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论教师的板书技能与考核标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论教师的板书技能与考核标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尺讲台、一方黑板、半寸粉笔曾是教师挥洒一生的天地,那或飘逸或俊秀的板书之间,流逝了无数教授与求知的故事。那里,记述着为人师表的热忱与责任,那里凝聚着求职者的期待与希望。然而,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也带走了传统课堂上那一方黑板所承载的严谨。多少课堂上,绚丽夺目的多媒体课件热闹过后,剩下的是一方悲默的黑板,激情洋溢的课后是一片混杂的字迹。黑板,似乎只是课堂上一个深沉的背景;板书,似乎只是教学里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它们日渐成了课堂里备受冷遇的角落。”(摘自网络博文)于是,当我们自己都在怀疑板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在现代化的几乎武装到牙齿的教室里,原始的板书形式还有没有价值时,朱清时院士的一番话让我们感到吃惊甚至愕然:“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就不许用PPT文件,老师得写板书,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我回来以后,发现大家都很浮躁,都用PPT文件,讲课讲得学生都坐‘飞机’了,效果极差。”(《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解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南方周末》2010年1月14日)吃惊的是我们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理念顶礼膜拜,不惜摒弃传统大谈所谓后现代而无视国情学情时,没想到美国的顶级学府居然摒弃了我们做梦都要实现的所谓“现代化”而坚持原始的“手工劳动”;愕然的是会不会制作课件、会不会使用PPT文件已经成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硬性指标,而传统的板书被视作可有可无,乃至几近抛弃。这一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深思:人家的“不许用”PPT文件,和我们的倡导用,人家的坚持板书,和我们的不屑板书,不仅不是教育是否原始化还是现代化的问题,而是是否“符合认识规律”的教育科学的问题。符合认识规律的,即便再原始,也要坚持,否则再华丽、再现代,也要毫不犹豫地摒弃,这是原则性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一书《课堂有你,更有学生》一节中有如下论述:“如果上课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教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你注意到学生作业的书写吗?他没有从教师那里得到书写的示范。”王老师把板书的作用提高到“文化熏陶”的层面是决不过分的。

浮躁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痼疾,成为我们民族创新的羁绊。朱清时院士将教师放弃板书而大量使用PPT文件定性为“浮躁”使然,而这种浮躁又是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极差”的直接原因之一。最近一段时间,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领域掀起了一股“教师缄默知识”研究热,似乎对于教师的“外显知识”的研究已难有新说,于是转而研究起无从表达也不易表述的教师的“缄默知识”,也许对于教师的板书风格的研究,能够窥视到教师“缄默知识”的一斑,进而独辟出一条由无法表达到可以表述的蹊径。这种假设似乎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板书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来说,依然是有一席之地的,依然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文字的不同,除了“符合认识规律”之外,我们的板书还关系到书写本身的问题,即规范书写所起到的示范作用,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过去,“三字一话”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一直被推崇和强调着,尤其必修课的设立从根本上保证了普通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的训练和普及。只是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尤其是多媒体的介入,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课程设置的增多、就业压力的加大、连年不断的扩招、师范院校在“三字一话”的考核上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自学考试函授本科在板书考核上几成空白等等,直接导致了近年来教师书写技能的严重滑坡。其中板书的技能尤其突出:严重的倒笔顺;不规范的简化字;明显的错别字;不会写行书;不懂书写格式;不会谋篇布局;字的大小不均匀、线条不流畅、缺少美感等等。尤其汉字所特有的笔顺,几乎成了教师书写出错的“集大成者”,尤其最近十数年来,许多人写不好字以至于不敢写字,笔顺错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笔者就亲历过一文学硕士书写“能”字的过程,先写右下角的“匕”,再写右上角的“匕”,然后写左上角的“厶”,最后写左下角的“月”,这一被她称之为“逆时针顺序”的写法,真乃千古未闻。虽然书写水平的降低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守住规范书写的最后底线,否则,再过若干年,就真的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了。

