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低体重先心病直视术后监护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低体重先心病直视术后监护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总结124例10 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的术后监护经验。方法 124例10 kg以下的先心病低体重婴幼儿(≤2.3岁)心脏畸形矫治术后均送入ICU,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严密做好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重要脏器等监护,有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调个体化的液体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全面评估病情,对出现的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等,查明原因,及时有效地处理。结果 手术成功率高,监护效果满意。除3例死亡外,余121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低体重婴幼儿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个体化的管理,加强各系统的监护,将有利于患儿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 低体重先心病; 婴幼儿; 术后监护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38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技术的进步,低体重婴幼儿手术逐渐增多。严密的术后监护和治疗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的关键。笔者所在科自2010年8月~2011年10月对124例低体重婴幼儿施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精心监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其中男67例,女57例,年龄3个月~2.3岁,体重5~10 kg,平均7.75 kg。简单病种76例,包括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其中64%伴动脉导管及卵圆孔未闭)、室间隔缺损(其中30.7%伴卵圆孔未闭,19%伴动脉导管未闭,15%伴右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缩窄、心内膜垫缺损;复杂病种48例,包括法洛四联症(其中12%伴动脉导管未闭,31%伴卵圆孔未闭)、右室双腔心同时伴房室间隔缺损、部分型或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合并肺动脉高压73例(58.9%)。除1例动脉导管未闭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外,其余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心脏畸形。

2 结果

本组124例,痊愈121例,死亡3例(2.41%),死亡原因:严重低心排2例,低心排合并肾衰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顽固性恶性心律失常1例;低心排13例;呼吸功能不全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2例;乳糜胸1例。

