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的“雅”与“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的“雅”与“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一些文学爱好者聊天,发现有些人常常感慨于古代文化的雅致,以为文人聚在一起,把酒论诗、歌舞助兴,不啻为人间快事;之乎者也的,也非我辈俚俗不文的大白话所能比。他们有的现代文都还没作通却附庸风雅,毫无真情实感的一味拟古而自鸣得意,表现出一种很不好的倾向。

文化有雅俗,这是不争的事实。雅的未必就好,俗的谁说就一定不好呢?古代五经之一的《诗经》,现在是古奥难懂了,真是雅得很。可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就是十五国风,在当时却是很通俗的民歌。那里面的一些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是何等的大胆泼辣,和现在的那些西部民歌相比也毫不逊色。孔子说它是乐而不淫,还说:诗无邪!可见它是“俗”的有品位。它的语言通俗、思想健康、内容真实、情感深挚。总之,是来自于人民大众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因而也是血肉丰满,活力喷张的。

过去一些为诗经作注的雅人们,总是嫌这一类作品太直露太俚俗,因而千方百计的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它重新解释,比如把纯粹描写爱情的作品《关雎》,硬解释成所谓的“美后妃之德也”。这样一改,雅是雅了,却僵化了。虽然一些人云亦云,不动脑筋的书呆子们,也能被他们蒙骗,但人民是不买账的。

还有四书之一的《论语》,现在很难懂,其实就是在当时也是很典雅的,但很多篇章其实就是孔子“师、弟子”间毫无拘束的谈心的纪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性情,其文辞毫无忸怩作态、无病的毛病。

相反,历史上一切歌功颂德、粉饰升平、趋时应景、孤芳自赏,或者境界不高,虚弱病态之作,往往都文雅到了极致、庸俗到了极点!虽然它们一时受到文人们的争相吹捧,但其声弱力孱,生命力不强也是肯定的。

这里我就得出了我的观点:形式上雅也罢、俗也罢,都无不可。这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是:雅要雅得有生命力、俗要俗得有品位。如果“雅”成了僵化,“俗”成了低俗,那就不行了!

文字的生命力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决定的。我们无需过分强调形式的东西。现在满嘴“之乎者也”的文学青年、言必征宋唐的学者教授,自可以用他们熟悉的一套形式表情达意,但也不妨听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好好向民间学习。让自己的学问更能有补于世,而不是少数人彼此炫示的工具;让自己的文字更鲜活,而不是苍白无力的假古董;让自己的态度更平易,而不是拒人以千里之外的一脸冰霜。

我认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余秋雨有开创之功在前,易中天、于丹当仁不让于后,王立群、曾仕强等人也在不断地跟进。他们身后都簇拥着大批的粉丝,在当今蔚为大观,这说明老百姓并不是不关注学问,只不过,过去在文化和老百姓之间横亘着一道壁垒,而现在,我们在它上面开出了一面窗。这有赖于电视媒体的巨大作用,也有赖于于丹他们新颖生动的讲解形式,他们成功地把一些文化经典通俗化了。试想如果一味地高雅,引经据典、故作高深,可能也有自己的见解,可只怕听众会把它当成吹眠曲。

现在学术追星的狂热,特别是通俗文化的一面热,只能说明我们的文化其实还是很不繁荣的。这是个很不正常的现象!未来的工作该怎么做?我想既然已经打开了一面窗,就不妨再向大众敞开一扇门,通过它们使更多的人,从不喜欢中国文化到喜欢上中国文化,从喜欢通俗文化到喜欢上高雅文化。如果有一天不仅易中天、于丹的书买的火,一般的精深严谨的学术著作也卖的不错。不仅通俗文化有市场,高雅文化也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能受人眷顾,那么中国的文化就有了希望。

到那时,真是文人幸甚、文化幸甚、民族幸甚、天下幸甚。我想,到那时,我们再像《镜花缘》里君子国的酒保一样,“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的终日高雅,也就未尝不可了。我们盼望着这一天!