板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所书写的文字、符号,所绘制的图表、图画等等;狭义的就指粉笔字。板书的产生与课堂授课制密切相关,一个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可以借助板书来补充口头语言的不足、来对口头语言进行强化,从而迅速有效地传达信息、凝固信息,使学生印象深刻。杨国全主编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164页)一书中,对板书的作用做了极其生动的描述:“板书板画是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每一项教学活动,关系到每项教学要求的落实和教学好坏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一堂课教得如何,从教师的板书中就基本上可以看出来。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是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一堂课的‘眼睛’,是学以致用的‘桥梁’。设计完好的板书是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它集中了整个教学方案的精华,运用得法,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处所讲的板书,主要指板书的内容及设计的重要。内容精彩、设计巧妙的板书,通过规范的、美观的粉笔字展现于黑板上,会使两者相得益彰。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同样能为整个课堂教学画龙点睛、增光添彩。

先让我们看看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书写示范的使命;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需要相当的想象力,如果只有低层次的课件展现的具象,而没有了语言形象,阻塞了学生的想象和幻想的空间,那就不是语文课了,也就无从谈起语言艺术本身的魅力了。就目前情况看,不管课件做得多么完美,都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瞬息万变或偶发事件的随时出现,这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都需要即时书写板书。过去,在给语文课堂教学板书分类的时候,曾经将板书分为计划内板书和计划外板书或主板书和辅板书(徐林祥、张中原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两类,计划内板书属课前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的文字总和(相当于现在的课件),计划外板书则是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即兴书写的文字,这是课件和多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因此,我们说板书具有即时性、灵活性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科,作用有所不同。相对数理化课,语文课如果大量使用多媒体,只重视课件的反复显现,而不去由教师亲自书写板书,时间长了,即便课件制作得再精美,声音配得再动听,依然会给学生造成视觉和听觉的疲劳。因为单一或者重复使用同一种电教手段,教师退居无足轻重的地位,就会强化了教学中科学严谨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文情感的色彩。不要小看了教师不起眼的几个粉笔字,在印刷字、电脑字充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极富个性、充满机巧、包含美意的手写体,会在呆板的背景里,如荒漠中的嫩芽,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机和无尽的人情味及亲切感。这就是板书的亲和性、人文性的体现,这种亲和性、人文性是电脑无法取代的。

“教人先教己”,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是头等大事。教学生写字,自己首先要写好字。过去我们常说“字是门面”,尤其语文教师,字写不好,是很没面子的事。这里的写不好,有两层含义,一是总写错别字、常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二是字写得不美观、不大方,拿不出手。作为教师,字写得不好,借助多媒体行吗,不行。你给学生作示范时,要把书写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笔顺和规范的写法。新课标要求学生写行书,而教师却写不好行书,无以作出示范,学生如何是好。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无论小学中学,任课教师字写得漂亮,学生就会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写字的技巧,天长日久字写得的确进步了许多。有的教师粉笔字充满阳刚之气:下笔凌厉,挥运洒脱,斩钉截铁,气势如虹,让人看了痛快淋漓,精神为之一振;有的教师粉笔字充满阴柔之美:下笔轻柔,挥运从容,妩媚秀逸,温文尔雅,让人看了如沐春风,韵味无穷,眼前为之一亮……有时学生陷入痛苦、迷茫、忧郁、愤懑时,教师并不急于开口,手书几个字或数行字,颇有启发性和人文色彩,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感悟……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板书的示范性、启发性、艺术性以及强烈的感彩、感染功能、教育作用。

可以这么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作为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的最原始最普及的手段,板书是任何最现代化的方式所取代不了的。因为板书所具备的即时性、亲和性、人文性、灵活性、示范性、启发性、艺术性以及强烈的感彩、感染功能、教育作用,是目前其他手段难以全面达到的。