3 讨论

3.1 术后监护

3.1.1 循环系统的监护 (1)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电图的频率、节律和波形,心率维持于100~160次/min。同时严密观察四肢皮肤有无花斑或发绀,是否湿冷,以了解循环状况。术后动态监测有创BP和中心静脉压(CVP),血压控制情况与患儿基础血压相对照,标准为达到尿量正常,肢端干燥、温暖。本组左向右分流的患儿CVP维持在6~12 mm H2O;紫绀型先心病患儿CVP维持在10~14 mm H2O;双向格林术后患儿CVP维持在20~25 mm H2O。当血压下降时,不要急于增加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首先应结合CVP,鉴别是容量负荷不足,还是心肌收缩无力、心功能不全。在本组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的15例患儿中,11例BP和CVP低,考虑血容量不足,加快扩容,血压上升,心率降至正常。4例出现扩容后BP无变化,CVP升高,考虑心功能不全所致,联合用药后效果理想。对低体重婴幼儿要根据实际病情严格控制好扩容速度,一般10 kg以下患儿,每小时液体入量控制在4 ml/(kg•h),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患儿,对术后引流液多者,要精确测量每小时引流液的量,按照每小时出多少补多少原则,扩容过程中严密观察肝脏的大小、CVP的变化,及时发现右心功能不全或容量负荷过重。本组2例患儿血压过高,给予硝酸甘油0.25~2 μg/(kg•min)控制,效果不理想时给予硝普钠0.2 μg/(kg•min),每5~10 min增加0.1~0.2 μg/(kg•min),直至有效,血容量不足时慎用硝普钠,用药期间严密关注血压变化,根据血压及时调整泵入速度。密切观察有无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及交界性异位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如有异常,立即处理。本组1例法洛四联症患儿进ICU后即出现顽固性恶性心律失常,对药物反应差,立即行床旁开胸,开胸后心率(律)好转,考虑与心肌细胞水肿、胸壁压迫有关,延迟关胸24 h后行关胸术,关胸后病情平稳,患儿顺利拔管脱机。(2)低心排是婴幼儿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先心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主要临床表现有心动过速、血压低、少尿或无尿、中心性高热、末梢湿冷、酸中毒、反应低下或躁动等表现。本组13例低心排患儿,采取的措施是预防低氧血症、纠正酸中毒、维持电解质平衡,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多巴胺3~10 μg/(kg•min)、米力农0.25~0.75 μg/(kg•min)、肾上腺素0.01~0.2 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01~0.4 μg/(kg•min)、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2~3 ml/h,对改善心功能、纠正低心排效果良好。(3)个体化的液体管理:术后早期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保证出入量负平衡,待心功能好转后再逐步放宽对液体的限制。根据Hb、Hct、BP、CVP、胶体渗透压、胸腔引流液量、出血及凝血功能状态、尿量及眼睑、甲床颜色选择不同胶体液。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出量、肝脏大小、全身浮肿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术后早期针对不同患儿综合考虑,找出合适的标准[2]。术后24 h,总液体入量限制在正常所需量的50%,24 h后,机械通气者总液体入量为正常所需量的80%,婴幼儿不显性失水较多,应充分估计。为精确控制每小时的入量,所有液体均使用微量输液泵输入,要求输液泵摆放整齐,注射器上标明各种药物名称、剂量、配制方法、时间,延长管上以红色标签注明各药物名称,以便抢救时及时辨认。对血压波动大的患儿,采用泵换泵的方法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此方法可有效避免更换药物时的循环波动。(4)观察尿量及性质:尿量是反映术后心排出量和外周灌注的最敏感的指标。本组病例均测量每小时尿量,维持尿量在2 ml/(kg•h)。出现少尿时,不要急于利尿,本组出现尿量少的10例患儿中,3例在血压升高的情况下尿量增加;7例考虑液体限制过严,入量不够所致,经液体复苏后尿量增加。手术后2~4 h,患儿可因手术应激导致高血糖反应而出现渗透性利尿,12~18 h后随着血糖水平的下降,尿量将减少至1 ml/(kg•h)以下,此阶段为了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功能的恢复,需要给予小剂量呋塞米0.3~0.5 mg/(kg•次)间断利尿或持续泵入呋塞米0.1~0.4 mg/(kg•h)(持续泵入可保证尿液的稳定排出,最大限度减少循环波动),尿量增加时要严密监测血钾变化,及时补充,避免诱发心律失常。同时应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有无混浊沉淀。血红蛋白尿一般术后18~36 h消失[3],如时间长,可遵医嘱利尿、碱化尿液,防止损害肾功能。(5)体温的维护:婴幼儿术后应置入复温平台,常规监测肛温,体温<36 ℃时,加强保暖,体温升至37 ℃,即可头部垫自制的手套水袋降温(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内灌满水,放入冰箱冷藏备用),体温>37.5 ℃应头部予以纱布冷敷,背部放置冰垫,当体温>39 ℃时,可温水擦浴、鼻饲药物或使用降温毯,在降温的同时,要加强四肢末梢的保暖,避免寒战。积极控制中枢性高热,可有效避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组大多数患儿体温>39 ℃时HR升至160~180次/min,当体温控制在36.5 ℃~37.0 ℃时,HR可控制在110~130次/min。

3.1.2 呼吸系统的监护

3.1.2.1 呼吸机参数的设置 选择合适的呼吸机,选用小管径的呼吸机连接管。多采用压力型通气方式,提倡低潮气量高频通气,以减少呼吸机所致的肺损伤,吸气峰压要根据肺的阻力和顺应性调整,初始预设压力可稍高,一般为18 cm H2O,随着术后患儿肺顺应性改善而逐步下调。F为25~35次/min;FiO2为70%~80%;Ti∶E为1∶1.5~1∶2;PEEP为3~4 cm H2O,双向格林手术禁用;自主吸气触发灵敏度为-2 cm H2O。呼吸机参数的设置根据血气结果、肺部听诊、胸片情况随时调整。对于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H)患儿,除镇静、肌松、过度通气外,可选用前列地尔治疗,必要时吸入一氧化氮。机械通气时应注意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面色、唇色、甲床颜色、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等)及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这是最直接、简便而且有效的监护手段。本组有2例患儿出现痰阻,首先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SpO2下降、双肺听诊有痰鸣音,及时体疗吸痰后循环平稳。

