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捐髓”是怎样一回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捐髓”是怎样一回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1月12日,沧州中心医院职工侯明明,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捐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此同时,与她配型成功的北京患者已经走进无菌室,等待数周后揭晓的生命奇迹。作为我省第26位配型成功并实施捐献的志愿者,“侯明明捐髓事件”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普遍关注,我们也由此开始,从“捐髓”的科学含义出发,探寻它之于社会以及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神奇的“造血干细胞”

“捐髓”这个词汇应当来自于人们对早期骨髓移植的认识。在惯常的想象中,它和巨大的针头、冰冷的手术台以及刺穿身体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使人“望”而却步。而“捐髓”的人,多多少少也被生物医学和人们的想象赋予了一股神秘和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今天的“捐髓”,直接从人体抽取骨髓的方法已经很少使用了,更多的是通过外周血和脐血提取造血干细胞,变得“像输液一样简单”。应我们的要求,河北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高玉环教授,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捐髓”过程中,这“个”关键而神奇的造血干细胞。

“一般来说,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其他的一些实体瘤,比如肺癌、乳腺癌和一些妇科肿瘤,它们对化疗是敏感的,并且对化疗药物的反应存在着量一效关系,即药物的剂量越大,治疗的效果越好,并且认为在一定剂量下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根除,从而实现疾病的根治,但大剂量的化疗药物不仅杀死瘤细胞,对造血功能也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患者最终会因造血功能的衰竭而死亡。为了彻底地杀死肿瘤细胞,同时又要让机体保持造血的功能,所以就想出这么一个办法,在给予大剂量的放疗/化疗后,回输造血干细胞,即造血干细胞移植。”

“这个造血干细胞,是造血细胞的‘老祖宗’,它就像一个宝物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人体中,血小板的寿命是8到14天,白细胞更短了,但它们在人体中始终有一个稳定的水平,比如白细胞总在4000到10000之间,代表红细胞水平的血红蛋白男性总在14g左右,这是因为造血干细胞在保证自身数量稳定的前提下,能够根据人体的需要,不断地生成各种血细胞。当机体需要的时候,它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当白细胞需要的时候,它向白细胞分裂,红细胞需要的时候,它向红细胞分裂……始终保持机体的动态平衡。非常神奇。”

“肿瘤患者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首先给与患者超大剂量的放疗或化疗,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和清除,之后回输造血干细胞,如果患者骨髓不存在疾病的累及的话,可以给患者回输提前保存的自体干细胞,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淋巴瘤以及一些实体瘤的治疗。而白血病等则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生了病变,患者需要在接受大剂量的放疗或化疗后,回输由健康人提供的正常的造血干细胞,这就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进行‘配型’,以保证植入的干细胞既不被患者机体排斥又不会对患者造成免疫损伤。”

配型和捐献

在人体有核细胞的表面,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医学家称其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它是人体生物学的“身份证”,借以识别“自己”和“非己”,并通过免疫反应排除“非己”,从而保持个体的完整性。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中,HLA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植入的造血干细胞既不被机体排斥,又不对机体造成免疫损伤(所谓的移植物抗宿主病),需要在移植之前进行“配型”,选择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使植入的造血干细胞和机体之间具有“组织相容性”。

高主任告诉我们,除了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到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两个人之间有完全相同的HLA。在同胞之间成功配型的可能性是1/4;而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个体,HLA相合的机会大概是十万分之一。而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由同胞提供干细胞的机会正在减少,今后移植将主要依靠在非血缘关系供者中寻找相合者。

要做“配型”,首先要采取供者和受者的血样做“分型”。据介绍,传统的通过分离淋巴细胞来做配对的血清学方法已经不常采用了,而是通过提取DNA,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配对。这里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采取比较粗略的方法“分”出第一类的A、B位点和第二类的DR位点,其结果上传至骨髓库供所有需要的患者进行检索;第二步,一旦检索到与患者HLA相合的干细胞供者,就要在供者和受者同意的基础上,对供受者血样进行高分辨配型。

如果高分辨配型的结果符合移植的要求,供者就将正式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医生将对其注射动员剂,促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患者同时进人无菌仓,接受大剂量的化疗或放疗,以清除体内的恶性细胞,随后植入新的造血干细胞。一般而言,完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患者的造血功能一般在3周左右恢复。

但是,高主任特别提醒我们,恶性血液病患者在疾病的缓解期进行移植效果最好,一旦延误,疾病复发进展,即使进行移植,不仅治愈率降低,而且移植的风险也加大。所以对于一些血液病主张在缓解的早期进行移植,但是干细胞的来源成为限制患者进行移植的因素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干细胞来源的变化和手术时机的紧迫,使其在单纯的医学概念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性。“供者”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一个关键的点。从这个点出发,“捐髓”逐步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正是以此为基础,个体和社会进行着各自价值的自我实现。

“捐髓”:创造生命奇迹的旅程

一位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的网友说,很多事,只有参与,哪怕只是浅层次的参与,都能有更多的感受。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当对他人生命的关爱被“施行”的时候,那些志愿者们在想着什么?恐惧不安?放大的英雄式的悲壮?或是责任?不是的。华药职工医院外科医生邓敏告诉我们,这个过程,真的很平常。

2007年元旦后不久,邓敏突然接到与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的通知,她说当时心里更多的是惊喜,“因为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接到成功配型的通知”。她打电话给妈妈,妈妈说,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事,你是医生,选择了就去做吧。