遍寻目前的出版物,很难发现系统论述板书的著作,这是因为,作为硬笔字中的分支,与传统的毛笔字相比,粉笔字无论在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线条感染力上都远不足道,加上适用人群的局限,客观上决定了它的小众化,更限制了它的普及与发展。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几经再版又极度热销的《教师书写技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丛书2)为例,板书(粉笔字)也仅仅作为其中的一节,区区四页纸而已。可就在这短而又短的篇幅里,其最为宝贵也最具标准示范性的“粉笔字作品选”中,还是出现了不能原谅的常识性错误:采用了竖写格式,使用了繁体字。之所以说是常识性错误,是因为粉笔字和粉笔书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粉笔书法属艺术范畴,繁体也好,竖写也罢,为达到线条的最大表现力而无所不用其极;粉笔字属实用范畴,受课堂教学原则严格限制,标准简化字、横写格式是其基本要求之一。如此专业的教师训练用书,都难免错误及疏漏,足见系统论述板书的重要。再比如徐林祥、张中原主编的《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全书几乎没有涉及板书的书写技能问题。另外,我国教师队伍的庞大,非其他国家所能比,没有一套系统论述板书的著作,缺少一个科学的板书训练系统,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但是,真正从理论上对师范生的板书书写技能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总结,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板书的书写技能并不仅仅是笔法结体的问题,还包括字体的问题、笔顺的问题,还与教师所授对象的不同、所教科目的相异而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一点至今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就字体而言,师范生的板书起码应当包括楷书、行楷书、行草书三种。

小学教师,应当以楷书为主,以行楷书为辅。因为小学教学尤其语文教学有相当的内容属于识字教学,低年级的学生主要练习楷书字,教师的板书也应以楷书为主。但是,作为对教师的要求而言,仅仅会写楷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写行楷书,简言之就是会写行书。行书不仅是日常书写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体,更是因为学生练习楷书之后,一旦涉及日常书写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写行书了,而我们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一直存在缺陷或疏漏,就是始终不把行书作为写字教学的主要内容。当我们把眼光聚焦于语文学科诞生的1903年,看看清政府颁布的由张百熙设计的《壬寅(1902)钦定学堂章程》中,有关“习字”一科的内容时,就会由衷地感到它科学而合理的一面。其中“寻常小学堂”的“习字”科要求:一年写经体楷书,二年写经体楷书,三年除楷书而外加学行书。“高等小学堂”的“习字”科要求:一年楷书行书,二年楷书行书小篆,三年内容同第二年。这足以说明课标的制订者深谙习字之道,起码知道中国的行书绝不是楷书的快速连写这一基本常识。

初中教师应当以行楷书为主,以楷书为辅。初中教师无论平时书写或是课堂上板书都应以行楷书为主,因为初中学生的书写量加大,纯用楷书来写是不现实的,加之新课标要求练习行书,这就要求教师书写的行楷书实际上具有了示范意义。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里还有“正字”的成分,教师在“正字”时仍需要写楷书。另外,写好行楷书也必须以楷书为基础,因此,初中教师表面上以行楷书为主,骨子里还是楷书垫底的。

高中教师要以行楷书为主,以楷书、行草书为辅。高中教师为主的依然是行楷书,这不仅仅延续了初中的相关任务和要求,而且还肩负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行楷书书写水平的重任,只是在为辅的字体里加上了行草书。一方面,写好行楷书依然以楷书为基础,楷书的底子不能丢,另一方面,写字的性情或个性要有所表露,“真以点划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划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板书里所具有的人文性的一面有时可以通过适当的行草书得以显现,正所谓率性使然,这个要求似乎有些高了,但是,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来说,高中教师要具备一点行草书的常识,高中语文教师要有一点草书的知识总不算为过吧。

就笔顺而言,楷书与行楷书、行草书就存在很大差异。行书绝不是楷书的自然快速连写,这是汉字与拼音文字在快写上的本质差异。行书中的约定俗成的笔顺或因点画互代造成的特殊笔顺牵强附会于楷书中,就会造成笔顺的错误。最简单的例子如“王”字,行楷书中先写横折后写两横,楷书中必须先写两横再写一竖一横。如果我们按照楷书的笔顺将四个笔画连写(先写两横再写一竖,最后写横),即使书写得再快,呼应得再紧,连带得再密,我们依然只能说此人不会写行书。这就要求无论中等师范还是高等师范的学生,都必须在学好楷书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行书。尤其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楷书的基础上应当以行楷书作为练习的重点。

就训练途径而言,因上述的种种因素也变得相对复杂些,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有差别,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不一样,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也有异,板书的“标准”“规范”要求和“美观”“艺术”要求(板书的考核标准)有悬殊。如何练习才能兼顾到以上的种种差异呢?最重要也最迫切的就是建立一个将毛笔字、粉笔字的练习结合起来的科学的练习系统,这个系统在板书练习中能自然实现两个转化,即毛笔向粉笔的转化,楷书向行书的转化,使毛笔、粉笔、楷书、行书四者自然结合,彼此促进,以使板书练习朝着科学化、序列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我们姑且将这种系统称之为“转化系统”,它的基本要求是:

