文题),其实角度并不多。此后则不断加大限制:从“所写内容必须在‘×××’的范围之内”到“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再到“选准角度”“选好角度”,一再收缩。由大放到渐收,是对命题本义(即“限制”)的回归,以防止套搬宿构,提升“制限中发挥的能力”。现在命题中的“自选角度”不是否定其他命题要素的要求,更多的是指选材、构思等方面的自由。

二、从写作学视角探讨作文题,开拓写作思路

常见标题作文的分类有全标题、半标题、单词型题目、短语型题目、单句型题目、复句型题目等。这样着眼于外在形态,对审题构思指导意义不大。对单个具体标题进行具体分析,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但普遍指导意义不足,所以要另外寻找办法。从写作学视角,就是探讨标题与文章的关系,进而指导写好标题作文。

一般说来,标题有比喻性和非比喻性(实指)两类。比喻性的标题明确其“实指”内涵,然后探讨其与文章的关系即可。

(一)标题与文章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标题与立意的关系。

第一种是标题概括文章的立意,如“近墨者黑”(199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007江西)、“不要轻易说‘不’”(2008广东)、“这也是一种————”(2009福建)、“拒绝平庸”(2011江苏)、“这世界需要你”(2011山东)。

第二种是标题指称文章话题、问题。如“战争与和平”、“秋声赋”(欧阳修)、“白杨礼赞”(茅盾)、“习惯”(1988)、“说‘安’”(2005北京)、“谈意气”(2006湖南)、“旧书”(2011湖北)、“难题”(2010重庆)、“绿色生活”(2010江苏)、“忧与爱”(2012江苏)。

第三种是关联关系,即选择表达文章立意的内容材料的某些特征性的东西作为标题。①人物性关联,如“安娜·卡列尼娜”、“藤野先生”、“他们”(2008上海)。②事件性关联,如“攻克柏林”、“夜走灵官峡”、“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1960)、“自嘲”(2005重庆)、“战胜脆弱”(1998)、“尝试”(1994)、“带着感动出发”(2008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安徽)、“踮起脚尖”(2009湖南);③物件性关联,如“小桔灯”、“一碗阳春面”、“肩膀”(2006辽宁卷);④空间性关联(人物活动的环境或是事件发生的地点),如“其香居茶馆”、“故乡”(鲁迅);⑤时间性关联,如“子夜”、“当我登上领奖台的时候”、“雨后”(1962);⑥因果性关联,如“为了人民的重托”、“假如我当市长”、“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上海)、“留给明天”(2005天津)、“期待长大”(2011全国1)、“总有一种期待”(2011四川)。[1]

(二)上述所论是一篇确定的文章与其标题的关系,其实一个抽象的标题没有指向具体文章之前,与未来文章的立意间的关系可能有多种。如:“尝试”(1994年高考题)与未来文章的立意的关系可能有以下几种:①概括立意。如论点为“要勇于尝试”的议论文。②指称话题、问题。如内容是议论对于“尝试”看法的文章。③事件性关联。如叙述了一个尝试的故事。④因果性关联。如叙述故事,交代为什么尝试。

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拓展立意、选材、构思的方向。进一步以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为例说明。

“这世界需要你”的标题与文章可能有哪些关系呢?

一是可以概括文章的立意。比如标题中的“你”指代“创新”“实干精神”,那么就可以写观点为“世界需要创新”“世界需要实干精神”的议论文。也可写主要意思是“这世界需要你”的抒情类文章。

二是可以与文章立意形成关联关系。作为表达文章立意的内容材料的某些特征性的东西可以与立意形成多种关联关系。常见的是形成因果性关联:比如写一篇文章叙述“体现‘这世界需要你’这一意思”的事件。

能否形成人物性关联呢?

比如写一篇赞扬舍己为人、舍身为公精神的叙事类文章,“这世界需要你”是文章人物在确定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能很好地展现人物品格,表现主旨,用它作标题不是很好吗?这样的审题构思不也是很新颖的吗?这不正说明从写作学角度探讨的作用吗?

虽然一个标题可能指向不同关系的立意,但指向某一特定立意时,它与该立意的关系就确定了。标题与立意关系的确立,意味着确立了选材的基本方向。

(三)标题除与文章立意有“概括”、“指称”、“关联”的关系外,有的还可能同时明确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文章的口吻、语气,文章的基调、风格等,这也是审题时应充分注意的。如“窦娥冤”一个“冤”字奠定了基调,也限定了作者同情的情感态度,甚至叙述语气。“故都的秋”(郁达夫)“故都”表达出亲切热爱中深远的忧思。有的标题还可能昭示了文体要求,审题时也必须“读”出这种信息。

仍如“这世界需要你”。它是与“世界需要实干精神”、“孩子的世界需要父亲”之类味道是不同的。这种表述暗含着一种抒情的姿态、亲切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纯议论文的理性姿态、客观表述与这个标题不算契合。

(四)探讨清楚了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审题时便可运用这些知识基本确定要写文章的立意或材料的方向。但难点是具体材料是什么,确切立意(包括构思)是什么。要得到这些东西,关键是对接上适当的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到充实贴切的材料。

如何攻克这一难点,是应试写作训练的重中之重。学生生活积累单薄,自然很难寻找到充实贴切的材料;但更多时候并不是生活积累单薄的问题,关键是对接不上,换句话说是“联想”不到。如何激活联想,有效对接上相关的生活积累呢?教学上实在是难以提供必然的百试不爽的办法,但还是可以提供一些原理性方法的。这些方法就是进行“联想的思维操作训练”。联想并非纯粹的灵感式心理状态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它仍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过程性,只不过是一种高速化、操作性的意识过程[2]。因而联想能力也不是不可“教”的。

注释:

[1] 马正平.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4—265.

[2] 马正平.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2—67.

注:本文是山东省教育规划项目“成长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 2011JG504)及滨州市教育规划项目“随笔写作课程化研究与实验”( BJK- 12511- GH- 3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