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私人订制》:越骂越有票房是败落征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私人订制》:越骂越有票房是败落征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越骂越有票房”成为国产热门电影的“票房常规”,是中国电影精神败落的征兆。如此在骂声中成长的票房,可能在一定时期肥了电影人和投资人的腰包,但是,在根本上是对观众和电影的双重伤害。

“越骂越有票房”成为国产热门电影的“票房常规”,是中国电影精神败落的征兆。

在电影市场成熟的国家,影评对于电影票房的高低走势具有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在美国这样的电影大国,你不可能看到,一部遭受严重恶评的电影会有高票房。当然“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也是有的,但绝不会出现“恶评创造票房”的怪象。

但冯小刚的贺岁新片《私人订制》不是这样。即便有业界和观众几乎一边倒的恶评,自去年12月19日正式上映以来,该片却持续火爆,截至12月29日凌晨,其累计票房已达5.07亿元,重演近年来一些国产热门电影“越骂越有票房”的“常规戏剧”。

当然,恶评持续下来,冯小刚导演不淡定了。12月29日,从早上5点到8点多,冯小刚一共发出6条微博,对影评人的差评意见予以激烈反击,怒斥批评者“连他妈潜台词都听不出来”。

稍早,在该片刚公映时,对于是否担心负面评论会影响影片此后的排片,冯小刚回答说:“我现在就担心,大家骂得太厉害了,反而让更多的观众愿意去电影院看看这到底是部什么样的电影。”依据现在该片的票房趋势,冯导在微博中的回骂难免令人认为他是在为《私人订制》今后的票房发力。

事实上,我们看到,“越骂越有票房”的现象远不止发生在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上。这十余年来,内地电影市场的整体票房节节攀升,从2002年不足10亿元,到去年票房已突破200亿元;国产单片票房纪录,已经由2002年《英雄》创下的2.5亿元,增加到2012年《泰》创下的12.5亿元。但是一些国产片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口碑却是越来越差。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创造当时国产电影票房纪录,但与之伴随的是影评人和知识界对该片主题的严重质疑。这种现象后来在陈凯歌、冯小刚、吴宇森、徐克、周星驰等著名华人导演的热门影片那里一再发生。2013年初,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创造了12亿元以上票房,但普通观众和影评人对该片的评价并不高。

这种现象是值得思考的。

一些国产电影的票房在骂声中持续高涨,但与之相关的另一面是,进口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依旧“横行霸道”。据一份截至2013年12月22日的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历史排行,内地电影市场超过5亿元票房的影片总计22部,其中,美国影片10部,内地香港合拍影片5部,内地影片7部(现加上《私人订制》共8部)。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在国产影片年产量已经超过700部(2012年数据)的背景下,相关部门仍坚持对外产影片实行“限额进口”,美国影片的限额是每年34部。

也就是说,在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电影虽然有超过美国电影百余倍的数量和国家政策保护,其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仍然“不敌美帝”。

事实上,近年来的国产热门影片到了国外,其票房大都惨淡无比。查阅维基百科可见,张艺谋的《英雄》在创国内票房纪录的同时,曾创下1.7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纪录。但是,自2010年以来的8部超过5亿元票房的国产影片,其国外票房只能说“忽略不计”。

一些国产电影出现“差口碑高票房”的现象,本质上是内地电影市场缺乏正常竞争秩序的体现。少数热门国产影片在档期上享受了特别保护,导致观众在黄金档期几乎别无选择,只能看几步“保护片”,这种情况催生了一些影片的畸高票房,观众只能在网上吐糟表达不满。于是,每逢国产大片上映,网络、媒体上的恶评往往伴随影片票房的高涨,构成一种举世难见的中国电影奇观。

“越骂越有票房”成为国产热门电影的“票房常规”,是中国电影精神败落征兆。如此在骂声中成长的票房,可能在一定时期肥了电影人和投资人的腰包,但是,在根本上是对观众和电影的双重伤害。这种伤害就是“有票房无品位”的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的“高端产品”,而在目前国情下,观众还只能为这些“高端产品”埋单。当然,在电影和观众双重遭受伤害的前提下,腰包肥了的导演们最终也会自尝苦果:如果冯小刚们清醒的话,他们可以看到,已经有曾经被奉为“票房象征”的导演为他们做了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