1. “毛笔向粉笔的转化”。因为板书的书写多为站姿,故当以臂力为主,腕力为辅。臂力有了,书写时就可大可小,可上可下,随心所欲,毫不费力。如何练就臂力,又使所写的字应规入矩,颇有法度呢?没有捷径,唯有临帖。临写名碑帖,写大个毛笔字(楷书或行书)。而且要悬臂写,每个字的尺寸不小于15公分。历代碑帖浩如烟海,然适于粉笔字的,楷书首推元代赵孟的《胆巴碑》,此外还有唐褚遂良的《阴符经》、唐颜真卿的《多宝塔》、唐钟绍京的《灵飞经》(小楷)等。赵孟的楷书,书法史上的地位似乎不如唐代楷书诸大家,然而,其楷书的温文尔雅而又刚劲爽利,与粉笔字的笔法暗中契合。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在他的《书法学综论》一书中,对赵孟的楷书有如下评述:“至于他最负盛名的楷书,我倒觉得出手平庸,整饬有余而变化不足,线条拖沓过直,缺乏必要的弹性和提按动作。”陈氏所言的缺陷,恰恰是板书(粉笔字)的所长,尤其可贵的是,赵孟的楷书参杂了大量的行书笔意,有人直接称其楷书为行楷书。练赵体楷书,是楷书行书同时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然而,传统认识根深蒂固,在所有涉及教师的书法或板书的文章典籍中,所用例字几乎无一例外地选用唐楷,尤其是柳公权的楷书。先不说柳字笔法森严,每一笔画的起始提按顿挫分明,根本不利于硬笔的书写。即便楷书写成了,还要从头开始再学行书,真正的事倍功半。然而所有的教科书都是这样,就足见教师书法教育领域的教条和僵化真正到了顽固不化的境地。褚遂良的《阴符经》与《胆巴碑》有异曲同工之妙,锋芒毕露,信手拈来,行书笔意浓厚,率真而不做作。赵、褚两家的楷书,特别适合于中学教师或高师学生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笔法森严,顿挫有致,方正划一,同钟绍京、赵孟的小楷一样适合小学教师和中师学生临习。当然,像《多宝塔》一类的笔法,用粉笔去临写,千万不要刻意摹画,尤其顿笔之类,否则,狗尾续貂,反易生成粉笔字中的败笔。若干年前,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天津小学教育学会联合录制过一个粉笔字讲座,其主讲者生吞活剥地将毛笔书法移植于粉笔字中,大谈所谓“横如千里阵云”,过于强调逆锋起笔,提顿收笔,书写例字直追毛笔楷书效果,用硬笔表现软笔效果,费时费力,弄巧成拙,写得好辛苦啊――实乃自讨苦吃。当然,对于初学者,应当强调提按顿挫,否则,写出的字难有笔锋的表现,但凡事不能过分,过分就有违初衷了。至于行书,可供选择的余地较楷书大得多。行书首推王羲之的《兰亭序》,此外还有唐陆柬之的《文赋》、唐李邕的《麓山寺碑》、唐颜真卿的《祭侄稿》、宋米芾的《蜀素帖》、宋黄庭坚的《松风阁》《经伏波神祠》(黄字可写,但不宜提倡,因为黄体行书特点太过鲜明,掌握不好容易形成抖颤的习气)等等。行草书可参阅唐孙过庭的《书谱》、唐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等。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为唐楷大家,《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从书法史的角度看,以中国画工笔写意来比喻,《兰亭序》为工笔巨制,其行书笔法(无论发笔收笔行笔、无论中锋侧锋尖锋、无论态势的把握还是结体的多变)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祭侄稿》为写意大作,笔随心动,全然忘却了所谓的笔法,于不经意间,登上了以笔抒情的巅峰。用粉笔临写王字,起承转合间,易写得精致而秀美;临写颜字,圆转挥运中,易写得畅快而灵便了。

