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E网情生 1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E网情生 1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网恋”是指个体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为载体,与情感对象经相识、相吸、相知、相许而进行的虚拟与现实兼具的情感互动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网恋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并且由于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特征,网恋具有极强的诱惑力。总体而言,大多数网恋无法被下载到现实生活,并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并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网恋;原因;结果;影响;对策

网络时代, 互联网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 以交互性、虚拟性、学习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 以多边性、全时性、共享性为标志的机制特质, 使网络直接影响到当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网聊和网恋, 几乎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一种文化时尚。在高校上网聊天和网恋更为流行, 许多大学生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网恋。网恋到底是怎样的?它究竟有什么魔力?网恋的结果是苦是甜?它又给大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网恋?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恋”现象解读

(一)何为“网恋”

所谓网恋,就是一根电话线,两颗寂寞心,三更半夜里,四目不相见,十指来传情。所谓网恋,就是鼠标和鼠标诉衷肠,键盘与键盘说情话,电脑和电脑谈恋爱。所谓网恋,就是聊天室爱情:聊天室是爱情超市,总有一件任你挑选。所谓网恋,就是以屏幕当风月,一个人哭笑喜悲。所谓网恋,就是站在镜子之前,面对自己谈情说爱。

(二)“网恋”内涵

目前, 学术界对网恋的界定尚存争议, 争论焦点在于: 网恋究竟是仅指纯粹的网上之恋, 还是通过网络恋爱。前者作为狭义“网恋”,是指将网络视为恋爱平台, 仅停留于精神层次上的网上恋爱阶段而无关现实;后者作为广义“网恋”, 是指恋爱双方相识、相恋于网络空间, 并包含时机成熟后的后期网下发展。尽管目前对“网恋”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 但大多数学者都基本认同将“网恋”定义为经网络相识后发展而成的恋爱关系,为此, 可以认为,“网恋”是指个体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为载体,与情感对象经相识、相吸、相知、相许而进行的虚拟与现实兼具的情感互动的过程。

(三)“网恋”特点

网恋是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与传统恋爱一样, 网恋也是培育爱情的过程;但是,网恋又具有不同于传统恋爱的特点:一是以网络为中介, 男女交往行为具有直接性、随意性的特点。通过网络, 天涯人可以共此时, 万里心可以连一线。二是以文字为载体, 可以形成较大的想象空间,使人们能够凭借语言勾勒对方的形象。三是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网恋是真实的。在网上, 你可以向异性流露真情实感,从中获得情感交流的满足。网恋又是虚幻的。网上的许多人都戴着面具伪装自己,自称妙龄少女的人可能是八旬老太,信誓旦旦只为你心动的人可能也在对其他人说着甜言蜜语。所以在网络上你喜欢的他,现实中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

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其网恋表现为以下特点: (1)比例升高。网恋虽然近几年才抛头露面,但在高校很快风靡起来。(2)投入性。大学生一直生活于象牙塔内, 缺乏对现实因素和后果的理性考量,一旦陷入网恋即表现得异常投入。(3)网恋比例呈现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下降的趋势。不难看出, 随着年级的增高, 学生对网恋的态度越来越理智, 也更现实了。(4)大学生网恋的结局绝大多数是失败或悲剧。网恋虚幻而美丽, 但一旦面对现实则往往见光死 。据上海某网络公司的一项大学生网恋调查显示, 网恋成功率仅为千分之一。

二、大学生缘何热衷“网恋”

何以在明知虚幻、责任感缺乏的网络空间仍会产生恋情? 为何在网恋的种种失败中,大学生的热情却依然高涨?“网恋”正在网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究竟有何魅力?不可否认,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客观上满足了大学生轻松交往的要求,使得他们可以免除现实交往中容易产生的各种矛盾,随心所欲,想恋就恋。但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是其网恋的内部动因。

第一,距离产生美。心理学家分析,距离可使产生朦胧,朦胧为想象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想象则可以产生美感。大学校园本来就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大学生又对新事物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容易被网上陌生人的神秘、浪漫和新鲜吸引,陷入爱河不可自拔。

第二,寻找自我。有一些大学生性格孤僻内向,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自我认同感较低,由于没有信心而怯于向周围的异性表白情感,而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捍卫自尊、获得异性认可的虚拟平台。

第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是每个高中生理想的“人间天堂”,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开启人生新航道的地方。然而,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失去目标与动力,无所事事,生活空虚寂寞;还有的学生理想很丰满,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身的表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到网上寻求心理慰藉和刺激。