3.1.2.2 镇静 辅助通气期间,给以镇静和肌肉松弛药,有利于气体交换和全身状况改善(常用芬太尼+维库溴铵)。

3.1.2.3 湿化、拍背、吸痰 小儿气管插管口径较小,为避免分泌物干燥阻塞管道,采用MR810、MR850湿化器,吸入气体可持续加湿加温到35 ℃,相对湿度100%。强调正确的胸部物理治疗(定时翻身拍背),提倡适时吸痰,吸痰前后应短时间供纯氧或皮囊供氧,吸痰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3.1.2.4 床旁胸部X线摄片 患儿入ICU后即拍床旁胸片,本组3例呼吸功能不全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为5~13 d,每天均拍床旁胸片,检查气管插管、胃管、胸腔引流管及静脉插管的位置;胸腔有无积液或气胸;是否存在肺不张、肺水肿、肺部炎性病变;观察心脏大小,有无心包积液。

3.1.2.5 留置胃管 婴幼儿腹式呼吸是呼吸的重要形式,腹胀会影响呼吸功能,而且婴幼儿胃呈水平位,胃内容物返流几率高,吞咽反射不良,易造成误吸[3]。所以,辅助呼吸期间,常规留置胃管,其作用有:(1)持续胃肠减压,解除或减轻腹胀,避免影响呼吸;(2)观察胃液的颜色、量、性状,及时发现消化道应激性溃疡;(3)药物治疗;(4)对于24 h不脱机的患儿,给予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胃管在拔除气管插管时一并拔除。

3.1.2.6 正确选定拔管时机 拔管前停用镇静肌松药,判断意识是否清醒、肌力是否足够,解除胃肠道的胀气,静脉应用小剂量的激素(如地塞米松3~5 mg或甲强龙10~20 mg)及二羟丙茶碱0.0625 g,预防喉头水肿、气道痉挛。停机过程中,机械通气模式不变,呼吸频率每隔5~10 min递减4~6次,频率为6~8次/min后查血气,对于较为烦躁的患儿可在频率为10次时改皮囊供氧后查血气,若血气结果满意,血流动力学平稳,可在充分吸痰后拔除气管插管,改面罩雾化供氧,配制雾化液(灭菌注射用水20 ml+异丙托溴胺500 μg+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若出现喉头水肿、气道痉挛,除上述药物外,加肾上腺素1 mg雾化吸入,同时保持患儿安静。拔管后注意胸部物理治疗(翻身和双侧卧位拍背,以利于痰液向大气道引流),并协助患儿咳嗽,对咳嗽较差的患儿,可经鼻咽吸痰,防止痰液滞留而阻塞呼吸道。

3.1.3 引流管的监护 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经常挤压,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温度、有无血凝块。引流液多,未见血凝块,应测ACT,时间延长考虑肝素中和不足,可以给鱼精蛋白中和。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的引流液会稍多。密切观察有无心包压塞征象。若每小时胸液>4 ml/kg,连续3 h,除密切观察、及时补充血容量外,必要时开胸探查。做好乳糜胸的观察,若胸液由淡红色转为黄色或乳白色且伴浑浊,应警惕是否出现乳糜胸,行胸腔积液乳糜检查可确诊。本组1例出现乳糜胸,经持续胸腔闭式引流、输血、输蛋白、肠外营养、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等保守治疗后自愈。

3.1.4 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护

3.1.4.1 神经系统 麻醉未清醒前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肌张力有无减弱或增强。明确清醒后才能镇静,镇静过程中除观察上述表现外,还需注意有无抽搐。