2. “楷书向行书的转化”。这种转化要求行书的范字要与楷书的风格接近,最好所学楷行两体同为一家所书,这样楷行之间彼此包含融会的成分多而自然,有利于相互的转化。书法史上名家荟萃,符合楷行转化要求而又适于粉笔字书写的大概也只有王羲之、颜真卿、赵孟三大家。王羲之的楷书属小楷,只是如今人们对于小楷颇有些陌生了,其实小楷在笔画形态上变化不大,提按的动作也不明显,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粉笔去临习。王羲之的小楷名帖有《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行书名帖有《兰亭序》《圣教序》等。王书不仅诸体精绝,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且至今仍被视为书法美的典范,它楷行之间彼此包含融合的成分显著自然,十分有利于毛笔向粉笔的转化、楷书向行书的转化。但是,王书小楷虽然自然天成无矫揉造作之气,但有些作品带有部分隶意,不太适合小学教师临写。颜体楷书名作较多,适合粉笔临写的只有《多宝塔》一种,又因其方正规整,适于小学教师临写。赵孟的字,前面已有论述,三家相比,作为粉笔字临习,位列第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写粉笔字,工具很重要。然而,同传统的毛笔字或普通的硬笔字不同,粉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无从选择的。写毛笔字,毛笔的选择面非常大,从笔毫的软硬度看,有硬毫、软毫、兼毫可选;从笔毫的长短看,有长锋、中锋、短锋可选;从毛笔的粗细看,有大楷、中楷、小楷之分。写普通硬笔字,因个人的喜好不同,钢笔、签字笔、圆珠笔、美工笔、水笔、铅笔等等任意选择,丰富多彩,目不暇接。与之相比,粉笔就可怜了许多。

粉笔由石膏粉等原料制成,软硬适中。但是,由于所选原料的不同,书写时也有软硬之分,质量不好的粉笔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要么太软(有时是受潮所致),稍一用力就粉化开来,笔身极易折断;要么太硬,书写费力而且打滑。选择时要多多留神,最好亲手试试。

粉笔的形状是一头大一头小的圆柱体或六边体,长约7公分左右,有白色与彩色之分,其中白色的使用率最高。粉笔字一般在黑板上书写。传统的黑板多为木板、水泥等材料制作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黑板的板材也在不断革新。现在,大中城市教室里的黑板多为毛玻璃制品,表面毛涩而平整,粉笔写上去,摩擦力适中,运笔流畅,反复擦洗,不会掉色,耐用性好,不易变形。

学写粉笔字,首要的是掌握执笔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发挥书写工具的特性,做到得心应手。粉笔的执笔法为“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为:大拇指关节自然隆起,用第一节前端与食指的第一节前端从左右两个方向加捏粉笔,中指第一关节紧靠食指的侧面抵住粉笔内侧,三指合力,抓牢粉笔。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依次叠靠在中指下面,起推动和辅助作用。之所以称毛笔为“五指执笔法”,粉笔为“三指执笔法”,主要是由无名指的作用决定的。毛笔执笔时,无名指指甲处要紧抵笔杆,无名指的推力直接作用于笔杆;粉笔执笔时,无名指不接触笔身,只起到辅助中指的作用。由于粉笔质地不坚硬,用力稍大容易折断,因此,执笔不宜太高,一般情况下,距笔头1公分左右即可。

坡论及执笔法时,有“把笔无定法,务使虚而宽”的感言,这“虚”“宽”二字同样适用于粉笔执笔,正所谓“指实掌虚”,掌心空虚,才能使粉笔的笔身处在掌心之中,便于自如挥运,写字时,粉笔笔身与黑板平面呈45度夹角。

正确的执笔法,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把握,真正去写字了,由静态变为动态,就牵涉到运笔的问题。前人总结毛笔运笔法时,强调执之在手,运之在腕,突出了手腕的作用。其实,所写字的大小不同,书写时用力的部位迥异:中楷字,手臂可枕于桌面,因而腕力偏多;小楷字,手腕可枕于桌面,因此指力有所加强;大楷字尤其榜书,须运气挥臂,臂力至关重要。可见,字写得越大,越需要臂力。粉笔字要面对黑板站立书写,字的位置有高有低,字的形状有大有小,手臂的挥运幅度较其他所有的硬笔字都大,对臂力的要求也最高,所以,学写粉笔字时,开始就要以训练臂力作为核心,写尺寸较大的字。用毛笔临帖时,要悬臂书写15厘米以上的大字。天长日久,臂力有了,大字写好了,小字水到渠成,书写粉笔字就自然毫不费力了。

