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乙己》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乙己》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目标

一、品读孔乙己的形象,学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感悟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

《阿长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其中《社戏》、《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集?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鲁迅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指《呐喊》集)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1924年1月12日《晨报副刊》)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苦人”?社会又是怎样“冷淡”的?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孔乙己》,了解他的生活环境,理解他的形象特点,探究他的悲剧命运。

设计意图:《孔乙己》是初中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这一环节既是对初中阶段所学鲁迅文章的回顾,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孔乙己》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尝试从不同视角复述故事:

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丁举人眼中的孔乙己

短衣帮眼中的孔乙己

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

……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内容,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形象及社会地位,为下面深入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及小说的社会意义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重点研读,欣赏人物形象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本文虽没有直接刻画孔乙己的眼睛,却有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例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读了课文后你对孔乙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下面我们选择一个切入点,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对人物描写进行品读赏析。人的面部往往能给人鲜明的印象,我们就先从脸色入手吧。

(一)赏析脸色

1.跳读课文,从文中划出描写孔乙己脸色的句子,思考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在划出的句子旁边作简要的点评。

2.赏析四次脸色。

学习方式:学生交流,互动评价,教师点拨。

(1)“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是孔乙己最初出场时的脸色。

问题:“青白脸色”说明了什么?你从本段哪句描写当中还能看出这一点?

穷困潦倒,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温饱得不到保障,弄到将要讨饭了;“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句也可以看出。

这些描写表现出孔乙己经济地位的低下。

(2)“他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这是孔乙己被揭偷了人家的书时的脸色。

问题:①你觉得这句中哪个词用得生动传神?②他是怎样争辩的?“窃”和“偷”有什么区别?

①“涨”写出孔乙己羞愧、急切、竭力争辩的样子,表现他死要面子的特点。

“绽”使人感到孔乙己额上暴起的青筋似乎清楚可数,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当时的神情。

②一样的意思,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可孔乙己却认为不可相提并论。他宁肯承认“窃”而不肯承认“偷”,为什么?揣摩一下孔乙己的心理。

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人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密切相关的书,这就更高人一等了。其实这是强词夺理,自欺欺人。

(3)“孔乙己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是孔乙己被人问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时的脸色。

问题:为什么会颓唐不安?从“灰色”的脸色,你读出了怎样的心境?“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读书、科举、做官是孔乙己一生最大的梦想和追求,屡试不第成了他一生的奇耻大辱,是他最大的痛楚,无可争辩,只好掩饰;“灰色”写出他颓唐悲凉的心境;一个“笼”字说明这种灰色不仅笼罩在他的脸上,还笼罩在他的心里,笼罩了他悲剧的一生。

(4)“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的脸色。

问题:通过“黑而且瘦”想象一下孔乙己受到了怎样的折磨?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回答恰当即可)

孔乙己这样悲惨的境遇,招来的仍然是“笑声”。

学生读11段最后一句。

教师指导:孔乙己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离去。纵观全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取笑他,尤其是取笑他的不幸。于漪老师说:“孔乙己是一个悲剧,悲剧使人泪下,可是我们读了文章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到内心一阵痛楚。”这就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足见社会的冷漠。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

问题:还能从哪里看到他的地位低下?

例名字的由来,“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被丁举人打,连小孩子都不愿理他,人们记得的是他欠的钱等。

教师小结:纵观四次脸色:青白——红——灰——黑而且瘦,脸色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孔乙己的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他低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步步预示着他的悲剧命运。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入理解孔乙己的形象,又教给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某一角度切入,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析。同时在品析过程中还关注到人物前后的变化。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从神态描写的角度,抓住他脸色的变化,来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命运。我们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孔乙己的形象?

(二)自主品读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赏析,每个小组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选一个角度,也可以选多个角度赏析。赏析的时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还要兼顾到前后的变化。先自己赏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推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互动评价,教师点拨提升。

预设:

1.外貌

重点分析从长衫到破夹袄的变化。长衫在他心里是读书人的象征,象征着他的身分、他的理想、他的尊严的底线。可是最后一次出场的时候却换成了破夹袄。可见他不仅生活的垮塌,更突出他精神世界的垮塌。

2.行动

重点赏析从“排”到“摸”的变化。“排”写出他在短衣帮面前排阔气、得意炫耀的神情。“摸”写出他的穷困潦倒,动作吃力。两相对比,突出他生活的每况愈下。

3.语言

重点赏析他的语言特点以及从极力争辩到不再争辩的变化。

(1)满口之乎者也,说的都是文言。文言是什么?是古代的书面语。用书面语来当口语,一是显示他是读书人,写出他的迂腐、穷酸。

(2)跌断,跌,跌……突出他的死要面子。

(3)当人们说他偷东西的时候,从极力争辩到不再争辩。说明他已无力争辩。

设计意图:既从多角度理解品读了人物形象,也是赏析人物形象方法的迁移运用。

(三)理解命运

问题:通过以上品读,我们看到一个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孔乙己,作者是怎样交待他的命运的呢?“大约”“的确”矛盾吗?如何理解?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交待了孔乙己的命运;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没人关心他的命运,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

“大约” 、“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设计意图:透过人物的描写,理解人物命运的必然性。同时领略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四)理解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及社会意义

问题: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探究。

1.社会原因

(1)社会的冷漠麻木: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伴随着人们的笑声的,人们对孔乙己的痛苦、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只是一味的取笑。

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2)封建科举制度: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读书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科举做官。这样,考上的,往往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往往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

但对此也有不同观点,“实际上科举制度并没有使考中者都成为丁举人,也没有使落第者都成为孔乙己,相反,科举制度也造就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文天祥等一大批国家栋梁和文化大师。”

相比之下,与其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不如说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

(3)封建制度:

问题:默读1-4段,说说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咸亨酒店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中,你能够读出封建社会怎样的特点?

这个店是旧社会各个阶层往来聚会的场所,是清末社会的缩影,这个酒店的一台一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孔乙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虚伪势利的社会里,这就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自身的原因

(1)性格原因:好喝懒做、自命清高。

(2)问题:孔乙己有没有办法避免悲剧命运呢?

一是可以像范进一样坚持考下去,最终成就功名。

二是可以如蒲松龄一样,换个方式成就人生。蒲松龄科举考试一直考到71岁,落魄一生。但他没有因为科举不第而被打倒,而是有意地搜集民间传说及鬼狐神怪的故事,写了一本书——《聊斋志异》。这说明,当人的梦想破灭时候,换一种思路,人生会更精彩。孔乙己没有做到,所以说他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

所以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设计意图:开阔思路,从多角度理解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拓展延伸:刘云龙在《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中写到:“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问题:你觉得,那个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指什么?

指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

教师点拨:所以孔乙己这个人物也有着永恒的历史意义。我们抛开社会背景来读《孔乙己》,更能感到这篇小说的意义的丰富,孔乙己与许多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属于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代表人物,这就是经典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要读文学名著,我们要与经典人物交朋友,这样的朋友交得越多,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

希望读书能够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站在时代的角度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从而把学生的视野从课本引入丰富的课外阅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

(张红霞 山东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山东省特级教师

全国百佳语文教师 全国模范教师 27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