于是就去做了。“对别人有好处,又不会给自己带来坏处,为什么不做呢?”3月18日上午,邓敏走进采髓室,她说开始的时候有点儿兴奋,因为“自己要做的这件事终于要做成了”;然后,痛苦慢慢袭来,“我的身体一向比较敏感”,先是一些缺钙的症状,然后手麻脚麻。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3个小时,血液在分离机中循环了两周半。

“做了就做了,很平常的一件事;别人都说我拯救了一个生命,但是我也获得了一个拯救他人的机会,不是吗?”当造血干细胞被成功输入患者体内的时候,患者的男友专门给邓敏打来电话,表示感谢――那该是一个怎样的电话呢?看着自己最爱的人日渐凋零,在最后的时刻又迎来了重生的希望――“听得出,是打心眼儿里的感激,但我叫他别再打来了,我受不起。”

邓敏说,有时候觉得,在遥远的地方,有个人身体里流着和自己一样的血,很温暖,很亲切。她说,她会避免刻意的见面和感谢,或许有一天,两个人偶然相逢,会谈起这件事,会一起感叹世界真小、真奇妙!

是啊,这个世界,多么奇妙、多么美好!

我们相信,被重建的,决不仅仅是厦门那位女教师的造血系统,应当还包括她的家庭,她的生活,她的梦想,以及她所敦的那些孩子们。

我们相信,当那代表生命的“种子”被“种”进骨髓的时候,一个人对生命的关爱,也被同时撒播了下去。这是真正的奇迹!

骨髓库:多一些,再多一些!

“又配上一个,北京的!”

2007年12月12日,刚刚踏进位于省血液中心的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就听到工作人员对着电话兴奋的声音。

噼噼啪啪的打字声在继续着,已拥有六万多名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正以每天一百多人的速度增加着。

“这是唐山的,这是秦皇岛的,这是石家庄的……”分库的工作人员打开资料柜,一排排的档案整齐地排放着,每一个盒子里边,都装着一沓希望。

“你看!这个编号是说,这是石家庄第6620号标本。一个管是一个病人,一个管是一个供者。一个管两毫升。一组是72个供者或病人。我们一共有30台这样的冰柜。”

在中华骨髓库河北省定点HLA分型实验室的样本库里,主任高振雷,为我们拉开一个冰柜,指着里面满满当当的造血干细胞样本说:“到现在我们已经有57000多份标本了,全省各地,做完分型的一共有49000多份,已经公开在中华骨髓库中,任何人都可以检索到我们这40000多份资料。”和声音一起传达给我们的,是浓浓的自豪。

高振雷告诉我们,中华骨髓库河北省分库干细胞捐献者的数量,在全国排进了前三位,质量抽查,分型准确率100%。“总库要求,一天做12个样本就可以了,但我们每天能做384个,这是设备的饱和工作量。”高振雷说。

加上高振雷,实验室不过五六个人,他们和机器几乎是同步运转,忙的时候每天都要工作到夜里12点钟。“我们工作人员的编制、待遇都在省血液中心,可以说,我们所有的设备、所有的工作,都是公益性的,是无偿的。”单是去年一年,这个小小的实验室的加班时间超过了10000小时。

高振雷告诉我们,2004年,总库给省分库下达的任务是3000,他们做了30000~2007年,任务增加到7000,他们做了15000份儿。

似乎有一种力量催促着他们:多一些,再多一些!

概率论有一个重要法则――大数法则:在数量样本较少时机率很小的事件,在数量样本较大时,事件的发生会成为可能。但是,就目前而言,造血干细胞的分型却不能无限制地做下去。

原因很简单,因为缺钱。

以做一个分型样本需要各种试剂成本500元计算,做出10000个样本的HLA分型,就至少需要500万元!

一项值得努力的事业

“河北人的积极性是很高的,无偿献血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高振雷说,你别看首都北京,捐血不如我们河北!

高振雷说,2005年5月8日,省红十字会和省血液中心在展览馆搞了一个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活动,场面非常大,当时有一个周边县里的同志,带着妻子和孩子,都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登记了自己的资料,另外还捐了2000元钱。

在省红十字会,我们还听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仅邯郸永年县一个县,登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就有10000人。

省红十字会张淑琴会长告诉我们,造血干细胞的分型资金目前主要由国家的福利彩票负担,但这个数量是有限的。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从前年开始,省里每年拨付100万元,用于这项事业的发展。此外,省红会也多方争取资金,包括发动志愿者上街募捐――“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希望”。

张淑琴说,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建立于2002年,是全国33个分库中第7个建立的。五年时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和扶持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项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目前,共计有60000余人登记报名,50000余份样本,40000余份入库资料,已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6例。

张淑琴说,随着大家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工作不断深入的开展,这项事业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比如,过去大家了解得少,需要我们做很多宣传发动的工作,现在则是踊跃参加;再比如,过去主要是学生参加,现在全社会都在参与这项有意义的事业。同时,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管理办法也在不断地完善,更加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现在我们要求,必须献过血的才能参加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并且在登记时,必须得到亲属的同意并签字,避免出现因为某些原因反悔的情况,因为那样,会极大地打击患者治疗的希望。

张淑琴会长说,捐献造血干细胞,从个人来看,是一件不伤害自己同时又能帮助他人的事情;从社会来看,它又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事情,凝聚着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支持和努力。“为了生命和希望,这是一项值得努力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