掌握了正确的执笔法,就要研究笔法了。什么是笔法?毛笔字的笔法是指控制毛笔的运动从而写出具有一定审美品质线条的方法。笔法关系到线条的外廓、力度、速度,是控制线条质感的手段,是书法技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人们常说:笔法是书法技法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毛笔的笔法与粉笔笔法相比要复杂得多,这是造成今日毛笔逐渐退缩到纯艺术领域的直接原因。例如,毛笔要想写出富有力感的线条,就必须是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令线条两边边线齐平,即做到“笔笔中锋”,这绝非一日之功,需经过相当时日的刻苦练习。而粉笔则简单得多,只要用力均匀,大都能写出匀润光洁的线条。

毛笔因为软,所以既能成“线”,也能成“面”,且点画多以“面”来表现,这就决定了它的点画线条在外形上的丰富多彩,变化莫测。一般地说,表现丰富外形的笔法有方笔、圆笔、尖笔三种,“源”为典型的“圆笔”代表,起笔与收笔处呈圆形,三点水最突出,每一点的起收处均用回锋(藏锋),速度稍慢,不露棱角。“诗”字多为方笔,笔画起始处呈方形,写时横画竖下,竖画横下,用笔干净利落,棱角分明。毛笔字表现这种形态,非常容易,而粉笔字如果硬性去做,也能达到一定的类似,但那已经不叫写字了,只能称作画字,与写美术字无异了。为什么呢?粉笔与其他硬笔的最大不同在于靠磨损自身来显现笔迹,其他硬笔,如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不包括美工笔),很难写出“面”来,粉笔和美工笔类似,可以造成“面”的效果,只要用力磨写,使粉笔形成一个横切面,就可以将笔画写粗,但粉笔无任何的弹性(毛笔的笔锋下压后可以迅速抬起聚拢,使笔画瞬间变细,其他硬笔即使没有弹性也可以书写时在纸张下面垫些东西产生若干弹性),过度的磨损,令笔画过粗,会造成线条的僵硬呆板,从而缺少必要的弹性和张力。从板书的角度讲,这种笔法,恰恰是造成粉笔字病笔的直接原因。很多初学者因为掌握不了用力的分寸,下笔过重,行笔不畅,使粉笔在书写时的磨损忽大忽小,造成线条抖瑟,粗细不匀,缺少圆润流畅感。“逾”字的首笔及“辶”的起笔处均为尖笔,顺锋入笔、出锋收笔,笔画的两端呈尖状。粉笔表现尖笔比表现方笔圆笔容易得多。

毛笔讲究笔锋的藏露,藏锋露锋造就了方笔、圆笔和尖笔,方、圆、尖三种笔法的交互使用,最终成就了中国书法笔法的鬼斧神工和书法线条的出神入化。从书法笔法的历史发展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的率真到讲究装饰性达到艺术性的一个发展过程。因为无论何种书体,笔画的中段都可忽略不计(中锋行笔),正如古人所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探寻笔法,重在笔画的起始。

甲骨文的笔法最原始,可看作露锋尖笔的典型,顺锋入笔,直来直去,毫无装饰性可言。到了小篆,笔画的头尾圆润,典型的藏锋圆笔,线条的厚度增强,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发展到隶书,如《张迁碑》《鲜于璜碑》等,标准的露锋方笔出现,尤其隶书的“蚕头燕尾”,方圆相间、藏露互用、尖圆皆备,无论装饰性还是艺术性较之小篆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至唐代楷书,笔画的多样,风格的迥异,技巧的娴熟,将一笔之内的变化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像柳公权楷书中的竖和点的前端,从下笔的一瞬开始到真正书写中段为止,笔锋运行的方向多达五个之多。难怪我们会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了。唐楷法度森严,装饰性和艺术性发挥到了极致,让后人无法逾越。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以致就到了明清时,出现了大量馆阁体,状如算子,满纸漆黑,生机全无,个性泯灭,几乎与现代印刷字别无二致,哪里还谈得上艺术呢?