第四,大学生普遍有从众心理,对网恋也不例外。看着身边的人纷纷网恋,自己也禁不住诱惑而加入网恋的行列。

三、大学生“网恋”的结果

结果之一:由网而恋

“兴趣——网络聊天——比较投机——朋友——知己——现实部分资料互换(照片/电话/视频)——现实相见(相恋)——克服客观因素——最终在一起”,这是“由网而恋”并走向现实的基本模式。网恋成功者认为:网络只是媒介工具,两人最终能否在一起和现实中的恋爱一样,关键在于两人是否投缘;风险与收获并存,现实与网络都是如此。

结果之二: 恋上了网

痞子蔡在作者简介里“人物的真实性”中说:“何必在网络这虚幻的地方来讨论真实。”网恋又何尝不是如此!网络在消除阻碍的同时,同时也失去了真实。 在这个亦真亦幻的空间里,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对方到底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网恋”中的男生多是潇洒、幽默、博学、体贴的 “高富帅”, 女生也都是美丽、可爱、温柔、善良的“白富美”。好多大学生“网恋”者最终都只是带着面具游荡网坛,沉迷于虚幻的美好。

结果之三: 浪漫浇出“不结果实的花”

每个人都对爱情有美丽的幻想,而网恋就是实现的方式之一。网恋的浪漫,让上网的人拥有了一份虚拟空间的网络情缘,网恋的美丽,又让流连网中的人在其中迷醉沦陷。但网恋在披上浪漫的面纱的同时,其本来面目也变得模糊起来。返回现实时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的时候,很多网恋就很快终结,之前所有的甜蜜和浪漫也转而即逝。当所有的红晕随着邂逅如潮水般褪去,当曾经那些天涯咫尺的牵挂因为热情的消退而消逝苍白,所有的一切又都化为乌有,成为一场空,这也是网恋最让人痛苦的地方吧。网恋的浪漫之花虽然开的艳丽,但却常常昙花一现,这是让身陷其中的人最无奈的事。

结果之四: 千里恶缘“一线”牵

网恋是一个充满谎言的恋爱游戏,表现出虚情假意,带来很多骗局。在现实中,有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与陌生人打交道,有的甚至与网上恋人尝试“”,结果真的成了“一帘幽梦”,抱憾终生。由网恋引发的经济诈骗、、杀人等案件层出不穷。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 是否该想一想, 那温文尔雅的外表背后,那才华横溢的文字后面是否是一颗丑恶的心灵?网恋编织爱情也掘造陷阱,任何网友都要保持一份清醒。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 网恋”

尽管有些网恋确实被下载到现实生活中, 但总体而言, 大多数网恋还是无法下载的。而且, 网络中的相爱存在太多字符后的想象效应, 孕育的是一种感觉, 一种梦幻, 因此它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比如耗费青少年大量时间和精力, 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由于网络犯罪等危害大学生个人安全。因此,对于在校求学的大学生,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并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一)多开展课外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大学生“网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间松散、精神空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以低年级学生为重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激发大学生的进取心,吸引学生参与到健康向上的体育和文娱活动之中, 扩大其生活交际圈,减少和避免无聊或寂寞情绪的产生。

(二)引导青少年对其情感进行合理控制和适度调节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心理断乳期”,人际交往的挫折、角色转换的困难、环境适应的障碍,这些都极易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失落感和寂寞感,渴望来自朋友(尤其是异性) 的关怀和慰藉,寻求新的感情依托。高校要针对青少年的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心理辅导,通过心理调节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自我情感调控的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三)教育大学生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

网络世界是一个容纳虚假和谎言的虚拟世界,网上聊天是一个允许人们戴着面具生存的空间。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你是谁, 已婚可以伪装成未婚,男人可以伪装成女人, 魔鬼可以伪装成天使, 这就为爱情骗子提供了机会。同时,处于青春期中的大学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而网络则为其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 他们与异往的经验较少,又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容易轻信他人,而这就给诈骗、、凶杀等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教育他们首先要破除对网络的神秘感, 认识到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卑鄙者的罪恶, 要较为理性地控制自我, 警惕网络陷阱和网络犯罪, 加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 程燕,余林.“网恋”研究现状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04):46-47.

[2] 陈光磊,黄济民.青少年网络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3] 程燕,余林.大学生“网恋”透视[J].山西师大学报, 2006,5(03):146.

[4] 吴友军,孔扬.关于大学生网恋问题的理性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22.

[5] 高峰.浅议大学生网恋现象[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 (04):17-18.

作者简介:刘满芸(1991- ),女,河北石家庄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