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心理活动课更生活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一次心理活动课展示活动中,一位心理专家在评课时说:为什么有的教师上的课就受很多学生喜欢呢?就是因为他的课很生活化。她的话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此前一直在苦苦思索却未解决的问题,经这位专家的点拨豁然开朗。
教育生活化,已不陌生。法国思想家卢梭主张让儿童在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学习。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通过儿童日常接触的事物进行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起点,让儿童通过生活进行学习。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儿童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主张把教育和学习的内容扩大到整个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教育生活化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对课堂教育更感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教育的实质,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生活化让这一实质得到了切实的体现,也真正实现了教育目的。
心理活动课是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发展健全人格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活动课的开展本身就是教育生活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心理发展、社会发展和每个学生息息相关,是每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会面临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个体差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心理活动课就是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难,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真正实现心理活动课的这些功能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方面更贴近学生生活,让我们的心理活动课更生活化。
笔者认为心理活动课的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能看见自己的生活,让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其思想上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促进其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一、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需要生活化
在学校里,心理活动课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因为它新鲜、有趣,二是因为学生对心理学及对自己本身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特别想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想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笔者发现当和学生讨论他们都关心的话题时,他们的参与度很高;当把他们在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现象作为案例来讲解时,他们听得很投入;而当讲的案例离他们的生活很远时,很多学生就低下头开始写作业。可见,只有当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时,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的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或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设计课堂主题,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的实际案例或者同龄人的案例作为材料,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课堂主题生活化
目前,心理活动课并没有全国材,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自己选择教材或者自己选择主题来给学生上课。这给我们心理教师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我们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需要来设计主题。
例如,有的教师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非常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于是据此设计了“人各有智”这节课,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聪明才智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还可以表现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等方面。有的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好,于是在班级里开展注意力调查,并开设如何提高注意力的课程,帮助学生改善他们的注意力。现在升学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存在考试焦虑现象,因此我们专门设置了如何缓解考试焦虑的课程。有的教师发现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春心萌动,对爱情充满好奇和渴望,为了正确引导他们,设计了“爱情离我们有多远”这样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的我们也许并不懂得爱情,青春期也不是适合恋爱的最佳季节,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
这些教学主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把这些问题转化成教学主题,既能帮助一些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对一些问题防患于未然。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教学引向系统和深入,如在“注意力训练”这个主题中,注意力的广度、深度、稳定性和转移这四个方面分别有不同的训练策略,一节课是无法完成这么多的训练内容的,因此我们需要把主题划分得更细,形成一个系列,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选材生活化
毫无疑问,在心理活动课中,我们会用到很多教学材料,如故事、视频、电影、游戏、谜语等,这些材料如果运用得当,会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课堂,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运用得当除了教学材料要切合主题外,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一次,在我们的电影欣赏课上,笔者给学生放映了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曾经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及其他多个国际奖项,它讲述了一个伟大而又充满智慧的父亲在战争中保护孩子纯真心灵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温情,而又带有黑色幽默的精彩影片。但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反应并不是很热烈,除个别学生在认真看以外,很多学生都在埋头做作业,偶尔遇到搞笑的地方,才肯抬起头来瞄两眼。事后,笔者反思原因可能有下面几点:第一,这部影片所处的历史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久远的,他们无法理解电影中的时代背景。第二,初二年级学生的心智还未发育成熟,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或者不想去深入理解电影所传达的意义。第三,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所以在下一次电影欣赏课上,笔者改放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同样是一部外语影片,这一次学生的兴趣就很高,因为在影片中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另外,每节课笔者都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案例,这些案例有的来源于咨询个案,当然笔者会作适当的修改,把有可能会暴露身份的信息隐去;有的是学生聊天中发现的问题经过加工整理后形成的;有的是网上或者电视上出现的。总之这些案例都是关于中学生的,案例中的问题都是他们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对这些案例很感兴趣。他们会很积极地和教师一起分析主人公的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教学语言生活化
心理活动课强调学生的感性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但是有时候,在课堂上我们会涉及一些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若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必须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如在讲“情绪管理”这一主题时,涉及到一种情绪调节方法叫“认知调节法”,它的理论依据是“情绪ABC理论”。在实践中,初中生对事物及人的认识往往很主观、很片面,这也导致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产生。所以,给他们介绍这种方法很有必要。但是当笔者在课堂上讲解“情绪ABC理论”时,学生一脸茫然,当提到“认知调节法”时,他们似懂非懂。所以,后来笔者把“情绪ABC理论”直接省略掉,把“认知”“信念”这样的词变成“想法”“认识”这一类比较口语化的词,然后让他们通过故事来感悟,总结出“改变想法,改变情绪”的方法,最后让他们应用这一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来强化他们对这一方法的认识。实践证明,这样做会让学生对这一方法理解更容易,记忆更深刻。
二、心理活动课教学组织实施需要生活化
教学设计只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再好的教学设计也要通过课堂的组织实施来完成。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鲜活的学生,这就让我们的教学面临很多未知数。学生的课堂学习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把我们的教学设计实施下去,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成为我们教育的一个契机。
1.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我们的课堂千变万化,有时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虽然这些突发事件会影响我们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换一个角度,它也可以很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有一次,在一个班上“我的情绪我做主”这节课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纪律,笔者很严肃地盯着他们,沉默了两分钟,待他们安静下来后,对他们说:“老师在这认真地给你们上课,而有些同学却在那不认真听,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很生气,你们说老师该怎么办?”学生开始出主意,有一个学生说:“和我聊聊。”我说:“好,找人倾诉一下这个方法很好。”因为刚刚让学生例举过调节情绪的方法,其中一条就是找人聊天、倾诉。我继续追问:“那么对于有些学生上课爱说话,你能给我什么好的管理建议吗?”这个学生摇摇头。我说:“没关系,课下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其他同学也要思考一下。下一节课我要听你们的意见。”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自我暴露,既让他们理解老师的心情,又能让他们活学活用。
2.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使其成为我们的教学设计的来源
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而学生的课堂生活也能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源泉。
例如,笔者在上课时发现,某些男生或女生与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张口国骂就出来了,旁人都替他们感到难堪,可是他们竟然脸不红心不跳,一点羞愧都没有。更为严重的是,这在我校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于是笔者设计了一系列人际交往的课程,内容包括如何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如何和他人沟通、如何解决冲突、男女生如何恰当交往等。
有的班的学生很调皮,他们经常欺负那些老实或者身体有某些缺陷的学生,有时他们会在课堂上公然取笑这些学生,看他们出丑。对于这些调皮的学生,教师除了及时制止他们以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对此我们可以专门设计一堂课。对于那些受欺负的学生课下也要作进一步的跟踪辅导,及时抚平他们在课堂上受到的心灵伤害。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在起点与终点之间,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创新。心理活动课亦是这样。作为一名心理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新华中学,深圳,51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