以上讲这么多毛笔笔法,就因为它与粉笔笔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粉笔字写得好的,很多都具有毛笔基础,否则,笔画的千变万化,真的无从说起。就拿藏锋露锋、方笔圆笔来说吧,粉笔哪儿有锋,如何藏,何谓露?可我们许多出版物在表述硬笔笔法时,都在生吞活剥毛笔书法的表述。这也难怪,对于毛笔技巧娴熟的人,藏露方圆的动作在落笔前的空中已经做好,轻而易举地就能写出各种线条,所谓的藏露,实在易如反掌。可对于没摸过毛笔的人,没有书法实践者,怎么藏锋,如何顿笔,有时真比登天还难。硬着头皮去写,极易出现大骨节、牛头、柴担等典型的病笔。所以,本文强调转化的系统,提倡毛笔字粉笔字合练,是总结了多年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较为科学的方法。

从笔的运动形式上看,毛笔分为三种:使转运动、平行移动、提按运动。

使转运动又分转笔与折笔两种,转为圆的拐弯,折为直的拐弯。

平行移动是指笔与纸面相对高度不变时毛笔的移动,隶书、魏碑中,大部分笔画的中段,都是平行移动,粗细变化不大。用毛笔写它们时,须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粉笔写平动笔画,较毛笔容易。

提按运动是指笔锋的纵向运动,通俗地说,就是笔锋的上下运动。提按运动是丰富笔画形态的重要手段,有的是一笔之内,提按明显;有的是一字之内,笔划之间提与按的差别而使对比明显增强。图1“视”字,左右偏旁粗细、轻重、提按、斜正对比明显,整个字通过提按动作造成了粗细的强烈反差,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图2中的两个“夫”字,一细一粗,前者“提”写,后者“按”书,颇有孙过庭“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感觉。笔画书写提按变化最丰富的当属黄庭坚,图3“安”“载”的长横,一笔之内三提三按,临写不当,积习难改,弄不好会写出病态来。1图11图2(1)1图2(2)1图3(1)1图3(2)除了使转、平动、提按之外,书写速度也很重要。毛笔书法中很讲究疾涩变化,有疾笔、涩笔之分。疾笔速度较快,涩笔速度稍慢,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上文例图中的“夫”,应是疾笔写就,“载”“安”的长横,该是涩笔完成。

通过以上的总结分析和对比,我们将粉笔的笔法概括为三种,即提、按、平动,而平动从根本上说,也包含于提按之中,不提不按就是平行移动。我们参考王羲之、赵孟的笔意,就是因为“线条拖沓过直,缺乏必要的弹性和提按动作”,极适于粉笔书写。

以上对教师的板书技能做了大致的概括和总结。下面就教师的板书考核标准略作探讨。前些年,教育部进行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时,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曾委托笔者制订《师范生板书考核标准》,可见对于板书的考核,多年来基本是名存实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板书属于小道,字写得不好,照样能成为大家名师,像魏书生,板书几乎算作隶书,严格意义上是不合教师板书要求的;其次,写字是需要悟性的,有人虽然经过百般努力,字写得不美观,不漂亮,但却写得老老实实,规范正确,作为教师,你能说他不合格吗?再者,对被评估者提要求容易,对评估者提要求就难上加难了,尤其行书的所谓规范写法,许多教师自己就写不好字,或是不能规范地写字,如何对别人进行恰当的评估?最后,对于师范生写字的考核,从来都是从书写的结果上去把握(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对师范生写字水平的评估,最终的依据只是学生交上来的书面作业而已),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环节――书写的过程,以至于倒笔顺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

因此,制订教师板书考核标准,应首先着眼于“标准”和“规范”方面,其次才是“美观”和“艺术”方面。也就是说,考核标准要分为基本的、普遍的“规范”和附加的、特殊的“艺术”两个层面。