3.1.4.2 肾脏 低体重婴幼儿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最常见的病因是肾灌注量减少,主要原因是低血压和低心排。对此类有ARF迹象的患儿,早期行腹膜透析(PD)治疗,对有效地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排出血液中的氮质和代谢废物,控制液体的平衡及术后患儿的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4]。本组4例术后进监护室出现低心排,导致少尿<1 ml/(kg•h),大量利尿剂治疗无效,同时伴有血钾进行性上升、水肿并有腹水形成、酸中毒、尿素氮升高,为争取生存率,床旁置腹膜透析管。采用低容量持续透析技术,根据患儿钠或水分清除情况,决定增加留腹时间还是增加交换次数,患儿水肿严重时,选用4.25%的腹透液,腹腔内仅保留30 min,增加交换次数,使超滤效果更加显著。透析过程中注意监测血糖,加强静脉高营养支持(补充血浆或蛋白)。经透析后,3例患儿肾功能恢复,循环稳定,顺利拔除气管插管,1例死亡。

3.1.4.3 消化系统 低体重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术后不但要重视循环、呼吸系统的监护,消化系统的监护也不容忽视。术后早期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避免肠黏膜的萎缩和由此引起的细菌移位,促进组织修复。鼻饲液的选择:6个月以内的患儿首选母乳,除此之外鼻饲配方奶。开始时量要少,逐渐增加,间隔4~6 h,注意有无腹胀,随时听诊肠鸣音。每次鼻饲前抽出胃内残存物,观察胃排空情况、有无奶块,同时注意大便性状、有无奶瓣,对消化不良、胃排空延迟者,除调整鼻饲量及间隔时间外,再辅以药物,助消化,缓解腹胀。拍背体疗、吸痰应在鼻饲前进行。如果出现胃肠道出血,应禁止肠内营养。

3.1.5 其他方面

3.1.5.1 维持内环境稳定 术后应定时检测动脉血气。根据监护经验,低体重婴幼儿易发生血糖过低,采用10%葡萄糖配置所有药液,可有效防止术后低血糖的发生;保持血钾3.5~4.0 mmol/L、血清镁0.75~1.0 mmol/L,可有效预防快速性心动过速;保持血离子钙为1.14~1.3 mmol/L,对维护婴幼儿正常心肌收缩功能,维持正常血压尤为重要。

3.1.5.2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 对低龄低体重、深低温、体外循环时间过长的患儿,要警惕出现渗漏,其发生可能与炎性介质释放而致使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本组1例7个月、5 kg、室间隔缺损伴卵圆孔未闭的患儿,1例1.4岁、8 kg、法洛四联症的患儿,术后早期即出现全身严重水肿、肺间质水肿、腹水、低蛋白血症、血压不稳定,输入大量胶体来维持血压等一系列症状,诊断为CLS。处理:应用激素,严密监测血浆蛋白,在急性渗出期输大量胶体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证各脏器灌注,恢复期为防止大量液体回渗加重肺水肿,应给予积极的利尿治疗,氧分压不理想时可采用较高的吸入氧浓度,增加PEEP,延长吸气时间。经上述处理后,患儿痊愈。

由于低体重婴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组织器官功能尚不成熟,对创伤的耐受力差,术后病情变化快而复杂。所以,要护理好低体重先心病患儿,首先要用心思考患儿目前主要问题是什么,潜在危险是什么,医护紧密合作,采取个体化、有预见性的措施;其次要规范低体重先心病术后监护常规,使监护水平整体上升。

参 考 文 献

[1] 邱武英,王鹏飞.低体重危重先心病直视手术后的监护和治疗[J].中原医刊,2006,7(33):13.

[2] 徐宏耀,吴信.心脏外科监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3] 吴桂真,吴庆珠,李爱军,等.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术后监护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26):2.

[4] Dittrich S,Dahnert I.Peritoneal dialysis after infant open heart surgery:observation in 27 patients[J].Ann Thoracic Surg,1999,68:160-163.

(收稿日期:201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