“标准”和“规范”层面是对所有教师的统一的要求,是教师人人必备的板书技能,着重从书写的过程去把握,属动态范畴,因而也是极为关键的。从《教师板书技能考核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前四项的考核内容都属于“标准”和“规范”之列,包括“执笔用笔方法正确、书写姿势正确”“笔画准确、长短适宜”“笔顺正确(熟练掌握常见偏旁部首的标准写法和多种规范写法)”“结构正确得体、字型大小适宜,比例恰当、重心平稳(无错字、无繁体字、无不规范简化字)”,合计分值达到75分,尤其是“笔顺正确”一项破天荒地独占35分,充分体现了书写过程的重要。但是,笔顺正确对于楷书而言,判断起来相对容易,而对于行书来说,就有相当的难度了,这个难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套权威的教科书,来规范行书的“多种写法”,比如“秋”字的左旁“禾”字,行书起码有三种写法,其中第三种为一笔写就(如图4),带有行草书的意味,这种写法算不算“规范”?再如作为左旁的“火”字、“女”字(如图5),这样写合不合要求?还有一些字,如“有”“青”“半”“千”“书”“成”“德”(如图6)等的写法,有些属于约定俗成的,可不可以写?诸如此类,都有大量工作要做。二是对考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别人的人,会不会写行书,懂不懂行书?就目前来看,的确不容小视。以“学”字为例,很多硬笔字帖里就将字头错写为“小”字的字头,而书写者还是号称为“家”的所谓专家,更不用说普通教师的实际书写状况了。另外,“结构正确得体、字型大小适宜,比例恰当、重心平稳(无错字、无繁体字、无不规范简化字)”一项,分值也达到了20分,其中无繁体字、无不规范的简化字两项也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不少教师错误地以为书法就应当是繁体,繁体才能体现出字的魅力,于是在板书时不经意间就写了繁体字。有的教师以繁体为美,分不清书法和写字的不同要求。凡此种种在教学中都是不允许的。动态范畴要求特别重视书写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重在楷书笔顺的考量,更难在对行楷书笔顺的考量。这种从书写的动态上去考量,从书写的过程上去把握的标准,是从源头上杜绝倒笔顺现象的最佳途径之一。1图41图5(1)1图5(2)1图6(1)1图6(2)1图6(3)1图6(4)1图6(5)1图6(6)1图6(7)“美观”和“艺术”是“标准”和“规范”之上的提高,是小众化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着重从书写的结果上去把握,属静态范畴。从《教师板书技能考核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后三项的内容都属于“美观”和“艺术”范围,“线条圆润有力”“点画顾盼生姿、结构美观生动”“篇章布局合理、整体和谐美观”,合计25分,只占到总分值的四分之一。这样安排分值是比较客观的,因为字写得漂亮的毕竟只占少数,对大部分教师而言,写得标准和规范才是最重要的。其中,最后一项“篇章布局合理、整体和谐美观”占到10分,好像与写字没有太大关系,其实不然。就目前教师的书写水平看,不懂章法、不会布局者大有人在,平时记笔记、填表格大都不知道“留白”,满纸黑字,密密麻麻,写板书缺少“安排”和“经营”的功夫,这些本应是最基本的常识,只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大都忽视了,所以在板书考核时提出并加以重视,也不失为亡羊补牢。

“标准”和“规范”是基础,“美观”和“艺术”是提高;“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分,“美观”和“艺术”属附加分;做到了“标准”和“规范”,也就是做到了规范、正确、大方、易认八个字,就达到了教师板书技能的基本要求,否则视为不及格;“标准”和“规范”的上限是良好,换言之是在及格、中等和良好之间给分。只有在“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了“美观”和“艺术”,才能进入到优秀之列,才能得到高分。这是教师板书技能考核的基本原则,考核者与被考核者都应当掌握。

有人字写得十分漂亮,非常“美观”和“艺术”,但书写的过程十分不“标准”不“规范”,亦即动态不规范,静态颇美观,不合教师板书技能的基本要求,即使“美观”和“艺术”拿到满分25分,同样可以视为不及格。例如章草、草书、行草书、钢笔字快写法(草书写法)、繁体字、隶书、一味追求线条的盘绕、结构的狂野等等。

附:教师板书技能考核标准一览表

考核指标1权重1考核等级优1良1中1差1得分执笔用笔方法正确、书写姿势正确11011111笔画准确、长短适宜11011111笔顺正确(熟练掌握常见偏旁部首的标准写法和多种规范写法)13511111结构正确得体、字型大小适宜,比例恰当、重心平稳(无错字、无繁体字、无不规范简化字)12011111线条圆润有力1511111点画顾盼生姿、结构美观生动11011111篇章布局合理、整体和谐美观1101111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